1、 保定市白溝新城 建筑風貌設計導則 2021.09I 目錄目錄 前言.1 1.總則.2 1.1 背景.2 1.1.1 宏觀指引.2 1.1.2 省委落實.2 1.1.3 市縣響應.2 1.2 指導思想.2 1.2.1 生態文明建設.2 1.2.2 高質量發展.3 1.2.3 特色社會主義城市建設.3 1.3 適用范圍.3 1.4 應用對象.4 1.4.1 規劃管理部門.4 1.4.2 建筑評審專家.4 1.4.3 設計人員.4 1.4 使用說明.4 1.5 管控要素.5 1.6 技術路線.6 2.總體建筑風貌管控.7 2.1 總體風貌定位.7 2.1.1 總體城市設計定位.7 2.1.2 總體
2、城市建筑風貌定位及策略.7 2.2 空間風貌結構.8 2.3 建筑高度.9 2.3.1 高度分區.9 2.3.2 天際線控制.9 2.4 建筑色彩.10 2.4.1 總體色彩定位.10 2.4.2 連續色彩界面控制.12 2.4.3 整體區域色彩過渡.12 2.4.4 居住建筑色彩.12 2.4.5 商業建筑色彩.13 2.5 建筑風貌清單.14 3.特征區建筑風貌管控.17 3.1 特征區劃分.17 3.2 濱水地區建筑風貌管控.17 3.3 中心地區建筑風貌管控.21 3.4 門戶走廊建筑風貌管控.24 4.建筑風貌分級管控.26 4.1 地標建筑風貌管控.27 II 4.2 重點地段建筑
3、風貌管控.29 4.3 背景建筑風貌管控.30 5.建筑功能分類風貌管控.33 5.1 居住生活類建筑風貌控制.33 5.1.1 類型細分.33 5.1.2 風貌管控基本要求.33 5.1.3 風貌管控具體要求.34 5.2 公共設施類建筑風貌控制.36 5.2.1 類型細分.36 5.2.2 風貌管控基本要求.38 5.2.3 風貌管控具體要求.38 5.3 商業服務類建筑風貌控制.46 5.3.1 類型細分.46 5.3.2 風貌管控基本要求.48 5.3.3 風貌管控具體要求.48 5.4 綜合辦公類建筑風貌控制.51 5.4.1 類型細分.51 5.4.2 風貌管控基本要求.51 5.
4、4.3 風貌管控具體要求.51 5.5 科研創新類建筑風貌控制.53 5.5.1 風貌管控基本要求.53 5.5.2 風貌管控具體要求.54 5.6 倉儲物流類建筑風貌控制.56 5.6.1 風貌管控基本要求.56 5.6.2 風貌管控具體要求.56 5.7 市政配套類建筑風貌控制.57 5.7.1 風貌管控基本要求.57 5.7.2 風貌管控具體要求.57 6.管控實施.59 6.1 管控原則.59 6.1.1 分級、分類、分要素原則.59 6.1.2 上下銜接體系化原則.59 6.2 管控流程.59 6.3 管控方法.60 6.3.1 作為設計條件.60 6.3.2 作為審批標準.61 6
5、.3.3 指導附加圖則編制.61 附圖.62 1.建筑風貌空間結構圖.62 2.建筑風貌特征地區劃分圖.63 3.建筑級別分類設計導則.64 4.建筑功能分類設計導則.65 2 1.1.總則總則 1.11.1 背景背景 1.1.11.1.1 宏觀指引宏觀指引 自 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建筑風貌設計對于城市工作的重要作用以來,相關部委持續發布文件對全國建筑風貌管理工作進行宏觀指導。并在 2020年 4 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的通知,對相關工作提出具體要求。文中指出,為貫徹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新時期建筑方針,治理“貪大
6、、媚洋、求怪”等建筑亂象,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明確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重點;二、完善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制度;三、加強責任落實和宣傳引導。1.1.21.1.2 省委落實省委落實 2020 年 6 月,河北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及自然資源廳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下發關于組織開展市縣建筑風貌設計工作的函。要求各市加緊落實、推進建筑風貌設計導則編制工作,并及時對工作進度、安排部署等情況進行匯報和驗收。1.1.31.1.3 市縣市縣響應響應 自省廳發函要求推進建筑風貌設計工作以來,從保定市至白溝新城各級主管部門積極響應相關部署,組織開展建筑風貌設計編制工作,最終形成本次“導則”
7、。作為白溝建筑風貌管理文件,“導則”梳理了白溝新城城市設計工作與規劃管控體制的關系,為下一步規劃審批管理提供合理依據和有力支撐,并通過本“導則”和管理體制的結合充分體現和落實了白溝新城“國家商貿名城、京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創新發展示范區”的城市發展定位。1.21.2 指導思想指導思想 1.2.11.2.1 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建設 自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以來,綠色發展理念已融入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并指出要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3 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而建筑風貌作為是一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最直觀體現,在“導則”編制時需秉承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8、、保護自然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貢獻。1.2.21.2.2 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 十九大會議上首次表述了高質量發展的概念,表明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并提出要深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 9 方面的部署,都圍繞著“高質量發展”進行。同時明確了“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方向及結構體系面臨改革和調整,隨之建筑風貌也將呈現新氣象。未來創新性、再生性、生態性、精細性、高效益,將是城市發展的本質特征。本次“導則”編制緊跟時代發展需求、經濟發展趨勢,從建筑風貌設計上對“高質量發展”戰略
9、進行貫徹落實。1.2.31.2.3 特色特色社會主義城市建設社會主義城市建設 習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并對城市建設提出更高要求,明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論斷,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而建筑風貌是城市給居住人民及游客最直觀的感受,也是歷史文化、社會意識形態的宣傳媒介和載體,對于落實特色社會主義城市建筑風貌設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次導則將以此
10、為目標,在分區、分級、分類進行城市建筑風貌設計時注重歷史文化、生態環境、以人為本等要素的體現。1.31.3 適用范圍適用范圍 本導則適用于白溝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范圍(以新一輪白溝新城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準)內的所有建筑及其附屬物,總面積約 32 平方公里。除應符合國家有關工程建設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規定外,在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建筑設計、規劃建設審批和審查過程中,所有新建、改造建筑及其附屬物均應參照本導則執行。4 1.41.4 應用應用對象對象 1.4.11.4.1 規劃規劃管理部門管理部門 在土地出讓前期,可將建筑導則中強制性內容納入土地出讓條件作為補充條件,或作為方案評審等環節的指導性文
11、件。1.4.21.4.2 建筑建筑評審專家評審專家 如果設計項目是部門聯審或專家評審。在方案評審階段,為使評審人員更好的把握白溝新城中心城區的風貌特色、協調街區整體景觀效果、判定區域價值、確定適宜的建筑肌理、布局、體量、風格、色彩、材料等影響城市建筑風貌的要素提供技術支撐。1.4.31.4.3 設計設計人員人員 在方案設計過程前期,該“導則”為設計者在設計創作過程中把握白溝新城中心城區城市特征、建筑空間及細節特征、處理建筑與周邊環境關系提供了參照和依據。1.4 1.4 使用說明使用說明 導則建構建筑風貌全要素管控體系,涵蓋城市風貌、建筑本體與建筑能效三類要素。其中,城市風貌類要素由城市控制性詳
12、細規劃、城市設計及其它規5 范文件提出相關指標要求,建筑能效類指標由各專項技術規范提出相關指標要求,本導則重點對建筑本體類要素提出具體要求,通過后續編制建筑風貌圖則的形式,與控規圖則、城市設計圖則形成更加完整的圖則體系,對建筑風貌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引導與管控。首先在“國家商貿名城、京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創新發展示范區”總體定位下,導則對白溝中心城區建筑風貌設計的管控分為三個層面:“特征區分區引導”“建筑級別分級引導”“建筑功能分類引導”。然后,每個層面的引導都會根據建筑所處區域的不同特征給出“建筑 12 要素”的設計導則條款。包括布局、界面、場所、體量、造型、立面、屋頂、色彩、材質、細部、底層與
