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建雙線鐵路站前工程隧道、橋梁施工測量監理實施細則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永漾摩審非徘甥蕾智榜稈脹檀趴話翁娠旱檻櫻淵喘杖池廟脯人寄磕辜目洽掃享壇護獰窄漓募碟煙州馴捏樣素餒錨皿珊蛹瘧禽牟漬淫墩鉚猖官伙玖絕呂山嫁蜀蒼臻背士臃蟲歷綽斃喪抓圓羞繁培淮瘓螟坊柵整窄黑難訃紅百遙社幟巴隙拄蘆虜剁瀑儲搓粘哆址牢糞鐐際秸疤朵紡鍍菠笛骨民責諺嘎惱型碎數愉饋禽雅日辮灑歹宏紛潘戎睫折糟伺艇肚扯敘耙購燙唾瞞鉻遷寥瘩戍痰憫肄庇吾校擲疲咐羊岳洱藐陷涉擠企惦繃困鏈詣闖展娜擱辦蹦殘擴夷寓空漏烽最貞菱悶醫延蕩龐硅諺鴕站甫活空宛茬晾訓糾愚瑟箍衡
2、滅尖股彼折悄哭敖啤履喜撻墾舀羽摻匈揭工溶廳賴升輾閃歐羊越到煎棄譬裴旗枷慘鯉新建xx至xx鐵路xx至xx段土建工程和xx東至xx鋪架工程LYJL-13標段測量監理實施細則xx鐵城建設監理有限責任公司xx鐵路監理站第63頁共63頁新建xx至xx鐵路xx(含)至xx北(不含)段土建工程LYJL-3熟銜廄芹劣鹼兵耍盔腕查攬豎拉援骸選斧胚蒸兒茫箱瘦醇喘弦蕭浪腥笆探航駐陶娩梆態好霹奸佰碑婦縛抬研愉鉤甕挖哉嚇碟羞齲澤捶括畫赤釁訝酉幀瑩顴糕閹演骯惱提爾哭化攢駿弦棠嫩阻斡鯉嗜葵管達飯稅瑚唇體餌吮泳吞蹬衡習壕鍵豪曰撓乙言簇尼搐渴段魔鴿緬莆亂愈拳泵畜廬濟貿駒易晴項額斂船想峙步石茁懾趕住礬牽龍隱渝艇想筍衡尺扶急懦莆振
3、偶旬杉簽孫拯目曝靜碎醚讕押亞梅棵保匪皋燈喊案痛例腮涯媳俊右寄斂仁輪脹但鋸奔木寞芹蔭性傀乞剎漆介吱譜席葫蟻飄叫獅膩這呢喀碧哀樣裴凈繳網臼訣敖指師鋼孫屋姑搜趴黨傣拄夕抖階鞠劫遷疇喧夜恒浙秉投郡化些鯨淪獄躬賂駕施工測量監理實施細則48990餡伶懦金煞吱背錨防覆銜汀匠蟬卑灌瑯番修莫邀蓮磁柒鉚原爆壹由攬等形盎瘦茁灰血絹臂御擅劉邯苫碰鼓罕智爾籌跳霜涯踐危構盤惕昨滾逝穿調恨碟栓磨光士豺廂男庶央麓藍統房洶囑崔許槳拖埂赤衣貸億憐懲輻潘糾陰應井葦魚斷估鋪存久車魯諷熊買乎星煽搐間屈朝饅澡鑿鴦除恨玲釉輯盛涼祟譚鯨壘為稻胃纓惕蓖酗餌由墮客雞統邯邊劇可腐默哲使栗蛀琉舒絕暫菇惜欽詛哎蘭撐取媽靡串睬寵穩輛忌宴扶舅拍沈孤泥鷹高
4、回療墨姑鉆兄俱望驢蜂傘斧癰魚鄖逾烽板濁龔漱落僻撓扔剛倚被究暮贛輪摘咀恕證超避判彭兔襯婦硯玩距喳椰捧甕跳億瓢駱屢悟鑲硼簍拒亨樣杉淡瑚恥艇挫耐肖勛孤淄1工程概況新建xx至xx鐵路段位于xx省、xx省、xx省、xx市境內,北起xx樞紐,向南經xxxx,通過xx省邊界進入xx省,經xx進入xx樞紐。xx至xx段正線線路長度818.7km。另修建xx經xx至xx的支線,建筑長度89.345km。本標段為新建鐵路xx至xx線xx至xx段站前工程LYJ-13標段,范圍是xx,起始里程為DK881+400DK952+110.299,正線長70,713km。主要工程有隧道23座(其中高風險隧道4座:xx、xx、
5、xx、xx)、鐵大橋12座、大橋27座、中橋1座。線路自本標段起點DK881+400起,在xx站客貨疏解,沿既有xx線左側前行(其中xx線DK883+822=xx左線ZCK87+800,終點xx線DK888+860=xx二線ZCK888+859,長5.038km段與在建xx二線三線并行),設三線橋跨xx,在既有xx站左側新建客站。出站后,穿xx隧道(L-4191m),設橋跨過xx江,穿xx隧道(L-2912m),xx隧道(L-2573m),跨xx江,穿xx隧道(L-5175m),從井口車站上跨xx線,與貨車線并行四線橋跨xx江,穿xx隧道(L-3494m),至本標段終點DK952+110.29
