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建混凝土澆筑工程施工監理實施細則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1 總 則1.0.1混凝土施工監理細則依據已批準的監理規劃,施工組織設計及有關規范、技術規程、施工合同、招投標文件、施工圖紙等進行編制。1.0.2 監理細則應結合工程項目的特點,盡量做到詳細、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混凝土施工要制定技術安全措施,加強安全教育,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確保安全生產。 結構構件的混凝土強度,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GBJ107的規定,分批檢驗評定。 結構構件拆模、吊裝、張拉及施工期間臨時負荷時的混凝土強
2、度,應根據同條件養護的標準尺寸試件的混凝土強度確定。1.0.6 當混凝土試件強度評定不合格時,可采用非破損或局部破損的檢測方法,按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對結構構件中的混凝土強度進行推定,并作為處理的依據。1.0.7 混凝土的冬期施工,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規程JGJ104和施工技術方案的規定。2原 材 料 水泥進場時應對其品種、級別、包裝、或散裝倉號、出廠日期等進行檢查,并應對其強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標進行復驗,其質量必須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GB175等的規定。 當在使用中對水泥質量有懷疑或水泥出廠超過三個月(快硬硅酸鹽水泥超過一個月)時,應進行復驗
3、,并按復驗結果使用。 鋼筋混凝土結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中,嚴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檢查數量:按同一生產廠家、同一等級、同一品種、同一批號連續進場的水泥,袋裝不超過200t為一批,散裝不超過500t為一批,每批抽樣不少于一次。 檢驗方法:檢查產品合格證、出廠檢驗報告和進場復驗報告。2.0.2 混凝土中摻用外加劑的質量及應用技術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 混凝土外加劑GB8076、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范GB50119等和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中,嚴禁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劑。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當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劑時,混凝土中氯化物的總含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GB5016
4、4的規定。 檢查數量:按進場的批次和產品的抽樣檢驗方案確定。 檢驗方法:檢查產品合格證、出廠檢驗報告和進場復驗報告。2.0.3 混凝土中氯化物和堿的總含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和設計的要求。 檢驗方法:檢查原材料試驗報告和氯化物、堿的總含量計算書。2.0.4 混凝土中摻用礦物摻合料的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分煤灰GB1596等的規定。礦物摻合料的摻量應通過試驗確定。 檢查數量:按進場的批次和產品的抽樣檢驗方案確定。 檢驗方法:檢查出廠合格證和進場復驗報告。2.0.5 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粗、細骨料的質量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質量標準