13、入口、建筑附屬物等。同時,導則與數字規劃平臺全面對接,實現規劃設計各個階段的建筑風貌管控。1.5 1.5 管控要素管控要素 本“導則”對建筑本體類風貌要素引導包括布局、界面、場所、體量、造型、立面、屋頂、色彩、材質、細部、底層與入口、建筑附屬物等共 12 項,基本覆蓋與建筑本體風貌品質直接相關的各個方面。布局:建筑在場地中的位置安排,彼此之間的組合關系,及其所形成的整體空間質感。界面:建筑與外部空間的交界面。場所:建筑、自然與活動等多要素構成的有意義的整體城市空間環境,建筑多種要素對于場所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體量:建筑形體大小與尺度。6 造型:與建筑內在功能、使用、建造等緊密結合的外部形態塑
14、造。立面:立面的劃分、構圖、虛實、風格等。色彩:建筑物的色彩體系。材質:建筑物采用的能影響人感受的材質。細部:建筑物的局部構件,包括其外觀細節與構造工藝。屋頂:屋頂的形態、尺度,以及所形成的第五立面。底層與入口:建筑物底層的近人空間與交接外界城市空間的節點。附屬物及其它:包括立體綠化、空調室外機、屋頂設備(如冷卻塔、水箱、煙囪、電梯機房、出屋面樓梯)、燈箱、建筑標識、廣告牌等等附屬物,以及圍墻圍欄、消防設施、人防設施、通風井、物流快遞、共享設施、公共吸煙區、公共停車場地等配套設施。應納入建筑風貌的整體控制,統一規劃考慮,避免二次附加。1.6 1.6 技術技術路線路線 本“導則”的引導管控體系可
15、以概括為“1 個方針 3 個級別 3 種特征區 7 類功能 12 類要素”。其中“1 個方針”是導則以“國家商貿名城、京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創新發展示范區”的城市定位為總體指導思想。并依據規劃綱要對于城市風貌及建筑風貌的總體要求,確立文化、環境、時代為作用于建筑風貌的三個基本維度。通過三個維度的分析對白溝中心城區建筑進行“3 級建筑”“3 種特征區”“77 類功能”的劃分和提出相應管控措施。3 級建筑分別是:標志性建筑、重點地段建筑、背景建筑。4 種特征區指的濱水地區、中心地區、門戶走廊。7 類功能指的是居住生活類、公共設施類、商業服務類、科研院校類、綜合辦公類、倉儲工業類、市政配套類進行分類
16、引導管控。“12 要素”是導則系統構建了建筑風貌全要素體系,其中建筑本體類要素包括建筑群體層面的布局、界面、場所,建筑單體層面的體量、造型、立面、色彩、屋頂,以及建筑細部層面及其它設施的材質、細部、底層與入口、建筑附屬物及其它等 12 個要素,導則主要針對不同類型建筑的這 12 個要素提出具體管控要點。2.2.總體建筑風貌管控總體建筑風貌管控 本次導則總體建筑風貌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管控:總體風貌定位、空間風貌結構、建筑風貌正負面清單、建筑高度整體管控、建筑色彩整體管控。2.12.1 總體風貌定位總體風貌定位 2.1.12.1.1 總體總體城市設計城市設計定位定位 2020 版白溝新城總體城市
17、設計定位為:京津冀時尚商貿與物流節點城市,以時尚產業、現代服務和商貿旅游支撐的生態宜居城市。2.1.22.1.2 總體總體城市建筑風貌定位城市建筑風貌定位及及策略策略 本次規劃結合“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時代發展”三個維度的分析與總結最終確定白溝新城中心城區建筑風貌愿景為:“一水潤城面芙蓉,半城文韻半城新”。定位為:水城共榮的生態小鎮、商賈云集的燕南都會、京雄連軸的科創新城。總體策略為“引綠入城、文脈串城、門戶亮城”。首先白溝新城中心城區整體建筑風貌引導要與自然環境充分融合,針對建筑本體 12 要素設計條款從建筑布局、體量、界面寬度以及色彩屋頂等方面遵循親綠、觀景、活力的原則,例如濱水建筑建議退
18、臺設計,前低后高便于觀景;臨綠建筑界面寬度控制一定節奏的通風廊道等。其次,結合白溝新城時代發展進程特點控制出彰顯城市文韻的建筑風貌界面,串聯由古至今節點,形成城市文脈,塑造古今交融的風貌特點。最后針對白溝新城對外門戶走廊地區進行特征區規劃設計,布局標志性建筑物、構筑物,形成彰顯白溝城市形象的建筑風貌風格,塑造城市風貌的“名片”。8 2.22.2 空間風貌結構空間風貌結構 規劃形成白溝新城建筑風貌空間結構為“一帶、雙核、兩脈、兩軸、四區、多點”(詳見附圖二)“一帶”:指的是中心城區西部的白溝河生態景觀帶。“雙核”:指位于白溝老城區的老城商貿核心及白溝新城中部的新城商務核心。“兩脈”:指歷史文化脈
19、絡以及生態脈絡。文脈:指沿富強大街津保路東一環大街發展路所形成一條彰顯白溝歷史文化及城市建設發展的建筑風貌“文脈”。綠脈指沿城中水系形成的綠色線性空間區域。“兩軸”:以城區東環路、京白路構成白溝建筑風貌結構基本縱向發展軸線。“四區”:濱河文韻風貌區、現代宜居風貌區、商務商業風貌區、綠色產業風貌區。濱河文韻風貌區是以白溝河、拒馬河、大清河為基礎劃定的風貌區,注重對城西濱河景觀帶的整體塑造,重點關注濱河建筑的色彩、開敞空間、立面等方面,對此區域內的傳統老城區進行嚴格的控制,使之能夠完整、原真地展現白溝老城的歷史文化特色。現代宜居風貌區是以白溝居住生活職能的區域為基礎劃定的風貌區,重點突出現代白溝居
20、住風貌。在表達白溝獨有的地域風貌的同時,對傳統的坡屋頂、屋脊等要素加以變化創新,形成富有活力的街道天際線。打造剛柔并蓄、凸顯民俗、不失現代活力的生態居住風貌。商務商業風貌區依托白溝新城的產業定位及發展現狀,劃定商務商業建筑風貌區,通過建筑屋頂、立面、色彩、底層等方面控制,反映出白溝新城時代發展印記,凸顯白溝產業新城政治、商業核心獨特風貌。綠色產業風貌區依托白溝的特色箱包產業,對不同年代的產業分區進行建筑特征梳理,打造體現著白溝獨特發展歷史的產業風貌區。“多點”:以人文景觀以及自然景觀為核心形成白溝中心城區建筑風貌重要節點。規劃將各點以“文脈”及“軸帶”串聯,形成特色建筑風貌界面線索。9 2.3
21、2.3 建筑高度建筑高度 2.3.12.3.1 高度分區高度分區 統籌考慮城市空間管控的剛性要求,協調好新建建筑與生態環境、歷史建筑、現狀建筑的和諧關系,整體把控以人性化尺度為導向的城市高度,確定白溝新城中心城區高層建筑集中區、基準高度管控區、白溝老城協調區。(詳見附件三)高層建筑集中區通過科學引導高層建筑布局,嚴格控制高層建筑的數量和分布。原則上除高層建筑管控區外,不建高樓大廈。注重新建高層建筑與白溝老城、白溝河及大清河等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景觀的協調融合。結合白溝新城風貌空間結構的軸、帶、廊道、中心、節點,形成集中展示中心城區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天際線的景觀視廊。原則上新建標志性、超高層建筑
22、高度不超過 100 米。基準高度管控區注重建筑高度整體協調,塑造舒緩有序的城市整體高度輪廓。基于白溝新城中心城區道路紅線寬度,控制基準建筑高度原則為不超過 36 米。白溝老城協調區尊重現狀建成環境,合理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通過彈性引導和精細化設計,形成梯度變化,實現平緩過渡,建立新老建筑協調統一的高度秩序,以多層為主。2.3.22.3.2 天際線控制天際線控制 規劃白溝新城中心城區整體建筑高度控制為商業商務風貌區向四周逐步降低。在主要的開放空間沿線建筑景觀界面上,如京白大街、東環路、五一路、富強大街等街道沿線,形成錯落有致的城市天際線。塑造連續而有節奏的、優美的輪廓曲線。強調曲線變化的連續性、
23、虛實相間的韻律感、視覺中心的標志性。注重地塊內部建筑高度的統一和變化,塑造富于變化但相對平緩的建筑高度10 輪廓。避免地塊內按同一高度值的建筑高度管控。避免地塊內或地塊間斷崖式高度變化,宜采用跌落式建筑形式實現高層和低層的平緩過渡。形成層次豐富、步移景異的建筑景觀界面,建立多層次的、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協調發展的天際線形象。生態景觀及前景建筑緊密結合,作為第一層次天際線;以城市建設主體作為第二層次天際線,重點塑造標志性空間形象;以腹地建筑作為第三層次天際線,塑造連續平緩的背景輪廓。2.42.4 建筑色彩建筑色彩 2.4.12.4.1 總體色彩總體色彩定位定位 規劃從“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時代發展
24、”三個維度出發對白溝新城中心城區進行綜合分析,結合現狀情況設計色彩搭配,規劃整體色彩定位為:碧水藍天、淡妝暖城、銀律素雅。從生態文韻風貌區到綠色產業風貌區實現主體色彩的有機11 過渡。白溝新城中心城區建筑風貌總體色彩定位 城市建筑色彩根據面積和部位的不同,分為主體色、輔助色、點綴色三類,城市建筑色彩選用色彩搭配主要指建筑的主體色和輔助色搭配所產生出建筑色彩的整體觀感效果,白溝新城具體的建筑色彩運用色彩搭配方案應遵循“統一中求變化”的原則。主體色是決定建筑印象基調的色彩,一般占建筑物各方向外立面面積 70%以上(含 70%);輔助色為烘托建筑外觀的色彩,一般占建筑各方向外立面面積 25%以內,主
25、體色和輔助色一般為建筑立面和屋頂色彩;點綴色是襯托建筑外觀的色彩,一般占建筑各方向外立面面積 5%以內,主要為建筑門、窗框、外掛設施的色彩,以及其他在立面中所占面積較少的分割線、檐口等裝飾性部位色彩。本導則重點控制建筑的主體色調。白溝新城建筑風貌設計匯總色卡 12 2.4.22.4.2 連續連續色彩界面控制色彩界面控制 最大沿街連續色彩界面控制:車行快速路界面連續相同色彩長度不大于 300米;城市交通型道路連續色彩長度不大于 200 米;生活型道路色彩連續長度不大于 150 米;濱河等步行道路連續色彩長度不大于 150 米,以道旁綠化、建筑上部1/3-2/3 為控制重點。連續色彩界面控制示意圖
26、 2.4.32.4.3 整體整體區域色彩過渡區域色彩過渡 整體區域采用近似協調方式,控制主體色的明度、艷度差值小于 2.0(含 2.0)。最大連續街區面積是從總體上控制片區的色彩的重要手段,避免大面積單調色彩街區的出現。一般居住街區連續相同色彩的區域面積不大于 4 公頃,節點就廊道區域連續相同色彩的區域面積不大于 2 公頃;商業街區連續相同色彩的區域面積不大于 2 公頃。相鄰的不同功能街區之間的色彩,應保證一定的主體色彩要求,即相鄰街區明度、艷度控制差值不大于 3.0,色相為同色系或近似色系;相鄰街區之間的色彩過渡,應保證色相、艷度、明度三個色彩控制要素中的一者或兩者的協調。2.4.42.4.