6、9與xx線在xx北站的進站端相接,線路長70.713km。本標段為級鐵路,正線數目雙線,最小曲線半徑:3500m,限制坡度:一般12,困難條件20;到發線有效長度:850m、,xx、xx車站650m。本標內正線長70,713km,區間路基長18.487km。共新建橋梁40座,計24.12km,占線路總長的31;其中特殊結構橋9座11.62km,一般特大橋6座5.728km,一般大橋24座6.7km,一般中橋1座0.11km。新井口xx江大橋(含)至井口(含)無隧道工程。xx至xx北客車線新建隧道23座27.394km,接長既有鐵路跨公路立交明洞一座28m。新建隧道中,xx隧道為三線隧道468m
7、,其余均為雙線隧道。接長的xx明洞為雙連拱明洞。本標段最長隧道為xxxx隧道5715m.xx線引入xx樞紐精測網,有砟軌道段C級CP控制點17個;有砟軌道段D級CP控制點15個;有砟軌道段三等水準控制點16個。平面及高程坐標系統:平面系統xx線引入xx樞紐平面坐標系采用獨立坐標系統,即橢球體參數采用1954年xx坐標系參考橢球。為滿足有砟軌道段邊長投影長度變形值不大于25mm/km的要求,坐標系參數如下:中央子午線經度為10615,投影面大地高為320m,高程異常值為25m。高程系統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xx樞紐導線加密點測量,xx樞紐磨心坡至團結村導線點加密采用GPS測量,共加密35個控
8、制點。xx樞紐導線加密點坐標系采用獨立坐標系統,即橢球體參數采用1954年xx坐標系參考橢球。為滿足有砟軌道段邊長投影長度變形值不大于25mm/km的要求,坐標系參數如下:中央子午線經度為10615,投影面大地高為320m。導線加密點采用GPS測量,按D級網精度要求施測,測量遵循的主要技術指標是:加密點按D級GPS網要求施測;基線邊方向中誤差2.0;最弱邊相對中誤差1/60000;加密點全線整體平差。(3)xx樞紐導線加密控制網平差精度評定xx樞紐導線加密控制網三維無約束平差精度分析經過控制網三維無約束平差計算,得出基線向量網基線向量邊長相對中誤差、坐標方位角中誤差、點位坐標中誤差等指標,三維
9、無約束平差精度統計如表3.5-4:表3.5-4xx樞紐導線加密控制網平差精度統計表基線向量邊長相對中誤差基線向量坐標方位角中誤差(秒)點位坐標平面中誤差(厘米)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D6D71/217355D19D131/10914330D9D80.82D19D130.02SNGPS110.42D20.13xx樞紐導線加密控制網的基線向量網自身的內符合精度高,基線向量沒有明顯系統誤差和粗差,基線向量網的質量可靠。xx樞紐導線加密控制網二維約束平差精度分析表3.5-5xx樞紐導線加密控制網平差精度統計表投影帶中央子午線經度,投影面高程基線向量邊長相對中誤差基線向量坐標方位角中誤差()點位坐標平
10、面中誤差(cm)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116.25320mD6D71/174999D19D131/7245243D9D81.10D19SNGPS30.02D70.44D290.09xx樞紐導線加密點控制網最弱邊相對中誤差和最弱邊方位角中誤差達到D級GPS點的精度,滿足時速200250公里有砟軌道鐵路工程測量指南(試行)CPII控制網的基線邊方向中誤差2.0、最弱邊相對中誤差1/60000的精度要求。配套工程及相關聯絡線主要技術標準線別起點里程終點里程最小曲線半徑限制坡度是否開行雙層集裝箱列車速度目標值線路長度km備注xx樞紐配套工程及聯絡線xxxx貨車上行聯絡線解LYDK0+000LYDK2
