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換流站工程 軟母線跳線及引連線施工工藝標準1、適用范圍適用于換流站工程軟母線、跳線及設備連線施工。2、典型工藝流程施工技術交底盤式絕緣子耐壓試驗檔距測量及計算制作試件試件檢測絕緣子串地面組裝軟母線壓接母線地面組裝吊裝、檢查引流線安裝檢查下料施工準備驗收圖 3-1 軟母線安裝典型工藝流程圖3、工藝流程說明及控制要點控制要點:檔距測量及計算、制作試件及試件檢測、下料、軟母線壓接、母線地面組裝、吊裝檢查。3.1 施工準備3.1.1技術準備:按要求進行作業指導書的報審。3.1.2機具準備:升降車、吊車、導線液壓機、切割機等。3.1.3材料準備:導電脂、砂紙等。3.2 主要工藝控制要點3.2.1 導線下
2、料長度計算3.2.1.1檔距測量檔距測量數據必須準確。一般采用標準鋼卷尺進行實際測量、計算,擴建工程臨近帶電宜采用全站儀(雙經緯儀)等儀器進行測量、計算。軟母線安裝必須滿足設計規定的弧垂值,并使相間或極間弧垂一致。經緯儀測量法(打點投影法):用兩臺經緯儀分別把橫梁掛線點垂直投影到地面成交點,釘上標劃線,然后兩端交點之間持平測量,即可測得檔距。紅外線測距儀(全站儀)測量法測量方法:利用紅外線測距儀測量某端到測距儀的視距a,并鎖定儀器仰角;再把儀器轉向另一掛線點,就可得到另一視距 b以及夾角(如圖 3所示)。最后利用三角函數計算出水平檔距l。1號經緯儀1號經緯儀掛點投影點3.2.1.2導線的下料計
3、算導線的下料計算可采用拋物線近似計算法。拋物線近似計算法是將導線和絕緣子的懸掛狀態近似視作一條拋物線,不考慮其彈性變形及構架變形因素,計算公式如下:L0=L+8f2/3L 12式中:L0導線下料長度,米;L 導線跨距米;f 設計弧垂,米。1、2 兩側絕緣子、金具串長度,米。3.2.2下料3.2.2.1根據導線盤重量選用汽車起重機將導線盤放到支架上,導線盤應擺放平整、牢固、轉動靈活。導線盤的擺放方向,應使導線自盤的上方引出。圖 3-2 經緯儀打點投影法圖 3-3 紅外線測距法3.2.2.2導線展放場地應鋪上防護物品,嚴禁直接著地,以免擦傷導線。3.2.2.3導線展放過程中,應對導線嚴格檢查,導線
4、不得有扭結、松股、斷股及其它損傷等缺陷,不得有明顯凹陷和變形。3.2.2.4根據導線計算長度量測出導線下料長度,并做好標記。測量時應使導線順直,以保證測量的精確度。3.2.2.5下料前應在標記兩側用專用線卡固定。切割時不能引起襯管變形,導線斷面應與軸線垂直。應采用型材切割工具進行切割。3.2.2.6切斷后需要對端頭進行處理,導線端頭應無毛刺、無松股、無變形。3.2.3 軟母線壓接軟母線與耐張線夾連接必須采用液壓壓接方式。正式壓接前應做壓接試件(耐張線夾,每種導線取試件兩件,設備線夾、T 型線夾、跳線線夾每種導線取試件一件),合格后方可全面進行正式壓接施工。壓接試件應符合母線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
5、GBJ 149 及產品技術文件要求。3.2.3.1壓接準備檢查壓接用的鋼模必須與被壓管配套,液壓鉗應與鋼模匹配,液壓泵、壓接鉗工作正常,壓力指示準確。線夾規格應相符,零件配套齊全。軟導線與金具的規格和間隙必須匹配,并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金具表面必須光潔、無毛刺和凹凸不平之處。無裂紋、傷痕、砂眼、銹蝕等缺陷,鋅層不應剝落。3.2.3.2擴徑導線耐張線夾壓接3.2.3.2.1套鋁管將鋁管自擴徑導線一端先套入。3.2.3.2.2穿鋼錨將鋼錨旋入擴徑導線,旋入深度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規定。鋼錨環的方向應符合設計要求。3.2.3.2.3鋁管就位清洗導線壓接部位,長度不少于導線壓接長度1.2 倍,清除氧化