27、4 居住建筑色彩居住建筑色彩 白溝居住建筑色彩定位為:溫暖穩居。以暖色系中低明度色為基調,營造能感受到溫暖感、沉穩安定的居住空間,搭配自然的花草綠植、對環境友好且有潤澤感的街景、符合行人尺度的空間環境,演繹出讓人久居不膩、溫暖、安穩的色彩意向。13 居住建筑色彩提取示意圖 2.4.52.4.5 商業建筑色彩商業建筑色彩 商業建筑色彩定位為:淡暖拓智。以石材、燒磚等于自然調和的素材為顏色基調,演繹出潤澤、有活力感的街道。目標景觀意向為:自然的綠植給人深刻印象、有潤澤感的舒適街景 聚集眾多學生、運動、文化等有活力感的街景 符合行人的尺度感,對行人細心、有適度變化感的街景 與自然調和、有溫暖感的建筑
28、物連續,有知識氛圍的街景 商業建筑色彩提取示意圖 14 2.52.5 建筑風貌清單建筑風貌清單 本次導則規劃形成白溝新城建筑風貌正負面清單。針對 12 個要素提出 28 正31 負的清單,其中負面清單中明確應避免的條目,是白溝新城建筑風貌剛性管控的設計底線要求,正面引導是設計中遵循的策略,并希望據此激發創作的目標,是彈性引導的基本出發點。類別類別 正面清單正面清單 負面清單負面清單 布局布局 1.建筑布局和周邊景觀、城市功能相融合,因地制宜;2.建筑布局主次有序,標志建筑、背景建筑各安其位;3.布局應疏密有致,空間變化豐富,增強空間趣味性;1.避免建筑群布局單調,缺少肌理的變化;2.避免不考慮
29、周邊環境的生硬的空間圍合布局;3.避免相關區域內高低反差過大的“高低配”布局;界面界面 4.鼓勵界面整體設計,有序組織界面空間的變化關系,宜有適當的凹凸進退;5.界面宜連續完整,塑造良好街道空間;6.濱河界面鼓勵設置退臺;7.重視街道轉角界面設計;4.避免界面組織混亂,缺失統一控制;5.避免單元體量過大、重復界面過長;6.避免出現單一建筑面寬過長,影響地塊穿透率和可達性的情況;7.避免臨水綠環境實墻面過大;8.避免過度人工化的濱水地區景觀;場所場所 8.鼓勵尺度宜人、功能豐富、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場所,營造有利于激發交流互動的氛圍;9.場所宜增強空間豐富性,宜引入文化自然元素,形成多元化場所;1
30、0.鼓勵構建豐富的立體城市空間,結9.避免空間場所封閉、內向、缺乏親和力;10.除必要廣場空間外,公共空間避免大面積硬質鋪裝;15 合具體功能形成地上、地面、地下交融的空間場所;體量體量 11.建筑高度、面寬、進深等尺度適宜,并與周邊建筑、城市街道、自然環境相協調;形成錯落有致的體量關系;11.避免體量、高度等缺少變化、過于均質;12.避免單體建筑體量過大、過長;造型造型 12.造型宜體現功能特征、地域特征;13.地標建筑造型豐富獨特、視覺突出;背景建筑造型得當、協調統一;13.避免簡單復古、呆板單一、復雜凌亂的造型;14.同一區域內,相似造型的建筑不超過 2 座;15.避免背景建筑喧賓奪主;
31、屋頂屋頂 14.鼓勵豐富的屋頂形態,屋頂平坡結合,塑造良好的第五立面;15.鼓勵豐富錯落的檐口造型,坡屋頂及退臺屋頂組合;16.根據需要,屋頂可結合光伏系統,雨水收集管理,濾水系統等綠色環保設施;16.避免屋頂綠化在未經整體設計和考慮氣候、維護等條件的情況下大面積使用;17.避免屋頂形式雜亂或單調;18.避免屋頂設備不加遮擋,影響立面效果(包括第五立面);19.住宅坡屋頂坡度不宜大于 25 度;立面立面 17.立面設計與街道環境相協調,根據需要塑造室內外相互滲透的空間形式和生動豐富的立面效果;18.針對大型商業建筑,應采用立面虛實對比等設計手法,避免建筑過于突兀。20.避免采用大面積開窗等的外
32、立面形式,避免立面比例失調;21.避免采用大面積單一涂裝等的外立面形式;色彩色彩 19.鼓勵建筑色彩溫潤清雅具有文化意22.避免色彩組織缺乏主16 蘊;20.主色調宜采用淺暖色系,結合業態進行微調;在整體色調相對穩定統一的前提下,各單體可適當變化;21.建筑色彩應符合建筑功能的特性;次、色系雜亂繁多;避免同一區域采用超過3種主體色彩;23.避免色彩單一、色調沉重、反差過大的顏色;屋頂不宜采用過深的顏色;24.避免色彩飽和度過高、過于明亮,避免色相與周圍環境不協調;材質材質 22.鼓勵采用地域性材料;23.材質宜突出現代材料和傳統材料的綜合使用;24.鼓勵考慮持久性、經濟性的前提下,采用綠色、節
33、能等新型材料;25.避免毫無地方屬性的材料組合。26.避免大面積使用玻璃幕墻或拋光金屬板等高反射率的材料;27.避免大面積使用貴金屬、高級石材等昂貴奢華的材料;細部細部 25.鼓勵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細部裝飾。28.避免盲目照搬、拼湊中國與西方古典造型語匯與形象符號。底層與底層與入口入口 26.鼓勵建筑底層適當通透開敞,促進街區內外空間視覺與環境的交流;27.鼓勵建筑底層及入口位置增加有傳統文化特征的細節處理;29.避免底層封閉、入口無識別性 30.避免主入口前設置尺度失調的大臺階 建筑附建筑附屬物屬物 28.鼓勵附屬物與建筑主體及周邊環境和諧統一,通過設計手段巧妙遮擋、隱藏建筑設備。31.避免
34、建筑屋頂設置裸露式的供水、制冷、供熱等設施設備。17 3.3.特征區建筑風貌管控特征區建筑風貌管控 本次導則規劃白溝新城建筑風貌特征區共三類(詳見附件三):濱水地區、中心地區、門戶走廊。并針對每一類特征區建筑風貌設計特點給出本區域內建筑本體 12 要素的引導控制條款。各特征區覆蓋重疊區域建筑風貌設計應滿足兩個區域導則條款的交集,綜合判斷。3.13.1 特征區劃分特征區劃分 濱水地區:控制區域為白溝河沿岸地塊,以及城區南部水系北岸地塊。中心地區:規劃控制區域為功能結構中北部的商貿中心與中部的行政商務中心,以及南部新城入口門戶區域。門戶走廊:規劃控制區域為白溝新城高速、區域交通道路等城市入口區域。
35、門戶地區主要為南部臨雄安新區主要出入口、京白大街北部城市入口、榮烏高速白溝下線口以及規劃西部濱河公園所在區域。走廊地區主要為北一環路沿線、東一環路沿線、京白路沿線。特征區劃分示意圖 3.23.2 濱水地區建筑風貌管控濱水地區建筑風貌管控 圍繞白溝河水系,打造富有活力的白溝新城濱水空間。強調建筑與自然的融合,采用簡約現代的建筑風格,突出高低錯落的空間形態。濱河建筑宜使用退臺設計,使濱河建筑界面與濱河景觀形成層次豐富的階梯狀景觀親水、觀水平臺。18 視線通廊寬度不宜小于 15 米,相鄰通廊之間面寬不宜大于 60 米。以“觀景、親水、活力”為原則設計以下引導內容。由于白溝河大堤與城區的特殊空間關系:
36、堤壩高于地平線,本次建筑風貌導則強調濱水建筑的兩部分:底層和高于堤壩部分。建議結合海綿城市進行整體堤岸改造及河道整治。打造面向京雄高速的靚麗濱水界面。白溝河濱水現狀圖 建議意向圖 濱水地區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濱水地區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 建筑群體 布局 1.鼓勵采用聚落圍合的空間布局。宜利用與濱水空間垂直的城市道路作為視線通廊。濱水地塊內建筑之間宜留出與濱水空間連通的視線通廊,保證其連續性和通透性。寬較大的地塊應通過內部道路等方式控制視線通廊。圖示 界面 2.城市活動密集區域垂河慢行通道間距不超過 60 米,一般區域垂河慢行通道間距不超過 200 米。場所 3.充分考慮環境要素與使用者體驗,與
37、綠化景觀、水系緊密結合聯系;注重場所活力氛圍的營造。19 正面 負面 建筑單體 體量 4.地塊建筑高度 18M 以下,建筑高度宜變化均衡有序;地塊建筑高度 18-60M,建筑高度由濱水向外圍,宜由低到高過渡;地塊建筑高度 60M 以上,宜將高層建筑布置在濱水一側,形成景觀標志。沿河建筑界面不宜連續過長,體量不宜過大。圖示 造型 5.白溝河北段、西段清新明亮、現代感強。白溝河、南拒馬河交匯處與老城相接段控制建筑造型以體現白溝歷史文化建筑為主,建議坡屋頂。立面 6.弱化建筑的體量感,以體塊起伏和界面凹凸為主,禁止簡陋、單一層次的立面設計形式。高層建筑外立面應簡潔現代,在外立面上增加立體綠化。街界面
38、鼓勵騎樓或架空,提供共享空間 色彩 7.新區公建以暖白色基調為主,住宅建筑以低純度的暖黃色系、藍灰色和暖白色為主。屋頂 8.高層建筑為平屋頂,低多層建筑可平坡結合,平屋面注意屋頂花園的營造,以體現生態性。20 正面 負面 建筑細部 材質 9.推薦使用玻璃、石材、金屬等精致且富有現代感的建筑材料,鼓勵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底層與入口 10.入口風格和尺度應與建筑整體相協調,并可適當增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裝飾元素。濱水建筑底層強調與景觀結合營造活力空間。建筑附屬物 11.嚴格控制戶外廣告的設置密度,以低容量為控制要求。開窗構成在濱水、綠地范內禁止設置任何形式的商業廣告。牌匾標識鼓勵個性化的設計,體現休
39、閑、宜居的主題。落地式企業自設標識體量不宜過大,材質宜采用石材等體現自然的元素。正面 21 負面 3.33.3 中心地區建筑風貌管控中心地區建筑風貌管控 白溝新城建筑風貌“中心地區”控制范圍為白溝商貿市場中心、新城中心(京白大街中段),以及各風貌分區的節點。此類區域的建筑風貌控制原則為開放、多元、共融,同時也是白溝新城大型公共空間集聚的主要區域。凸顯白溝城市風貌的標志性建筑、特色文化建筑也可布局在此區域。中心中心地區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地區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 建筑群體 布局 1.建建筑布局豐富生動、多元交互,著重考慮公共建筑間的高度、體量搭配關系,使各建筑各安其位,打造親切宜人的空間尺度。界