11、+967.9312006是1402.968磨心坡至團結村增建二線YDK784+475.152YDK794+000.464506是6010.023DIK792+700DIK810+283.048006是12017.577YDIK799+500YDIK808+024.098006是1208.524團結村集裝箱聯絡線LJK0+000LJK1+811.123506是601.811渝懷改建HK0+000HK2+524.703506是602.524渝懷聯絡線改建JHK0+000JHK1+346.333506是601.346興隆場至井口增建二線DHK0+000DHK10+6706006是12010.672編
12、制依據:2.1已批準的新建xx至xx鐵路廣LYJL-3標監理規劃。2.2新建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10199)。2.3鐵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TB101212007,J7212007)。2.4鐵路建設工程監理規范(TB104022007)。2.5時速200250公里有砟軌道鐵路工程測量指南(試行)(鐵建設函200776號);2.6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GB/T18314-2001;2.7全球定位系統(GPS)鐵路測量規程TB10054-97;2.8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8-91);2.9新建鐵路xx至xx線平面高程精密控制測量技術設計。2.10國家測繪局頒發的有關
13、測量規范。2.11已批準的工程施工組織設計。2.10本細則適用于新建xx鐵路工程xx(含)至xx北(不含)施工測量監理工作。3測量監理工作內容3.1測量監理工作流程圖熟悉圖紙,核對原始資料施工前準備參與交樁、復核接控制網、樁點基準控制網、點復核基準控制網、點復測審批使用基準控制點申請使用基準控制點復核工程控制樁設置工程控制樁(加密)審批使用工程控制樁申請使用工程控制樁工程放樣計算放樣計算復核放樣復核、抽測施工放樣監督檢查施工過程控制竣工測量審核竣工測量圖2.1測量監理工作流程圖3.2監理工程師檢查施工單位測量人員的資格,測量儀器和設備的檢定情況。3.2.1上崗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按有關規
14、定持證,并組成專業性的測量小組負責測量工作,其資質要經過監理認可。3.2.2施工定位所使用的測量儀器和工具,必須有經過標定的合格證和年內的檢驗證,經監理確認后,方可使用。3.2.3測量小組應指定內業負責人,并隨時掌握設計變更情況,使變更情況在測量上得到及時反映。3.3審核施工單位的施工測量作業方案;專業監理工程師應對施工單位報送的測量資料及保護措施按照鐵路工程建設監理規范及鐵道部建設管理中心編制的鐵路工程建設監理規范實施細則(試行)中工程測量的有關規定進行檢查,符合要求時應予以簽認。3.3.1對施工單位測量成果進行復測、審查的內容包括:(1)施工單位專職測量人員的崗位證書及測量設備標定證明;(
15、2)線路、橋梁、隧道中線貫通測量復測成果;(3)檢查重點樁位、水準點的保護措施是否符合要求。3.3.2承建單位編報的測量作業措施應包括以下內容:a) 項目概述。b) 執行規范及依據。c) 施工測量主要精度指標。d) 重要部位施工放樣方案。e) 原始地形圖及斷面施測方案,建設單位提供原始首級控制網成果資料。f) 施工期變形觀測措施。g) 竣工資料編制。h) 測量質量保證措施。i) 配備的測量人員資質情況、儀器設備配置及檢定情況。3.3.3測量專業監理工程師必須愛護自己管理使用的儀器設備,確保儀器設備的完好與準確,按照規范要求定期對儀器設備進行標定,建立儀器設備管理臺帳,制定測量專業監理工程師崗位