5、及檢驗方法JGJ53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的規定。 檢查數量:按進場的批次和產品的抽樣檢驗方案確定。 檢驗方法:檢查進場復驗報告。 注:1. 混凝土用的粗骨料、其最大顆粒粒徑不得超過構件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超過鋼筋最小凈間距的3/4。 2. 對混凝土實心板,骨料的最大粒徑不宜超過板厚的1/3,且不得超過40mm。2.0.6 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飲用水;當采用其他水源時,水質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拌合用水標準JGJ63的規定。 檢查數量:同一水源檢查不應少于一次。 檢驗方法:檢查水質試驗報告。 3 配 合 比 的 設 計3.0.1 混凝土應按國家現行標準普通混凝土配合比
6、設計規程JGJ55的有關規定,根據混凝土強度等級、耐久性和工作性等要求進行配合比設計。 對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其配合比設計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專門規定。 檢驗方法:檢查配合比設計資料。3.0.2 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應進行開盤鑒定,其工作性應滿足設計配合比的要求。開始生產時,應至少留置一組標準養護試件,作為驗證配合比的依據。 檢驗方法:檢查開盤鑒定資料和試件強度試驗報告。3.0.3 混凝土拌制前,應測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據測試結果調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配合比。 檢查數量:每工作班檢查一次。 檢驗方法:檢查含水率測試結果和施工配合比通知單。4混 凝 土 施 工4.0.1 結構混凝土的強
7、度等級,必須符合設計要求。用于檢查結構構件混凝土強度的試件,應在混凝土的澆筑地點隨機抽取。取樣與試件留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 每拌制100盤且不超過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樣不得少于一次;2. 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盤時,取樣不得少于一次;3. 當一次連續澆筑超過1000m3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樣不得少于一次;4. 每一樓層,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樣不得少于一次;5. 每次取樣應至少留置一組標準養護試件,同條件養護試件的留置組數,應根據實際需要確定。檢驗方法:檢查施工記錄及試件強度試驗報告。4.0.2 對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結構,其混凝土試件應在澆筑地
8、點隨機取樣。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樣不應少于一次,留置組數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 檢驗方法:檢查試件抗滲試驗報告。4.0.3 混凝土原材料每盤稱量的偏差,應符合表4.0.3的規定。 表4.0.3 原材料每盤稱量的允許偏差材料名稱允許偏差水泥、摻合料2%粗、細骨料3%水、外加劑2%注: 1. 每種衡器應定期校驗,每次使用前應進行零點校核,保持計量準確。 2. 當遇雨天或含水率有顯著變化時,應增加含水率檢驗次數,并及時調整水和骨料的用量。 檢查數量:每工作班抽查不應少于一次。 檢驗方法:復稱。4.0.4 混凝土運輸、澆筑及間歇的全部時間,不應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應連續澆
9、筑,并應在底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上一層混凝土澆筑完畢。 當底層混凝土初凝后,澆筑上一層混凝土時,應按施工技術方案中對施工縫的要求,進行處理。 檢查數量:全數檢查。 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施工記錄。4.0.5 施工縫的位置,應在混凝土澆筑前,按設計要求和施工技術方案確定。施工縫的處理,應按施工技術方案執行。 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施工記錄。4.0.6 后澆帶的留置位置,應按設計要求和施工技術方案確定。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應按施工技術方案進行。 檢查數量:全數檢查。 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施工記錄。4.0.7 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按施工技術方案及時采取有效的養護措施,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0、1. 