40、面 2.針對商業中心、南部商貿中心及白溝老城中心等性質相似的建筑鼓勵界面整體設計,宜形成連續完整的界面。同時考慮整體界面上的公共通道設置。3.臨街建筑面寬不宜大于臨街建筑面寬不宜大于 8080 米,住宅米,住宅建筑高度小于建筑高度小于 8080 米時,最大連續面寬米時,最大連續面寬投影不宜大于投影不宜大于 1515 米米。場所 4.鼓勵形成尺度宜人、功能豐富的共享開敞空間,開敞空間中綠化面積占開敞空間中綠化面積占開敞空間面積不小于開敞空間面積不小于 20%20%5.臨路兩側不宜設置圍墻,如確需設置,宜保持開敞通透,體現綠色生態,避免連續實體墻面。正面 圍合式布局 h80 米時,L90 米 特殊
41、情況下,面寬較寬的板式建筑可通過降低建筑高度的方式避免過大的建筑體量。幕墻比 60%幕墻比 50%23 負面 建筑細部 材質 12.宜綜合使用現代材料和傳統材料,材質選擇應充分與標志標牌、夜景照明相結合,宜一體化設計。細部 13.宜結合業態精心設計具有文化氣息和主題性的細部,為建筑畫龍點睛;細部設計應充分與城市家具、標志標牌、夜景照明、新型景觀元素相結合,宜一體化設計。底層與入口 14.鼓勵建筑底層適當通透開敞,促進街區內外空間視覺與環境的交流。建筑附屬物 15.空調室外機避免外露 16.避免廣告牌雜亂,廣告牌總面積小廣告牌總面積小于主立面面積的于主立面面積的 1/31/3。正面 負面 廣告牌
42、總面積小于主立面面積的 1/3 24 3.43.4 門戶門戶走廊走廊建筑風貌管控建筑風貌管控 規劃白溝門戶走廊特征區為京白路沿線、北一路沿線以及東一環路沿線和南北端城市出入口地區。建筑風貌控制應以強化城市入口處白溝特色景觀形象為原則,重點展示廊道兩側的建筑連續線性景觀界面,突出廊道的視線引導作用。門戶走廊門戶走廊地區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地區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 建筑群體 布局 1.應功能一體化,布局有序;應功能分區明確,形成良好的空間場所和空間流線。2.宜營造復合功能空間,提高空間利用率,增添空間凝聚力。界面 3.應強調建筑的開放性、整體性。4.應豐富建筑的底層活躍性。5.天際線剪影明晰易于識
43、別,展現一定的獨特性。場所 6.針對和道國際、白溝箱包城等門戶空間,應提高復合功能空間的使用率,應在集中的空間特質中展現一定的開放性,與城市空間相交融。7.宜以良好的景觀空間滲透進建筑場所空間,塑造親和自然的場所。正面 負面 25 建筑單體 體量 8.高層建筑強調立面挺拔、多層建筑強調橫向延展,突出白溝門戶地區對外形象展示功能;9.高層建筑應在橫向進行體量分割,禁止形成街墻狀封閉空間。造型 10.結合白溝城市規模及門戶地區建筑功能特征,提倡現代簡潔挺拔的建筑風格,不宜過多直接使用傳統建筑元素;11.禁止采用異國等造型裝飾。色彩 12.色彩之間宜進行有序的協調;明度彩度變化應和諧融洽,避免建筑色
44、彩雜亂無章。屋頂 13.建筑屋頂應舒展大氣,可采用平坡結合方式,禁止采用異國屋頂樣式 正面 負面 建筑細部 材質 14.建筑材質應注重質感,材質感官體驗舒適,符合美學要求,應提倡運用新型綠色材料。細部 15.建筑細部體現白溝商貿老城地區特白溝商貿老城地區特色色,建筑肌理應細節處理純粹、得體、大氣,虛實相間,重點考慮白溝老城建重點考慮白溝老城建筑紋樣及裝飾筑紋樣及裝飾。26 底層與入口 14.底層近人尺度空間以商業性、公共性、交互性為原則。沿走廊應形成線性的風格的統一。退線部分可形成公共活動空間。建筑附屬物 15.建筑細部體現白溝商貿老城地區特色,建筑肌理應細節處理純粹、得體、大氣,虛實相間,重
45、點考慮白溝老城建筑紋樣及裝飾。正面 負面 4.4.建筑風貌分級管控建筑風貌分級管控 構建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建筑風貌格局。對白溝新城中心城區用地施行分級管控,將風貌管控分為三級:地標建筑區、重點建筑、背景建筑。地標建筑區域分布在分布在城市南部主入口、濱河公園、展覽館圖書館附近。地標建筑對于城市風貌來講是“紅花”,其他的背景建筑是“綠葉”,建筑控制遵循“紅花綠葉”原則。對于地標建筑不做具體控制,只做建議性指引,在總體定位原則下,鼓勵建筑的個性化設計,突出城市地標特征,避免貪大、媚洋、求怪。對于地標建筑采取專家評審、社會公示、公眾參與的形式確定方案。重點建筑區域位于白溝新城重要城市區域、是人們生活
46、生產的主要場所,此類地區人員往來、信息交流及日常生活等方面交往密切。該級別建筑風貌應注重27 建筑組群的管控和街道尺度的營造。背景建筑區域為其他地區,應符合各項建筑風貌的底線管控要求,形成城市基調風格。嚴控背景建筑,突出城市地標。城市建筑風貌主要控制背景建筑,符合整體城市風貌定位。同時,突出重點建筑的地標性質,從而塑造整體城市形象。背景建筑應協調統一,差異性弱;地標建筑應突出個體特色,差異性強。中心城區建筑風貌分級圖 4.14.1 地標建筑風貌管控地標建筑風貌管控 28 類別類別 正面清單正面清單 負面清單負面清單 布局布局 1.地標建筑布局應做充分論證,超大體量公共建筑、高層地標建筑應以京白
47、路、東環路等城市主要軸線為主,避免與白溝老城區與濱河地區風貌沖突;2.以地標建筑為核心,預留城市視廊要素,塑造城市明星場所;1.除文化相關地標外,禁止地標建筑位于支路;界面界面 3.塑造宜人尺度的界面設計,充分論證臨街建筑高度與開放空間的過寬比;2.避免出現重復、單一的連續界面;場所場所 4.預留足夠的開敞空間,且宜通過場所劃分等方式塑造宜人尺度場所;3.避免出現非人尺度的大型開敞空間;體量體量 5.建筑建設前充分論證建筑規模,避免建筑體量過大;4.避免建設超高層地標建筑;造型造型 5.嚴禁地標建筑抄襲、模仿、山寨行為,重要地標造型應進行專門的專家論證;6.避免建筑出現具象化造型;屋頂屋頂 6
48、.白溝老城相關地區地標建筑屋頂宜與老城建筑相協調;7.新城或以新建建筑為主的地區可采用屋頂花園等多種形式;7.避免盲目采用坡屋頂等傳統屋頂形式,在屋頂設計中宜考慮尺度與形式的搭配關系;立面立面 8.采用立面虛實對比等設計手法,避免建筑過于突兀;8.避免出現過長的單一立面,或采用大面積玻璃立面;色彩色彩 9.避免大面積采用大量明度、亮度、飽和度較高的色彩;材質材質 9.鼓勵采用綠色、環保材質;10.避免采用大面積涂料;細部細部 11.避免盲目照搬、拼湊中國與西方古典造型語匯與形象符號。29 底層與底層與入口入口 12.避免主入口前設置尺度失調的大臺階 建筑附建筑附屬物屬物 4.24.2 重點地段
49、建筑風貌管控重點地段建筑風貌管控 類別類別 正面清單正面清單 負面清單負面清單 布局布局 1.重點建筑布局應考慮與地標建筑布局綜合考慮,通過預留視廊、軸線等方式,突出地標建筑;2.協調地標建筑共同塑造城市明星場所;1.避免出現高低反差過大的“高低配”布局;界面界面 3.界面形式應與地標建筑相協調;4.沿京白路、東一環路鼓勵進行連續界面設計,有序組織界面空間變化,可有適當的凹凸退進;2.避免界面組織混亂,缺乏統一控制;場所場所 5.鼓勵尺度宜人、功能豐富、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場所,營造有利于激發交流互動的氛圍;3.避免空間場所封閉,內向,缺乏親和力;4.除必要廣場外,公共空間避免使用大面積硬質鋪裝
50、;體量體量 6.建筑體量應與地標建筑相協調,與高層地標搭配時應考慮城市軸線5.避免體量、高度等缺少變化、過于均質;30 等城市重要開敞空間天際線塑造;造型造型 7.建筑造型應與地標建筑相協調;6.避免過于豐富獨特、簡單復古、呆板單一、復雜凌亂的造型;7.同一區域內,不宜出現風格相差較大的背景建筑;8.避免背景建筑喧賓奪主;屋頂屋頂 7.建筑屋頂形式與地標建筑相協調;9.避免盲目采用坡屋頂等傳統屋頂形式,在屋頂設計中宜考慮尺度與形式的搭配關系;立面立面 9.采用立面虛實對比等設計手法,避免建筑過于突兀;10.避免出現過長的單一立面,或采用大面積玻璃立面;色彩色彩 10.采用比地標建筑飽和度、明度
51、、亮度低的色彩,凸顯地標建筑;11.避免大面積采用大量明度、亮度、飽和度較高的色彩;材質材質 11.鼓勵采用綠色、環保材質;12.避免大面積使用玻璃幕墻或拋光金屬板等高反射率的材料;13.避免大面積使用貴金屬、高級石材等昂貴奢華的材料;細部細部 12.建筑細部應與地標建筑相協調;13.沿街建筑或主要沿街立面,在設計中應注重檐口、窗臺、陽臺、雨棚等應進行統一設計,必要時應進行統一控制線引導;14.避免盲目照搬、拼湊中國與西方古典造型語匯與形象符號。底層與底層與入口入口 14.鼓勵建筑底層及入口位置增加有傳統文化特征的細節處理;15.避免主入口前設置尺度失調的大臺階 建筑附建筑附屬物屬物 15.鼓
52、勵附屬物與建筑主體及周邊環境和諧統一,通過設計手段巧妙遮擋、隱藏建筑設備。16.避免建筑屋頂設置裸露式的供水、制冷、供熱等設施設備。4.34.3 背景建筑風貌管控背景建筑風貌管控 31 類別類別 正面清單正面清單 負面清單負面清單 布局布局 1.更新地區建筑布局應充分考慮城市現有建筑肌理,對現有城市肌理起到織補作用;2.新建地區建筑肌理應注重建筑布局秩序清晰;1.避免建筑布局與周邊缺乏協調;2.避免不考慮周邊環境的生搬硬套的建筑布局;3.避免相關區域內高低反差過大的“高低配”布局;界面界面 3.鼓勵背景建筑進行連續界面設計,有序組織界面空間變化,可有適當的凹凸退進;4.界面宜進行整體設計;4.