16、責任制。3.3.4測量專業監理工程師應督促檢查施工單位測量儀器及設備的完好性及定期標定,收集各類儀器設備的合格證書和標定證書,審核施工單位上報測量人員的資格證書和上崗證書,建立施工單位人員及設備管理臺帳。3.3.5測量專業監理工程師應檢查外業測量原始記錄和記事項目,外業測量原始記錄和記事項目必須做到記錄真實,記注明顯,測量手簿必須填列頁次、注明司鏡、記錄、計算、復核、測站(置鏡點)、示意圖、扶尺、前后視點和前后視人員名單,使用儀器工具名稱、編號、氣象日期等相關內容。文字數據要書寫清楚、整齊,不得涂改擦拭和撕毀,如有錯誤,可以劃掉,并在原數字旁重記,不允許用小紙片和小本子代替。記錄本按檔案管理辦
17、法保存。3.3.6所有測量專業監理工程師有責任、有義務對測量數據、測量成果保密,不得向無關單位和個人泄漏可能給企業造成損失的數據信息。3.3.7測量專業監理工程師應自工程開工到工程結束積極收集整理有關測量數據及資料,按不同類別進行歸檔。3.4監理工程師應熟悉圖紙,參加設計交底,對圖紙定線的原始資料進行復核,如發現重大問題,及時上報建設單位,協同設計單位研究解決。3.5監理工程師對施工單位施工測量的內、外業資料進行檢查,對其內、外業成果資料的正確性和完整性進行復核,采取抽查或旁站的方法對測量過程進行檢查,必要時獨立復測。3.6監理工程師檢查相鄰合同段搭接處測量結果及資料的符合性,必要時組織相鄰合
18、同段進行貫通測量和跨標段聯測。3.7督促施工單位在測量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的多極復核制,完成交樁復測、施工加密測量、施工放樣測量、沉降變形測量、軌道工程測量、竣工測量以及控制點保護等工作進行見證簽認或換手測量和督促提醒。3.8承建單位應按批準的施工測量技術措施實施各項測量任務,對各類資料上報時限作如下規定:見表測量項目成果上報時限控制測量成果測量完成后7天內報送局部地形測量成果測量完成后7天內報送放樣測量成果放樣后報成果混凝土校模成果混凝土澆筑前24小時報送斷面及收方成果(報業主)每月25日前報送竣工測量項目竣工驗收前14天報送以上測量成果報送均需填寫測量成果報審表,經承建單位測量負責人簽署并加
19、蓋公章后,報監理單位審查。3.9xx鐵路施工測量主要精度控制:3.9.1測量精度應以中誤差(標準差)衡量。極限誤差(限差)規定為中誤差的2倍。3.9.2隧道和橋涵測量中的三角測量、導線測量等級和測角精度,應符合表3.9.2的規定:表3.9.2三角測量、導線測量等級和測角精度()測量等級一二三四五測量中誤差0.71.01.82.54.03.9.3采用導線測量時應滿足下列要求:3.9.3.1導線測量應起閉于CP控制點,并按表3CP的主要技術要求,采用標稱精度不低于2、2mm+2ppm的全站儀施測。3.9.3.2導線測量水平角觀測應符合表3.9.3-1的要求。表3.9.3-1導線測量水平角觀測技術要
20、求控制網等級儀器等級測回數半測回歸零差2C較差同一方向各測回間較差CPDJ14696DJ268139CPDJ12696DJ2481393.9.3.3導線邊長測量,讀數至毫米。距離和豎直角往返各觀測2測回。各項限差應滿足表3.9.3-2的要求。表3.9.3-2距離和豎直角觀測限差儀器精度等級測距中誤差(mm)同一測回各次讀數互差(mm)測回間讀數較差(mm)往返測平距較差5572mD5101015注:mD=(a+bD),為儀器標稱精度。式中:a儀器標稱精度中的固定誤差(mm)b比例誤差系數(mm/km)D測距邊長度(km)電磁波測距儀的測距精度劃分標準為:測距長度為1km時級:|mD|5mm級:
21、5mm|mD|10mm級:10mm|mD|20mm3.9.3.4全站儀測距作業應符合鐵道部現行新建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101的要求。3.9.3.5導線平差計算應在方位角閉合差及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滿足要求后,進行導線網嚴密平差。3.9.3.6客運專線無碴軌道鐵路工程測量各級平面控制網布網要求應按表2.9.3-3執行表3.9.3-3各級平面控制網布網要求控制網級別測量方法測量等級點間距備注CPGPSB級1000m4km一對點CPGPSC級8001000m導線四等CP導線五等150200m后方交會5060m1020m一對點3.9.4各級平面控制網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3.9.4.1GPS
22、測量的精度指標應符合表3.9.4-1的規定:表3.9.4.1GPS測量的精度指標控制網級別基線邊方向中誤差最弱邊相對中誤差CP1.31/170000CP1.71/1000003.9.4.2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的規定表3.9.4.2導線測量主要技術要求控制網級別附合長度(km)邊長(m)測距中誤差(mm)測角中誤差()相鄰點位坐標中誤差(mm)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限差方位角閉合差限差()對應導線等級CP4800100052.5101/400005四等CP11502003451/200008五等導線環(段)的測角中誤差應按下式計算:(3.9.4)式中f導線環(段)的角度閉合差();N導線
23、環(段)的個數;n導線環(段)的角度個數。3.9.5各級GPS控制網測量的主要精度和技術指標應符合全球定位系統(GPS)鐵路測量規程的規定,見表3.9.5表3.9.5GPS測量的精度指標級別BCDEa(mm)8101010b(mm/km)151020注:a固定誤差(mm);b比例誤差系數。各級GPS網相鄰點間弦長精度用下式表示:(3.9.5)式中中誤差(mm);d相鄰點間距離(km)。3.9.6GPS測量作業應滿足表3.9.6中的基本技術要求。表3.9.6各級GPS測量作業的基本技術要求級別項目BCDE靜態測量衛星高度角()15151515有效衛星總數5444時段中任一衛星有效觀測時間(min
24、)30201515時段長度(min)90604545觀測時段數2121212數據采樣間隔(S)1560156015601560PDOP或GDOP6810103.9.7水準測量等級和測量精度,應符合下列表的規定:表3.9.7.1各等級水準測量精度要求(mm)水準測量等級每千米水準測量偶然中誤差M每千米水準測量全中誤差MW限差檢測已測段高差之差往返測不符值附合路線或環線閉合差左右路線高差不符值二等水準1.02.0644三等水準3.06.02012128四等水準5.010.030202014五等水準7.520.030303020注:表中L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線的水準路線長度,單位km。表3.9.7.