應在澆筑完畢后的12h以內,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并保濕養護;2. 混凝土澆水養護的時間:對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對滲用緩凝型外加劑或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3. 澆水次數應能保持混凝土,處于濕潤狀態;混凝土養護用水,應與拌制用水相同;4. 采用塑料布覆蓋養護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應覆蓋嚴密,并應保持塑料布內有凝結水;5. 混凝土強度達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裝模板及支架。注:(1) 當日平均氣溫低于5時,不得澆水; (2) 當采用其他品種水泥時,混凝土的養護時間,應根據所采用水泥的技術性能確定; (3) 混
11、凝土表面不便澆水或使用塑料布時,宜涂刷養護劑; (4) 對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應根據氣候條件,按施工技術方案采取控溫措施。 檢查數量:全數檢查。 檢驗方法:觀察,檢察施工記錄。5 混凝土的質量通病與控制5.1混凝土施工的質量通病 材料與試驗不符合要求:1. 水泥無出廠合格證或試驗報告,或出廠合格證內容項目及手續不全,批量超標不符合規定;2. 砂石級配不合格,含泥量超過規定,或其他指標不符合規定;3. 外加劑無法定單位鑒定,無許可證。5.1.2 拌和料、計量、配合比與試塊不符合要求:1. 無試驗室試配,或不經過試驗室,亂用經驗配合比;2. 試配與材料、試塊不一致;3. 計量不準,無專人管理,無開
12、盤鑒定: 無秤(用體積比、鐵鍬比、眼睛估); 有秤不用(無管理制度); 秤壞了,或不準,或被砂石墊塞失效; 無稱量加減砂石措施(秤旁要有砂石堆、鐵鍬)或每車料不過磅; 加水無計量,砂石含水量不測量,或不扣除砂石含水量,無坍落度測試與記錄; 散包破袋水泥未記量,整袋水泥未抽檢; 外加劑無計量措施; 無配合比標牌; 現場配合比未換算成每盤用量; 換算正確與否無人檢查。4. 攪拌不勻(時間太短),攪拌不當(加引氣型外加劑攪拌時間過長,過短均不符合要求);5. 試塊留置數量不符合規定: 標準養護試塊數量不足(每層、每100盤、每100m3、每工作班不應少于1組);未留置備用試塊; 缺少同條件養護試塊(
13、冬施、拆模、防水混凝土); 接頭、留縫混凝土缺試塊;6. 試塊養護不標準(標準箱、203水中);7. 未做匯總統計分析,或不按規范規定的要求和條件做數理統計分析。5.1.3 施工縫留置與處理不符合要求:1. 施工方案考慮不周,未按要求設置施工縫;2. 未合理安排澆筑混凝土,因停歇時間而出現施工縫;3. 無緩凝措施,混凝土初凝后未留施工縫而澆筑混凝土;4. 施工縫位置不合規范規定。5.1.4 混凝土澆筑不符合要求:1. 澆筑混凝土無卸料平臺(尤其是墻、柱混凝土),混凝土用吊斗直接入模,造成卸料分層過厚、振搗失控、不勻、漏振、模板變形、跑漿;2. 澆筑混凝土不分層,或分層不清造成漏振、重振、易出現
14、不應有的施工縫;3. 泵送混凝土,無有效控制措施,坍落度過大,澆筑混凝土太快,造成一次澆筑過厚,振搗失控,模板變形;4. 接槎未鋪設同混凝土配合比無石子砂漿。接槎砂漿不與澆筑混凝土同步,接槎砂漿厚度失控。5.1.5 混凝土澆筑施工中,不對稱澆筑混凝土,導致模板擠偏,造成變形。5.1.6 在鋼筋密集處,澆筑混凝土不符合要求:1. 未采用相應粒徑的細骨料混凝土;2. 未采取模內外振搗,或分段支模澆搗辦法;3. 未事先與設計單位洽商適當改變鋼筋排列、直徑、接頭等。5.1.7 采取商品混凝土時程序與操作不符合要求:1. 無商品混凝土通知單。混凝土小票、強度等級,設計要求未驗證;2. 現場不做坍落度檢驗
15、,或無檢驗記錄;3. 出罐時間過長,混凝土已初凝,現場隨意加水;4. 混凝土不合要求時,不立即交涉、采取措施或退回;5. 現場不留試塊;6. 泵送混凝土的管道內,被清洗的混凝土,也用于工程(應廢棄);7. 冬季施工中機具及泵送混凝土的管路保溫不好,造成混凝土入模溫度不符合要求。5.2混凝土外觀的質量通病5.2.1 混凝土外觀質量通病主要有下列內容:1. 蜂窩 2.麻面 3.孔洞 4.露筋 5.爛根 6.缺棱掉角 7.洞口變形 8.錯臺 9.裂縫 10.板縫混凝土澆筑不實。5.2.2 混凝土裂縫的原因及裂縫的特征:表5.2.2.1 混凝土材料因素產生的裂縫裂縫的原因裂縫的特征1. 水泥凝結時水分