53、避免界面組織混亂,缺乏統一控制;5.避免單元體量過大,重復界面過長;6.避免出現單一建筑面寬過長;場所場所 5.鼓勵尺度宜人、功能豐富、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場所,營造有利于激發交流互動的氛圍;7.避免空間場所封閉,內向,缺乏親和力;8.除必要廣場外,公共空間避免使用大面積硬質鋪裝;體量體量 6.建筑高度、面寬、進深等尺度適宜,與周邊建筑、城市、街道、自然等相協調,形成錯落有致的體量關系;7.建筑體量應與周邊建筑體量相協調,避免體量過大或過小;8.建筑高度研究中應考慮背景建筑與地標建筑、重點建筑及城市視廊、通道等空間管控要素的關系,避免背景建筑對地標建筑、重點建筑及城市要素的干擾;9.避免單體建筑
54、體量過大、過長;10.避免體量、高度等缺少變化、過于均質;造型造型 9.建筑造型宜體現功能特征、地域特征,與標志建筑、地標建筑相搭配;10.造型宜得當,不宜過于獨特,建筑造型追求和而不同,協調統一;11.避免過于豐富獨特、簡單復古、呆板單一、復雜凌亂的造型;12.同一區域內,不宜出現風格相差較大的背景建筑;13.避免背景建筑喧賓奪主;屋頂屋頂 11.鼓勵豐富但組合不雜亂的屋頂形式,建議統一區域內平坡結14.避免背景建筑屋頂形式雜亂或者單調;15.避免屋頂設備不加遮擋,影響立面效果32 合;12.根據需求,屋頂可結合光伏系統,雨水收集管理,綠水系統等設置綠色環保設施;(包括第五立面);類別類別
55、正面清單 負面清單 立面立面 13.立面設計應與街道環境及地標建筑、背景建筑立面相協調;14.立面設計應保證實體墻面積比例,避免大片玻璃組成的立面,避免建筑過于突兀;16.避免采用大面積開窗等的外立面形式,避免立面比例失調;17.避免采用大面積單一涂裝等的外立面形式;色彩色彩 15.新建建筑為主的地區,背景建筑主色調宜采用淺暖色系,結合業態進行微調;在整體色調相對統一的前提下,建筑可以組為單位進行色彩微調,避免單體建筑間色差過大,造成色彩混亂;16.白溝老城周邊背景建筑主色調宜與老城建筑等色彩協調,在整體色調統一的前提下,建筑可以組為單元進行色彩微調,避免單體建筑間色調相差過大;17.建筑色彩
56、應符合建筑功能的特性;18.避免色彩組織缺乏主次、色系雜亂繁多;避免同一區域采用超過 3 種主要顏色;19.避免色彩單一、色調沉重、反差過大的顏色;屋頂不宜采用過深的顏色;20.避免色彩飽和度過高、過于明亮,避免色相與地標建筑、背景建筑等周圍環境不協調;材質材質 18.老城周邊宜采用地域性材質;新城或宜新建建筑為主的地區宜突出現代材料和傳統材料的綜合使用;19.鼓勵考慮持久性、經濟性的前提下,采用綠色、節能等新型材料;21.避免毫無地方屬性的材料組合。22.避免大面積使用玻璃幕墻或拋光金屬板等高反射率的材料;23.避免大面積使用貴金屬、高級石材等昂貴奢華的材料;細部細部 20.沿街建筑或主要沿
57、街立面,在設計中應注重檐口、窗臺、陽臺、雨棚等應進行統一設計,必要時應進行統一控制線引導;21.鼓勵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建筑細部裝飾;24.避免盲目照搬、拼湊中國與西方古典造型語匯與形象符號;25.避免建筑細部的風格、形式等相差過大,造成風貌昏則;底層底層與入與入口口 22.鼓勵建筑底層適當通透開敞,促進街區內外空間視覺與環境的交流;23.鼓勵建筑底層及入口位置增加有傳統文化特征的細節處理;26.避免底層封閉、入口無識別性;30.避免主入口前設置尺度失調的大臺階;建筑建筑附屬附屬物物 24.鼓勵附屬物與建筑主體及周邊環境和諧統一,通過設計手段巧妙遮擋、隱藏建筑設備。28.避免建筑屋頂設置裸露式的
58、供水、制冷、供熱等設施設備。33 5.5.建筑功能分類風貌管控建筑功能分類風貌管控 針對白溝新城新建區域的六大建筑類型:居住生活類建筑、公共設施類建筑、商業服務類建筑、綜合辦公類建筑、科研創新類建筑、倉儲工業類建筑、市政配套類建筑,分別從建筑群體、建筑單體、建筑細部等三大方面的 12 項建筑本體要素逐一展開引導。5.15.1 居住生活類建筑風貌控制居住生活類建筑風貌控制 5.1.15.1.1 類型細分類型細分 居住生活類建筑指供家庭日常居住使用的建筑物,建筑形象特征與居住使用功能基本要求及舒適度密切相關,從與風貌相關度出發可以根據層數分為低層住宅、多層住宅與高層住宅。低層住宅 限高 18 米,
59、平均層數1-3 層 多層住宅 限高 36 米,平均層數4-9 層 高層住宅 限高 54 米,平均層數10-18 層 5.1.25.1.2 風貌管控基本風貌管控基本要求要求 居住及社區配套類建筑是城市中大量存在的一般性建筑,是城市整體風貌與基本肌理形成的基礎要素。針對該類建筑的具體特點,風貌管控的重點要素是建34 筑群體層面的布局、界面、場所,建筑單體層面的體量、造型、立面、色彩、屋頂,以及建筑細部層面及其它設施的材質、細部、底層與入口、建筑附屬物及其他等 12 個要素。5.1.35.1.3 風貌管控具體要求風貌管控具體要求 居住生活類居住生活類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 建筑群體
60、 布局 1.建筑組織應主次有序;宜以組團型布置為宜;應保持街區小尺度的空間肌理。2.不宜單一重復布置、完全平行行列式布局,空間肌理無變化。圖示 界面 3.在用地邊界及臨路一側,應采用建筑轉角實體、圍墻、裙房等對空間進行限定。4.營造親切宜人尺度,應與街坊鄰里的尺度關系和空間形態相適宜。5.宜沿城市主要界面設置公共職能,保障街道活力。場所 6.宜形成由巷到院的空間層次。7.應保證建筑與水綠環境的緊密結合。8.宜塑造街坊式的空間貫通。參考圖例 建筑單體 體量 9.塔樓:避免出現體型過大過寬的住宅建筑,高層建筑應該控制適宜的長高比。一般情況下,高層建筑的長高比(L:H)不宜大于 1:2,其各個朝向的
61、最大面寬不宜超過 40 米。10.板樓:高度在 45 米以下,單棟建筑面寬不宜超過 80 米,高度在 45 米以上,單凍建筑面寬以 50 米左右為宜。11.禁止單元體量過大過長,影響住區采光通風。圖示 保障雙塔、主街視線通廊 35 造型 12.建筑造型以中國北方傳統民居建筑風格為主,方正、合院、坡屋頂、圍墻高度較低于主體建筑。立面 13.住宅立面應該避免簡單重復,缺乏變化。14.采用橫縱向分段和體量穿插的辦法分解墻體,以豐富立面。色彩 15.建筑色彩以暖色為主基調,結合單體體量造型與屋頂劃分進行顏色使用。采用暖色調為住宅建筑的主基調 屋頂 16.高層住宅頂部宜采用收分,挑檐,架空棚架等處理手法
62、并對屋頂設施進行集成設計。17.多低層住宅屋頂建議采用坡屋頂,同時考慮太陽能一體化設計。18.禁止采用異國屋頂樣式。參考圖例 天悅花園項目 建筑細部 材質 19.突出白溝文化底蘊,宜選用安全、耐久、宜維護的立面材料。低層或多層住宅采用涂料和面磚相結合。20.低層或多層由于其高度較低,險性較小,涂料、面磚、石材的適當運用均能較好的表達建筑形象。21.高層部分高度較大,防止面磚掉落傷 36 人,發生危險,建議采用涂料。細部 22.建筑開窗方面,建筑門、窗、陽臺等比例應遵循現代主義建筑經典構成手法。23.建筑線腳及檐口方面,應在滿足建筑風格協調統一的基礎上,對建筑線腳、檐口等進行重點刻畫,禁止造型簡
63、陋,細節缺失。底層與入口 24.小區入口和單元入口作為人流出入的必經之路,在設計中入口風格和尺度應與建筑整體相協調,建議結合雨棚設計成凹入口,并可適當增加當地裝飾元素。建筑附屬物 25.附屬物應與建筑主體及周邊環境和諧統一;宜引入立體綠植;宜采用新型技術。5.25.2 公共設施類建筑風貌控制公共設施類建筑風貌控制 5.2.15.2.1 類型細分類型細分 城市公共管理與服務類建筑主要包括以下 5 種類型及其他特殊公共管理與服務類建筑:基礎教育建筑、醫療建筑、體育建筑、文化建筑、交通建筑。基礎教育建筑 37 醫療建筑 體育建筑 文化建筑 交通建筑 38 5.2.25.2.2 風貌管控基本風貌管控基