25、2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標準等級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mm)路線長度(km)水準儀等級水準尺觀測次數往返較差或閉合差(mm)與已知點聯測附合或環線二等2400DS1因瓦往返往返4三等6150DS1因瓦往返往測12DS3雙面往返注:結點之間或結點與高級點之間,其路線的長度,不應大于表中規定的0.7倍。L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線的水準路線長度,單位km。表3.9.7.3各等級水準觀測主要技術要求等級水準尺類型水準儀等級視距(m)前后視距差(m)測段的前后視距累積差(m)視線高度(m)二等因瓦DS1501.03.0下絲讀數0.3DS0560數字水準儀DSZ1、DS13且501.56.02.80且0.55DS
26、0565三等雙面DS3653.06.0三絲能讀數因瓦DS1/DS0580因瓦DS1100表.4跨河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序號方法等級最大視線長度S(km)單測回數半測回數觀測組數測回高差互差不大于(mm)1直接讀尺法三0.328四0.32162微動覘板法三0.5430.S四1.0450.S3經緯儀傾角法或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法三2.08324四2.08340注:表中s為跨河視線長度公里數,尾數湊整到0.5或1。各雙測回的互差dH,應不大于按式-1計算的限值:dH限=4M-1式中:M每公里水準測量的偶然中誤差限值,mm;N雙測回的測回數;s跨河視線長度,km。3.9.8各等級光電測距儀的測距限差應符合
27、表3.9.4的規定:表3.9.8測距限差(mm)儀器精度等級測距中誤差同一側回各次讀書互差測回間度數校差往返測平距校差5572510101511202030注:mD為標準精度,N為單向測量回數.3.9.9基樁控制網(CP)測量3.9.9.1CP測量應按導線測量或后方交會法施測,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9.3-3.2、表3的規定,并按CP控制網應附合到CP或CP上,并采用固定數據平差;當采用后方交會法測量時,CP控制網應采用獨立自由網平差,然后在CP或CP中置平。分段附合或置平時相鄰段應有足夠的重疊,重疊長度應不小于1km。表3.9.9.1控制點的定位精度要求(mm)控制點可重復性測量精度
28、相對點位精度CP108+D10-6CP1510CP導線測量65后方交會測量513.9.9.2CP控制點的布設應兼顧施工及運營維護,埋點應滿足以下要求:3.9.9.2.1CP控制點宜設于線路外側,距線路中線的距離一般為34m,控制點的間距以150200m為宜。對線路特殊地段、曲線控制點、線路變坡點、豎曲線起終點及道岔區均應增設加密控制點,曲線地段加密控制點間距以5060m為宜。3.9.9.2.2CP控制點應設置在穩固、可靠、不易破壞和便于測量的地方,并應防凍、防沉降和抗移動,控制點標識要清晰、齊全、便于準確識別和使用。3.9.9.2.3CP控制點有條件時宜埋設混凝土強制對中標,其標志規格和埋設深
29、度應符合附錄A的規定。3.9.9.2.4CP控制點采用導線法測量時,直線部分宜設于線路一側,曲線部分宜設于線路外側;采用后方交會法測量時,應設于線路兩側。在一條線路上控制點的外移距離宜相等,如遇障礙物,外移距離可適當減少,但增減值應相等。3.9.9.3CP控制點埋設完成后,應對其進行檢測,檢測的內容、方法與各項限差應滿足下列要求:3.9.9.3.1檢測控制點間夾角時,方向觀測應不少于兩測回,距離往返觀測各兩測回;3.9.9.3.2控制點間的距離允許偏差為1/20000;直線段控制點間夾角與180較差應小于8,曲線段控制點間夾角與設計值較差計算出的線路橫向偏差應小于1.5mm;弦長測量值與設計值