16、過多、凝結時間不正常面積較大的混凝土,凝結初期出現不規則裂縫2. 水泥安定性差,不正常膨脹放射性網狀裂紋3. 混凝土浮漿及下沉混凝土澆筑一、二小時后的鋼筋上面及墻和樓板交接處發生斷續裂縫4. 骨料中含泥量大混凝土表面出現不規則網狀干裂5. 水泥水化熱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后12周出現等距離規則的直線裂縫,有表面的或貫通的6. 混凝土的硬化、干縮澆筑兩三個月后,裂縫逐漸出現及發展,首先在窗口及梁柱端角出現斜裂紋,在細長梁、樓板、墻體處則出現等距離垂直裂縫7. 接茬位置未處理好從混凝土內部開裂,潮濕地方比較多表5.2.2.2 混凝土施工因素產生的裂縫裂縫的原因裂縫的特征1. 攪拌時間過長全面出現網狀及長
17、短不規則裂縫2. 泵送混凝土時過多加水及水泥易出現網狀及長短不規則裂縫3. 配筋被踩亂,或鋼筋保護層減小沿混凝土肋周圍發生,或沿配筋和配管表面發生4. 澆筑速度過快澆筑12小時后,在鋼筋上面、以及墻與板和梁與柱交接處出現裂縫5. 澆筑不均勻、不密實易成為各種裂紋的起點6. 模板鼓起平行于模板的方向出現裂紋7. 接茬未處理好接茬處出現冷茬裂縫8. 硬化前受振或加荷硬化后出現受力狀態的裂縫9. 初期養護不好過早干燥澆筑后不久,表面出現不規則裂紋初期受凍細微裂縫。脫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現返白、空鼓現象10. 模板支柱下沉在梁及樓板端部上面與中間部分下面出現裂縫表5.2.2.3 環境因素導致混凝土裂縫裂縫
18、的原因裂縫的特征1. 溫度、濕度變化已出現的裂紋隨環境溫度、濕度的變化而變化2. 混凝土構件兩面的溫度差和濕度差在低溫、低濕的側面或拐角處產生裂縫3. 多次凍融表面空鼓4. 混凝土表面受熱整個表面出現龜紋狀裂縫5. 鋼筋銹蝕膨脹沿鋼筋出現大裂縫表5.2.2.4 外力及結構因素導致混凝土裂縫裂縫的原因裂縫的特征1. 超載在梁與樓板受拉側,出現垂直裂紋2. 地震、堆積超重柱、梁、墻等處,發生45裂紋3. 結構斷面鋼筋量不足構件受拉力,出現垂直裂紋4. 結構物基礎不均勻下沉發生45大裂紋5.3 混凝土施工的質量控制 5.3.1 審核施工單位的施工組織設計,應特別注意混凝土的生產、輸送、澆筑順序、施工
19、縫的設置。 在施工現場拌制混凝土,應對混凝土攪拌站、水泥庫、砂石堆場的布置通盤考慮。砂、石堆應分隔開,砂、石相互不得混雜。砂、石應有一定的儲備量,并能保證混凝土的連續生產。5.3.2 對混凝土生產設備及施工機具進行以下重點檢查:1. 攪拌機的配備應能滿足混凝土澆筑量的需要,具應有備用攪拌機。攪拌機的加水系統,應準確可靠;2. 原材料必須過磅,計量裝置應校核準確;3. 振搗棒(器)性能應可靠;4. 檢測混凝土的坍落度及制作試塊的試模應配套,并應有備用件。5.3.3 對原材料的質量控制:1. 按照原材料的質量要求及標準,對原材料分批進行檢查,并審核施工單位報送的水泥復試報告單;2. 散裝水泥要按品
20、種分倉貯存,袋裝水泥要存放在離地面300mm以上的木擱板上,按品種分批存放。堆放高度不宜超過10袋,避免受潮結塊。3. 外加劑要按不同品種及各自的要求貯存,防止混雜;4. 拌制混凝土用水,應檢查是否符合相應的標準。5.3.4 審查混凝土的配合比和開盤鑒定。 對鋼筋、模板、水電、暖通驗收認可后,施工單位方可開機攪拌及澆筑混凝土。 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的旁站監理要點:1. 對混凝土拌制的檢查監理人員對混凝土的拌制過程,要進行隨機抽檢:原材料計量及加水量控制應準確;加料順序及攪拌時間應符合規范要求;測量坍落度;隨機取樣制作試塊。2. 混凝土的澆筑、接槎、振搗的控制(1) 混凝土的澆筑順序和方法,事先應周
21、密考慮。對于大體積、大面積混凝土的澆筑,分層、分段要合理。層、段間的間隔時間要計劃好。在前一層、段混凝土初凝前,澆筑后一層、段的混凝土,振搗器要插入到下一層。(2) 對配筋密集和預埋件較多的部位,應認真操作振搗密實,并避免碰動鋼筋及預埋件。(3) 施工縫的留置及處理的檢查:施工縫的留置位置,應在混凝土澆筑之前確定,應符合規定要求。3. 混凝土的養護檢查:監理人員應督促施工單位派專人對混凝土進行養護。4. 混凝土的質量檢查和缺陷的修整:(1) 以混凝土同條件試塊強度,做為檢查混凝土拆模強度的標準。(2) 對拆模后的混凝土結構,檢查其偏差是否超過規范要求。(3) 當發現混凝土結構存在蜂窩、麻面、露
22、筋甚至空洞時,施工單位不得自行修整,要做好詳細記錄,報請監理人員檢查,然后區別對待,進行休整。對于影響結構性能的缺陷,必須會同設計單位共同研究處理。5. 混凝土冬季施工(1) 鋼筋冷拉可在負溫度下進行,但不宜低于-200C,冷拉控制預應力較常溫時提高30N/mm2。鋼筋焊接應在室內進行。如在室外,溫度不宜低于-200C,焊接完畢,接頭嚴禁立即碰到冰雪。(2) 混凝土配制時水泥標號不應低于425號,每立方米水泥最小用量不宜少于300kg,水灰比不應大于0.6。水泥應預先放入暖棚內存放。混凝土攪拌時的砂、石料不得帶有冰雪及凍團,攪拌時間比常溫下較長。(3) 混凝土冬季運輸應有保溫措施,澆筑前應清除模板上的冰雪和污垢,保溫養護前混凝土溫度不得低于20C。為有利于低溫條件下混凝土的硬化,可適量滲入對鋼筋無腐蝕作用的外加劑。(4) 冬季的混凝土質量檢查,除按一般混凝土檢查要求外,還應檢查外加劑的摻量是否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