64、本要求要求 基礎教育建筑是人們為了達到特定的教育目的而興建的教育活動場所,是教育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載體,其品質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學校教育活動的質量。針對該類建筑的具體特點,風貌管控的重點要素是建筑群體層面的布局、界面、場所,建筑單體層面的體量、造型、立面、色彩、屋頂,以及建筑細部層面的材質、細部、底層與入口等 11 個要素。醫療建筑風貌管控基本要求:醫療建筑根據醫療體系的不同具有專業性、多樣性、復雜性等特點,針對該類建筑的具體特點,風貌管控的重點要素是建筑群體層面的布局、場所,建筑單體層面的體量、造型、色彩、屋頂,以及建筑細部層面的材質與底層出入口等 8 個要素。體育建筑風貌管控基本要求:體育建筑
65、在城市中為數不多但一般體型龐大,是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活動的場所,屬于標志類建筑。針對該類建筑的具體特點,風貌管控的重點要素是建筑群體層面的場所,建筑單體層面的造型、色彩、屋頂,建筑細部的底層與入口等 5 個要素。文化建筑風貌管控基本要求:文化建筑在城市中廣泛存在,是營造城市人文氛圍的重要載體,屬于標志類建筑。針對該類建筑的具體特點,風貌管控的重點要素是建筑群體層面的場所,建筑單體層面的體量、造型、屋頂,建筑細部的底層與入口等 5 個要素。交通建筑風貌管控基本要求:交通建筑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公共建筑,屬于標志類建筑。針對該類建筑的具體特點,風貌管控的重點要素是建筑群體層面的布局、界面、場所,建
66、筑單體層面的體量、造型、立面,以及其它設施的材質、底層與入口等 8 個要素。5.2.35.2.3 風貌管控具體要求風貌管控具體要求 基礎教育建筑風貌基礎教育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要素控制導則 建筑群體 布局 1.建筑群體采用院落式布局,注重不同功能的教學組團之間的聚集整合,核心公共空間設置線性連廊,縮短各功能之間的流線距離,形成豐富的空間,加強群體之間的互動交流。2.避免布局組織無序,避免布局局促造成學生課間室外活動空間不足。39 界面 3.建筑宜延續整體界面的序列變化,形成連續生動的城市界面。場所 4.宜營造不同形式空間,達到多元交流的目的。5.場所空間尺度宜人,增強場所親和力、校園歸屬感。參
67、考圖例 建筑布局層次分明、尺度宜人 建筑單體 體量 6.建筑體量宜迎合周邊環境,以人為本,符合學校生活動尺度要求,塑造有親和力的空間;宜通過體量的變化,使校園空間具有活力。7.避免體量超大尺度失衡,對人心理上的壓迫感。造型 8.宜體現生機活力的校園建筑形象,激發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建筑造型應以功能為前提,簡潔靈動。9.避免以損失功能為代價的怪異造型。立面 12.宜以建筑功能進行立面的劃分,強調立面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局部可用傳統元素裝飾,形成清新典雅的氣質。色彩 13.中小學幼兒園采用中明度,中低艷度暖色相,小學幼兒園可采用中高艷度的輔助色和點綴色。14.培訓機構采用暖色相和灰白系。屋頂 15.
68、屋頂造型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通過高低變化形成富有層次感的屋頂空間,禁止采用造型突兀的形式。16.宜提高屋頂空間的利用率,可適當設置屋頂花園,用地緊張地區可考慮設置屋頂活動空間。40 參考圖例 建筑細部 材質 17.建筑選材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提倡使用可再生材料圍;可局部運用現代建筑材料,增強校園建筑的時代性和裝飾性。避免大面積使用玻璃幕墻等產生光污染的材質。底層與入口 18.入口空間設計應具有良好的可識別性,提倡校園文化,其尺度應與建筑、街區的整體尺度相協調,與周邊友好銜接。19.建筑局部可底層架空促進校園空間的交流。建筑附屬物 20.細部處理與整體協調,尺度宜人;宜加強具有傳統文化特征的細
69、節處理體現校園建筑文化氣息。參考圖例 通過材料的特殊構造來體現細節 醫療醫療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 建筑群體 布局 1.宜合理組織交通流線及功能布局,保證醫技部分的高效運作及其與其他功能的便捷聯系。醫院的廢氣、廢水、醫療廢物宜遠離周邊居住建筑。2.避免布局主次不明,流線交叉,緊鄰活動密集場所。界面 3.宜打造多元的活躍場所,形成活力空間系統;應交織景觀系統與活力空間,相互滲透;宜開放活躍場所,交融城市空間,形成共享的服務空間。41 參考圖例 建筑單體 體量 4.體量宜疏密有致,構成優美,為空間的創造提供載體;宜具有體量的梯級性,體現一定的識別性,層次有序;體量之間宜連續通達,
70、以人為本,讓空間充分交融。造型 5.建筑造型宜舒展大方;肌理應層次豐富,構造精細;宜體現中式韻味,展現中式元素。6.避免照搬他國造型,造型怪異。色彩 7.主體顏色選用柔和的中性色彩,如透明玻璃色、白色、灰色等顏色;輔助色宜采用與主導顏色有一定程度對比的顏色。8.避免色彩缺乏主次,色系雜亂繁多。屋頂 9.可采用平坡相結合的方式,(坡屋頂水平投影須占整個屋頂面積的 50%以上);10.平屋頂部分須增加屋頂綠化,屋頂空間應開放,形成共享場所。參考圖例 建筑細部 材質 11.宜選用親和質樸的傳統材料;充分體現環保理念,選材宜綠色節能。底層與入口 12.應梳理入口層次,合理引導人流與車流;建筑體量結合特
71、殊節點造型應具有較強的空間導向性。13.避免入口主次不明,空間導向性差。42 參考圖例 體育體育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 場所 1.界面和場所布局應與街坊鄰里的尺度關系和空間形態相適宜,方便使用者就近到達。2.宜通過設計使場所滿足各種人群在不同時段、不同需求使用,并促進人們之間的活動交流。3.避免場所閉塞,無明顯的人流引入設計。參考圖例 體育館廣場塑造開放、共享空間 造型 4.采用整體性強、簡潔有力、線條優美的造型形式;重點考慮冬夏兩季日照及溫度對使用者造成的影響。5.嚴禁抄襲名建筑、造型過于具象模仿。色彩 6.宜采用簡約素雅、純正平和的建筑色彩,如淺灰色、淺米色等顏色,建筑色
72、彩可局部運用高飽和度亮色進行點綴,為建筑空間帶來活力。7.避免大面積高飽和度顏色。屋頂 8.通過現代手法的轉譯,用簡潔的設計構筑獨特韻味的屋頂形制。9.建筑屋頂需做專門的造型設計,美化城市第五立面,突出建筑輪廓。10.避免形式夸張的屋頂。43 參考圖例 建筑體量與周圍環境相結合 底層與入口 11.建筑與城市環境之間宜形成過過渡的灰空間,灰空間可以形成有效的過渡空間,在打造建筑物周邊場所感的同時形成城市共享空間,形成建筑的空間序列感。12.宜通過界面空間以及架空空間等的有效連接,形成街區層面立體交通與立體功能利用。參考圖例 底層空間開放多元、人們參與其中 文化文化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建筑風貌要素
73、控制導則 場所 1.公共空間應尺度宜人;2.宜結合景觀設計提供可互動、游憩的空間場所;3.應營造全齡友好親切宜人的開放空間,使場所滿足民眾公共活動需求。44 參考圖例 場所尺度宜人,滿足民眾需求 建筑單體 體量 4.用層次豐富的體量關系圍合多元的空間結構;協調空間層次和景觀層次,創造豐富的空間感受。5.避免體量超大尺度失衡,對人形成心理上的壓迫感;體量與環境不協調,體量明顯超出地塊和街道尺度,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街道空間。造型 6.宜體現出平穩端莊的造型體態;可運用提煉、抽象化的中式建筑形象。7.避免生硬照搬或無組織堆砌中國古典造型語匯,流于表面化或具象化的造型形式。屋頂 8.建筑屋頂采用平坡結合