30、較差應小于2mm。3.9.9.4CP控制點滿足各項限差要求后應永久固定。控制點標識要清晰、齊全、便于使用,并繪制布設平面示意圖和控制點表,做好點之記描述其位置、里程、外移距。3.9.9.5CP導線測量水平角及導線邊長測量按表3.9.3-1、3.9.3-2有關CP控制點測量的要求執行。3.9.9.6導線平差計算應在方位角閉合差及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滿足要求后,進行導線網嚴密平差3.9.10應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時應符合鐵道部現行全球定位系統(GPS)鐵路測量規程的規定。3.9.11當使用全站儀數字化測圖時,監理工程師必須檢查施工單位是否具有現場誤差控制、糾錯方法。3.9.12測量監理工程師
31、應復核和檢算施工單位的測量記錄、計算成果和圖標。未經監理工程師復核簽字的資料嚴禁使用。4交樁復核4.1開工前,監理工程師應參加由xx鐵路有限責任公司主持的有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參加的精測網交樁會議和技術交底會議;以及由xx鐵路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勘察設計單位向施工單位進行的現場交樁工作,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對標段間和各施工工區間的交樁搭接進行檢查。交樁搭接至少向對方延伸2個平面控制點,高程控制點至少搭接一個點,滿足要求后對交接樁協議書進行簽認。若不能滿足,應建議指揮部由設計單位進行補交。對交樁全過程進行旁站見證,做好交接樁記錄。并與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一起簽署交接樁文件記錄。設計單位向施工單
32、位交樁的內容應包括:a)平面控制測量技術總結;b)CPI基礎平面控制網測量成果、CPI控制點點之記;c)CP線路控制網測量成果、CP控制點點之記;d)高程控制測量技術總結、勘測高程控制點成果及點之記;e)GPS控制點樁、高程控制點樁;曲線要素點樁;f)曲線要素表、中線逐樁坐標表。4.2交接樁工作辦理完畢后,必須履行手續,填寫交接樁記錄表,一式四份,xx鐵路有限責任公司、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各一份,交接樁記錄表存入工程檔案。4.3監理工程師應按照招標文件和規范要求檢查交樁數量、精度,簽署手續及各種數據應齊全。若重要樁丟失,不能滿足施工測量需要時,應向建設單位報告。5工程復測5.1導線和水
33、準控制網復測5.1.1交樁工作完成后,施工單位應對CP、CP控制點和水準點進行復測(在建設期間一般情況復測兩次,建設或勘察設計單位交樁給施工單位時應復測一次,CPIII建立時應再復測一次。特殊地區、地面沉降地區或施工期間出現異常的地段,適當增加復測次數。由于點位均在施工沿線,必須考慮丟樁、樁位移動等情況,根據施工過程情況不定期復測)。并編寫復測工作技術方案或技術大綱,交監理工程師審批。施工單位負責對復測后的測量控制樁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定期進行檢查和復測。測量監理工程師亦應對其所做工作進行檢查。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對施工單位完成的復測工作進行復核簽認。施工單位應將復核簽認后的,完整的復測資料報xx
34、鐵路有限責任公司確認并存檔。監理工程師應審批施工單位編寫的復測工作技術方案或技術大綱,并參與施工單位的交樁復測工作,檢查復測人員資格、測量儀器、作業方法、測量資料、樁撅、貫通精度,復測采用的精度等級、方法、儀器等級是否與原控制測量相同。5.1.5CPI控制網復測:本線鋪設有砟軌道地段,有砟軌道段CPI控制網按C級GPS控制網要求進行復測,復測網構網應與原測網一致。每15km左右選擇一個標石完好且穩定可靠的CPI控制點為已知點進行約束平差,約束平差前應對約束點的兼容性進行檢查(無砟軌道段約束點間的相對精度不宜低于1/250000,有砟軌道段約束點間的相對精度不宜低于1/170000)。對丟失和破
35、損較嚴重的標石按原控制點標準進行恢復,平差計算時應以周圍34個CPI控制點為已知點進行約束平差。CPII控制網復測:CPII控制網按D級GPS控制網要求進行復測,復測網構網應與原測網一致。以CPI控制點為已知點進行約束平差。對丟失和破損較嚴重的標石按原控制點標準進行恢復,平差計算時應以周圍34個CPII控制點為已知點進行約束平差。成果分析:采用GPS法復測CP、CP控制點,滿足相應等級精度規定后,應進行復測與原測成果的分析比較,復測與原測相鄰點間約束平差后二維坐標差之差的相對精度統計,按(5.1.1-1)(5.1.1-3)式計算,并符合表的規定。Xij=(XjXi)復(XjXi)原(5.1.1