6、膜涂電力復合脂,然后將鋁管順鋁股繞制方向旋轉推向鋼錨側。3.2.3.2.4壓接壓接時必須保持線夾的正確位置,不得歪斜,相鄰兩模間重疊長度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當無產品技術文件要求時,應不小于鋼模長度的1/3。壓接長度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壓接過程中應防止鋼芯散股,壓接后鋁管應倒棱、去毛刺。3.2.3.2.5 壓接后質量檢查壓接管壓接后,其彎曲度不宜大于壓接管全長的2%。壓接管口附近導線不應有隆起和松股現象,壓接管表面應光滑、無裂紋。壓接后六角形對邊尺寸應為0.866D,任何一個對邊尺寸不能超過0.866D+0.2mm(D為壓接管外徑)。圖 3-5 對套好的鋁管進行壓接圖 3-4 對壓接前的
7、鋼錨進行檢查測3.2.4 軟母線組裝3.2.4.1軟母線組裝場地應布置在安裝位置的下方,地面應平整并鋪防護物品。3.2.4.2絕緣子連接前必須試驗合格并擦洗干凈。表面必須光潔、無裂紋、砂眼等缺陷。3.2.4.3分裂導線壓接結束后即可在現場進行組裝,應防止導線在搬運時受損。按設計圖紙將耐張絕緣子串、金具連接好。均壓環等附件應安裝牢固、無變形、位置應正確。金具連接螺栓、防松帽、開口銷使用正確,彈簧卡應齊全,無損壞。絕緣子碗口方向必須朝上。3.2.4.4根據圖紙要求確認間隔棒位置并標注。間隔棒宜在軟母線吊裝后進行安裝。3.2.5 軟母線架設3.2.5.1軟母線架設時應對橫梁進行變形觀測。圖 3-7
8、壓接后對線夾檢測圖 3-6 壓接后鋼錨檢測3.2.5.2軟母線架設宜采用張力方式兩端同時升空,防止導線摩擦地面。軟母線升空后先掛好一側,然后再對另一側進行緊線。3.2.6 軟母線弛度校驗圖 3-8 絕緣子串組裝成品圖 3-9 均壓環安裝成品圖 3-10 母線架設成品軟母 線 弛 度應 符合 設 計 要求,其 允 許 誤差 為+5%-2.5%。相間或極間弛度應一致。同相分裂導線的子導線宜有同樣彎度和弛度。3.2.7跳線及引下線安裝3.2.7跳線及引下線安裝3.2.7.1設備線夾壓接3.2.7.1.1線夾安裝清洗導線壓接部位,清除氧化膜并涂電力復合脂。將鋁管順導線絞制方向旋轉推入。3.2.7.1.
9、2線夾壓接自管底依次向管口端連續施壓,相鄰兩模間重疊長度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當無產品技術文件要求時,應不小于鋼模長度的 1/3,壓接長度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所有尾管朝上安裝且易積水的設備線夾,線夾應鉆6的排水孔。3.2.7.1.3芯棒安裝圖 3-11 高跨線圖 3-12 上層軟母線將專用芯棒旋入擴徑導線,長度不小于線夾壓接后長度。3.2.7.2跳線及引下線采用放樣模擬時步驟3.2.7.2.1下料下料長度按計算值適當增加。下料完成后,將導線一端線夾壓接。3.2.7.2.2模擬導線升空,將已壓接線夾的一端與母線線夾連接,進行空中模擬,導線不得有扭結、散股、變形,相同布置的分支,弧度應一致;馳度和安全凈距符合要求后,作好割線位置及線夾的壓接方向標記。3.2.7.2.3割線將導線移至地面進行切割并壓好另一端線夾。3.2.7.2.4安裝跳線及引下線安裝時應避免導線變形。軟導線與設備接線端子連接時,不應使設備接線端子受到超過允許的外加應力。螺栓應用力矩扳手緊固,力矩值應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4 檢驗按照相應驗收規范對軟母線、引線和跳線整體安裝情況進行圖 3-13 跳線成品成品實體及資料驗收,應做到資料齊全規范,工藝美觀,外觀清潔,實體質量滿足相應規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