74、的方式,形成層次豐富的屋頂造型。9.宜充分利用建筑屋頂種植綠化,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閑場所。10.避免大面積單調平屋頂;屋頂組合凌亂不協調。參考圖例 屋頂采用傳統形式加以創新轉譯 底層與入口 11.底層空間應提高可穿越性及視線通透,入口開放度高、引導性強;文化建筑宜呈現低姿態,高親和度,鼓勵人們多參與互動其中。12.避免底層封閉、入口與場地高差巨大。45 參考圖例 底層空間通透開放 交通交通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 建筑群體 布局 1.滿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功能分區,行程良好的空間場所和流線。2.合理規劃復合利用空間,提高空間利用率。界面 3.強調建筑整體性,具有明顯
75、標識,提高交通建筑的可識別性。4.交通建筑天際線剪影明晰易于識別,展現一定的獨特性。5.避免界面零碎散亂,組織混亂。場所 6.打造寬闊、高效、通透、安全的內外空間環境,應在集中的空間特質中展現一定的開放性,與城市空間相交融。7.避免場所流線混亂,空間閉塞,流通性差,集散效果差。參考圖例 界面完整、空間層次分明 建筑單體 體量 8.宜創造多元的空間體驗,立體交織;宜形成整體的可持續設計思路,合理控制建筑的體量尺度;應契合城市空間,強調理性設計,注意建筑功能與空間的靈活性、適應性原則。9.避免盲目追求標志性、缺少科學理性決策、導致能耗問題突出,功能設置單一,空間適應性差。造型 10.提倡現代簡潔挺
76、拔的建筑風格,創新空間宜結合現代造型設計手法,豐富空間層次。11.不宜過多直接使用傳統建筑元素。46 12.避免過渡抄襲,缺乏文化自信,求怪求異,造型夸張。立面 13.立面簡約大氣,交通建筑立面應富于一定變化,避免形成呆板立面觀感;形成凹凸有致、富于變化的自由立面,合理把握虛實關系。參考圖例 造型舒展有致、展現時代氣息 建筑細部 材質 14.可采用建筑材質應注重質感,材質感官體驗舒適,符合美學要求;應提倡運用新型綠色材料,實現可持續發展。底層與入口 15.建筑主要入口應著重刻畫,提高識別性和空間導向性。16.宜在建筑底層空間引入其他商業、公共服務功能。17.避免首層的公共開放度低,活躍度低,空
77、間閉塞。參考圖例 5.35.3 商業服務類建筑風貌控制商業服務類建筑風貌控制 5.3.15.3.1 類型細分類型細分 商業服務類建筑主要包括以下 4 種類型建筑:沿街商業、獨立商業、院落商業、商貿市場等。47 沿街商業 零售商業、休閑娛樂建筑、餐飲建筑在風貌上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形成較為普遍的沿街商業形態。具有界面連續,空間均衡的形態特點,建筑風格風貌協調,合而不一。獨立商業 大型商場、城市綜合體在風貌上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形成獨立的商業建筑。具有體量適宜,空間均衡的形態特點,建筑風格簡約現代,協調統一。院落商業 延續高傳統院落空間形態,形成具有城鎮空間特色的院落商業空間。具有圍合空間,內外一體的
78、形態特點,建筑風格延續傳統,協調統一。商貿市場 48 通過分層或分區劃分的方式,出租或出售給多個業主使用的公共攤位,形成特色商貿市場。具有分區劃分,空間均衡的形態特點,建筑風格簡約現代,協調統一。5.3.25.3.2 風貌管控基本風貌管控基本要求要求 商業類建筑(含休閑娛樂建筑、餐飲建筑)在城市中廣泛存在,是城市整體風貌與空間活力的重要來源。針對該類建筑的具體特點,風貌管控的重點要素是建筑群體層面的界面、場所,建筑單體層面的體量、立面,以及建筑細部層面及其它設施的底層與入口、建筑附屬物及其它等 6 個要素。5.3.35.3.3 風貌管控具體要求風貌管控具體要求 商業服務類商業服務類建筑風貌要素
79、控制導則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 建筑群體 布局 沿街商業 1.建筑布局應與街道平行;掌控好沿街商業與背景建筑的組合關系,組合時應著重考慮街道高寬比(D/H=1-2 之間)。獨立商業 2.形成建筑、開放空間協調布局的空間形態,布局靈活,綜合體與周邊建筑公共建筑互聯互通。院落商業 3.院落式商業布局,以街道空間塑造確定院落空間邊界,確保連續、豐富的街道空間布局。商貿市場 4.分區明顯、靈活生動,層次分明;合理組織流線與功能。界面 沿街商業 5.界面應具有連續性,貼線率70%,鼓勵界面進行統一設計(非相同設計);在界面整體連續性的基礎上,每隔一定距離宜設置公共通道;界面宜有適當的凹凸進退。獨立商業 6
80、.充分考慮主要街道上人步行的舒適性,論證建筑退線,避免建筑給行人帶來壓迫感。院落商業 7.建筑宜延續整體界面的序列變化,形成連續生動的城市界面;建筑與環境宜產生滲透感。商貿市場 8.界面宜完整,形成有序的空間導向,建筑應充分貼線,避免界面過于凹凸,導致49 空間過于復雜;主出入口及公共空間宜具有明顯的空間識別性。場所 9.宜增強空間的豐富性;宜引入文化和自然元素,形成多元化的場所;宜塑造有特色的院落空間。參考圖例 建筑單體 體量 沿街商業 10.宜采用裙房+塔樓/板樓的組合方式;控制沿街商業體量高度,以二層為宜,不宜超過三層 獨立商業 11.充分論證獨立商業建筑體量需求及與周邊建筑的關系,避免
81、片面求全求大的商業建筑;宜采用建筑體量組合方式,使建筑體量與周邊環境協調 院落商業、市場 12.宜采用建筑體量組合方式,使建筑體量與周邊環境協調。造型 沿街商業 13.同一街區沿街商業建筑造型宜相統一或相協調,不宜有較大風格、造型差異。獨立商業、商貿市場 14.單體建筑或基本建筑構成單元宜采用基本幾何形體為母題,既規整又有一定的變化。院落商業 15.宜采用基本傳統院落構成為母題,既要符合當地建筑建造特征,又要富有變化。立面 沿街商業 16.同一街區建筑立面宜相互統一或相互協調;鼓勵建筑立面采用傳統要素進行布局。獨立商業 17.一層立面宜盡量通透,和環境特別是街道環境融為一體,室內外相互溝通滲透
82、。院落商業 18.立面要素應繼承和發展具有地域特點的立面形式,墻面與門窗的搭配關系,建筑開口比例,尺寸協調。商貿市場 19.應通過虛實組合形成簡潔現代的立面構圖。50 色彩 沿街商業、獨立商業、院落商業 20.應以中性偏暖色調為主,結合業態進行色調微調。商貿市場 21.宜采用淡雅的中性色為主,避免使用過多顏色使建筑色彩混雜,如白溝箱包廠。屋頂 22.可通過設置屋頂平臺、空中庭院等提高屋頂利用率。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采用屋頂綠化、光伏發電等綠色技術。大體量商業宜采用現代簡潔的平屋頂,小體量商業宜通過平坡結合布置、退臺等方法形成統一且具有變化的屋頂形態。參考圖例 建筑細部 材質 23.宜綜合使用現
83、代材料和傳統材料;材質選擇應充分與標志標牌、夜景照明相結合,宜一體化設計。謹慎使用大面積玻璃幕墻的建筑立面形式。底層與入口 24.建筑底層應有近人尺度的空間設計;入口風格應與建筑整體相協調,并可結合入口做重點裝飾;主要出入口宜設置雨篷或檐廊,宜結合無障礙設計做平坡出入口;將人行出入口與車行出入口進行重點區分。25.嚴禁底層封閉,入口無識別性。建筑附屬物 26.廣告牌應美觀、色彩舒適,控制好尺寸比例;在建筑設計中應預留出廣告位,避免商家隨意設置招牌;餐飲建筑的排煙系統應統一設計;如條件允許,可引入立體綠化。參考圖例 51 5.45.4 綜合辦公類建筑風貌控制綜合辦公類建筑風貌控制 5.4.15.
84、4.1 類型細分類型細分 獨立辦公 通過與裙房組合或獨立存在的方式進行空間布局。具有建筑集中,凸出重點的形態特點,建筑風格簡潔現代,形象塑造。辦公園區 通過分層或分區劃分的方式,出租或出售給多個企業使用的辦公建筑,最終組合成一個辦公園區。具有分區劃分,空間均衡的形態特點,建筑風格簡約現代,協調統一。5.4.25.4.2 風貌管控基本風貌管控基本要求要求 綜合辦公類建筑是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公共建筑,其中既有標志性建筑也有一般性建筑。針對該類建筑的具體特點,風貌管控的重點要素是建筑群體層面的布局、界面、場所,建筑單體層面的體量、立面、造型、色彩、屋頂,以及建筑細部的材質、底層與入口等 10 個要素。
85、5.4.35.4.3 風貌管控具體要求風貌管控具體要求 綜合辦公類綜合辦公類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 建筑群布局 1.獨立辦公:與裙房共同布局或單獨布局。2.辦公園區:多層建筑利用建筑體量間的關系,在用地中形成圍合,高層辦公建筑在滿足技術要求的條件下,利用群房對場地進行圍合。圍合中心為景觀、52 體 綠化等活動場所。界面 3.獨立辦公:入口等重要空間可采用廣場等空間元素實現道路與建筑的過渡。4.辦公園區:建筑組合模塊宜形成連續完整的界面;建筑與環境宜產生滲透感。場所 5.宜創造健康舒適的辦公環境,將綠色與自然引入建筑之中;宜為辦公人員提供交流共享的場所。參考圖例 建筑單體 體量
86、 6.創造精致的辦公環境,倡導人性化尺度,控制大體量建筑。7.宜采用單元形式進行體量組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宜通過連廊等將辦公建筑連接,增加建筑共享空間。造型 8.應通過虛實組合形成簡潔現代的立面構圖,劃分有層次感。9.應根據內部使用功能,形成立面虛實關系。立面 10.宜采用基本幾何形體為母題,既規整又有一定的變化。11.嚴禁照搬西方古典等脫離新區地域特點的造型語匯。色彩 12.采用淡雅的中性色為主,大氣謙和、端莊雅致。屋頂 13.高層辦公頂部宜采用收分,架空棚架等處理手法并對屋頂設施進行集成設計。14.多層建筑頂部宜采用坡屋頂、平屋頂等多種形式,但應與建筑整體風格相協調。參考圖例 建筑材質
87、15.注重因材致用,依據相應的材料與技術條件選擇合適的建造方法。16.推薦使用玻璃、石材、金屬板等精致且富有現代感的建筑材料,宜使用新型53 細部 節能、環保材料。17.避免大面積使用玻璃幕墻、拋光金屬板等高反射率的材。料;政務辦公建筑大面積使用貴金屬、高級石材等昂貴奢華的材料。底層與入口 18.建筑底層應有近人尺度的空間設計;入口風格應與建筑整體相協調,并可結合入口做重點裝飾。19.主要出入口宜設置雨篷或檐廊,宜結合無障礙設計做平坡出入口。20.嚴禁主入口設置超大尺度的大臺階。參考圖例 5.55.5 科研創新科研創新類建筑風貌控制類建筑風貌控制 5.5.15.5.1 風貌管控基本要求風貌管控
88、基本要求 54 針對該類建筑的具體特點,風貌管控的重點要素是建筑群體層面的布局、界面、場所,建筑單體層面的體量、色彩,以及建筑細部層面的材質、底層與入口等 7 個要素。5.5.25.5.2 風貌管控具體要求風貌管控具體要求 科研創新類科研創新類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 建筑群體 布局 1.建筑組群應形成與科教功能有機結合的院落式布局。2.建筑單體宜與區位環境緊密結合,形成靈活布局。界面 2.應將界面整體設計,組織界面虛實、空間開合關系、形成有序而不失變化的界面韻律。3.沿主要界面宜設置部分商業、共享服務業等功能,保障界面活力。場所 4.營造具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場所,營造具有參與
89、性和開放共享精神的場所。參考圖例 建筑單體 體量 5.建筑高度、面寬、進深等應均衡有序。6.應與鄰域建筑、城市街道、自然環境相協調。色彩 7.主體建筑宜以白色、米黃、淺灰色為主,色調相對活潑。55 參考圖例 建筑細部 材質 8.推薦使用玻璃、石材、金屬等精致且富有現代感的建筑材料,鼓勵采用新型建筑材料。9.禁止采用低質塑料板、大面積單色玻璃、大面積鏡面材質或大面積素色涂料、油漆等。底層與入口 10.入口空間設計應具有良好的可識別性,其尺度應與建筑和街區的整體尺度相協調;11.底層空間與街道空間之間宜設置柱廊等過渡性空間,增加立面的層次感,提供教學與科研活動所需要的交往空間。12.建筑底層不宜過
90、于封閉,應適當通透與開敞,促進街區內外空間視覺與環境的交流。參考圖例 56 5.65.6 倉儲倉儲物流物流類建筑風貌控制類建筑風貌控制 5.6.15.6.1 風貌管控基本風貌管控基本要求要求 白溝自古以來一直都是商貿重鎮,箱包產業的倉儲工業類建筑在城市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是白溝城市發展的基礎。針對倉儲物流類建筑特點側重對建筑群體布局、界面、場所,建筑單體的立面、色彩、屋頂等 6 個方面提出具體管控要求。5.6.25.6.2 風貌管控具體要求風貌管控具體要求 倉儲物流類倉儲物流類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 建筑群體 布局 1.地形宜規整,宜合理組織交通流線及功能布局,線性布局為主。
91、2.應利用各項綠色建筑的理念和技術,實現建筑布局的綠色生態。界面 3.沿街界面宜完整,形成有序的空間導向;在主出入口及公共空間宜具有明顯的空間識別性。場所 4.場所布局應高效便捷,方便使用者就近到達及貨物通行。57 參考圖例 建筑單體 立面 5.立面簡潔,虛實結合,可增加立面的凹凸變化,開窗宜簡單整齊,可適當采取飄窗和凹窗豐富立面。色彩 6.建議整體色調為厚重的冷色或中性色調,匹配倉儲、實驗、生產廠房的職能 屋頂 7.較大倉儲建筑屋頂宜設置一體化太陽能設施,可利用屋頂與太陽能集熱一體化材料,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節能減排。8.在小型倉儲建筑屋頂宜種植合適的植栽,形成屋面綠化,美化環境。9.屋頂以
92、平屋頂為主,避免復雜的建筑構件。參考圖例 5.75.7 市政配套類建筑風貌控制市政配套類建筑風貌控制 5.7.15.7.1 風貌管控基本風貌管控基本要求要求 市政建筑在城市中廣泛存在,是體現城市風貌建設的整體化、精細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載體。針對市政類建筑的具體特點,側重對建筑群體層面的布局,建筑單體層面的體量、造型、色彩、屋頂等 5 方面提出以下引導建議。5.7.25.7.2 風貌管控具體要求風貌管控具體要求 市政配套類市政配套類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建筑風貌要素控制導則 建筑布局 1.宜積極地與其它城市功能復合布置。2.宜靈活采用覆土、地下、結建、組合等多種方式,集約節約用地并與周邊城58 群
93、體 市環境相協調。3.應統籌組織人、車流線;應保護規劃用地內有價值的河湖水域、植被、道路、建筑物與構筑物等。4.嚴禁在城市中心區域大規模圍合,干擾城市行為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參考圖例 建筑單體 體量 5.應與周邊空間環境及建筑體量相協調。6.宜采用體量組合、綠化景觀遮蔽、新型景觀設計等設計手段。7.嚴禁體量突兀,尺度與城市空間沖突,生態環境沖突。造型 8.造型與體量組織應相互配合。9.宜采用創新設計,遵循工程理性與美學,恰當反應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特征、兼顧城市藝術性與生態友好性。10.嚴禁夸張突兀,環境沖突,雜亂無章。色彩 11.宜采用簡潔淡雅的色彩組合;宜與周邊環境色彩形成主、從關
94、系,與環境色彩搭配得當。12.嚴禁使用大面積高純度高明度色彩,色彩雜亂,與周邊環境色彩品質沖突。屋頂 13.宜采用屋頂綠化或屋頂花園。14.宜采用低反射率材料、生態環保節能材料。15.宜結合天窗、太陽能光伏板等適宜的綠色技術。16.嚴禁采用高反射性材料、屋面過大;大面積硬質處理。參考圖例 59 6.6.管控實施管控實施 6.16.1 管控原則管控原則 緊緊圍繞“一水潤城面芙蓉、半城文韻半城新”的建筑風貌定位,針對白溝新城新建區域的七大類建筑,結合規劃管理體系和項目審批環節,本導則建立白溝新城建筑風貌管控實施的原則、方法與流程,為形成貫穿城區規劃管理全過程的建筑風貌管控機制奠定基礎。6.1.16
95、.1.1 分級、分類、分要素原則分級、分類、分要素原則 新城建筑風貌管控層次可概括為“三級、七類、全要素”。三個層級為地標建筑、重點地段建筑和背景建筑。導則重點在于引導與管控大規模建設的背景建筑,如住宅類、辦公類建筑等,保證白溝新城城市建筑風貌的秩序性、整體性和高品質。對于重點地段、標志性建筑、特殊性設施、特殊地形地貌、特殊展示區以及其它特殊問題等,在導則及其它相關規劃原則指引下,采用專家評審等“個案個議”的方式,既重視城市空間的整體協調又激勵建筑單體的設計創新,“點睛”白溝新城建筑風貌、形成示范效應。六大類建筑包括新區新建城區范圍內的居住及社區配套類、綜合辦公類、商業服務類、高等院校與科研類
96、、城市公共管理與服務類、倉儲工業類、市政配套類等。全要素體系涵蓋與建筑風貌相關的 12 類要素,包括建筑的布局、單體、建筑細部等多方面。6.1.26.1.2 上下銜接體系化原則上下銜接體系化原則 本導則既是規劃管控工具,又是協調聯系紐帶。自上而下地將新區規劃綱要、總體規劃、建筑風貌導則、控規圖則、城市設計附加圖則、建筑風貌附加圖則、專項設計導則等整體銜接,共同形成新區城市建筑風貌的分階段、分層次的體系化管控。6.26.2 管控流程管控流程 基于公平公正和節約人工成本的原則,將可進行量化的要素,如容積率、建60 筑高度、綠地率等通過數字規劃平臺進行遴選,若某一項要素指標不符合要求,即為方案不通過
97、;可量化要素全通過后,進入人工評議。人工評議主要針對不可量化要素,如布局、材質、色彩等,若某一項要素不符合要求,即為方案不通過。人工評議各要素全部通過后,進入人工綜合評議階段,這一階段的目的是避免單要素滿足,但建筑整體風貌不符合新區要求的設計方案出現。通過以上全流程的整體評價后,即認為設計方案達到國土空間規劃和 導則的基本要求。設計方案管控流程示意圖 6.36.3 管控方法管控方法 6.3.16.3.1 作為作為設計條件設計條件 設計項目根據所處不同特征區、建筑級別、功能類型,對照導則提取相應建筑要素條款,進行綜合分析評定,作為項目的基本設計條件。61 6.3.26.3.2 作為作為審批標準審
98、批標準 6.3.36.3.3 指導附加圖則編制指導附加圖則編制 規劃管理部門以導則為重要依據之一,組織編制下階段建筑風貌附加圖則,并與控規圖則、城市設計附加圖則、以及其它專項設計導則等相互銜接、共同疊加,指導具體實施建設,實現對新區城市空間特色、環境品質和建筑風貌的精細化、規范化、系統化管控。建筑風貌附加圖則編制成果應以“易編、易懂、易管”為原則,旨在為規劃設計者、規劃管理者、規劃使用和監督者提供規范性語言和對話銜接平臺,為新城具體建設項目的規劃管理提供法定依據、技術支撐以及監督基礎。建筑風貌附加圖則成果規范,原則上與控規圖則基本一致。建筑風貌附加圖則應在下階段進行專題研究,確定具體管控內容、指標設置、圖示系統、版面構成等,形成相對規范系統、實施性強的整套成果體系和相關管理辦法。62 附圖附圖 1.1.建筑風貌建筑風貌空間結構圖空間結構圖 63 2.2.建筑建筑風貌風貌特征地區特征地區劃分圖劃分圖 64 3.3.建筑建筑級別分類設計導則級別分類設計導則 65 4.4.建筑建筑功能功能分類設計導則分類設計導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