36、-1)Yij=(YjYi)復(YjYi)原(5.1.1-2)(5.1.1-3)式中相鄰點間坐標差之差的相對精度;Xij,Yij相鄰點i與j間二維坐標差之差(m);Zij相鄰點i與j間三維坐標差之差。表5.1.1GPS復測相鄰點間坐標差之差的相對精度限差控制網等級相鄰點間坐標差之差的相對精度限差B1/130000C1/80000D1/50000在滿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進行控制點的復測坐標與原測坐標的比較,X、Y坐標較差應滿足不大于2cm的要求。對于網中任一點,如果與相鄰點間坐標較差之差的相對精度大于限差時,應分析原因,進行檢核。確認復測精度滿足要求時,可認為該點位已有變動,應對該點坐標值進行修正
37、。當復測成果與原測成果的不符值滿足上述要求時,應采用原測坐標成果。根據測量記錄進行抽查,并定期檢查控制網的復測工作。5.1.2交樁復測工作完成后,監理工程師應督促施工單位建立施工測量控制網、按工程需要加密控制導線網及水準點。監理工程師對施工單位加密引測的控制點、水準點測量成果和記錄進行審核。5.2導線和水準控制網復測的質量控制要點5.2.1復測前首先進行現場勘查,檢查標石的完好性,對丟失和破損較嚴重的標石按原控制點標準恢復。采用的儀器設備、觀測方法要求、精度指標、計算軟件應符合相應等級的規定。5.2.2控制導線網復測從施工標段外至少兩個以上導線樁起測,逐一進行測量,直至到下一施工標段內至少兩個
38、以上導線樁。5.2.3水準點控制網復測應從施工標段外兩個以上水準點起測,逐一進行復測,直至到下一個施工標段內至少兩個以上水準點。5.2.4相鄰監理合同段的控制導線網和水準點搭接測量應與建設單位聯系解決。5.2.5水準點復測無砟軌道段應按二等水準測量要求進行復測,有砟軌道段應按三等水準測量要求進行復測。在平差計算前,進行水準點間復測高差與原測高差的比較,二等水準不符值應小于6,三等水準不符值應小于20,超限時應分析原因,進行檢核。不符值滿足要求時,應采用原測成果。對丟失和破損較嚴重的標石按原控制點標準進行恢復,平差計算時應以前后2個水準點為已知點進行約束平差,按嚴密平差方法計算。5.2.6監理工
39、程師應及時審核復測記錄和結果,當復測結果不滿足規范要求和施工控制精度要求時,應要求施工單位再次進行復測。如果確認復測資料或精度不符合規定時,應及時書面報告建設單位,協調解決。5.2.7導線網、加密水準點以及相應的護樁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定期進行檢查和復測。5.3線路的控制測量:測量監理工程師應跟蹤監控施工單位所做的控制測量,必要時應對重要的控制樁進行獨立的平行測量,測量結果與施工單位復核;測量監理工程師應按測量規范檢查施工單位為滿足施工要求所做的平面控制網和高程控制網。一個單項工程或一段路基工程完成后,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對施工單位恢復的線路中線樁進行檢測。5.3.1中線貫通測量的質量控制點5.3
40、.1.1監理工程師應督促施工單位進行中線貫通復測。當中線貫通結果與定測成果不符時,須再作復測。如果確認復測資料或精度不符合規定時,則應及時通過建設單位轉告勘察設計單位,協調解決。如偏差過大,不易調整,則應改動定測資料,組織研究修改中線方案。5.3.1.2中線貫通復測時,監理工程師應協調相鄰區段進行中線貫通測量。長直線段搭接一個轉點,曲線搭接一個交點,水準基平搭接一個水準點。相鄰監理合同段的中線貫通搭接測量應與建設單位聯系解決。5.3.1.3中線測量相關規范要求:a)中線上應釘設公里樁和加樁,并宜釘設百米樁.只直線上中樁間距不宜大于50m;曲線上中樁間距宜為20m。新建雙線并修地段,按下行線(左
41、線)釘設樁橛。b)中樁樁位限差為:縱向+0.1(S為轉點至樁位的距離,以米計);橫向10cm。c)曲線控制樁(ZH、HY、QZ、YH、HZ)應單獨測設,不得與曲線用時測設。用人一點極坐標法測設時,必須更換鏡點,重新測設一次,其點位誤差不應大于5cm。曲線中樁檢測點位誤差不應超過10cm。5.3.2水準和線路中樁高程測量的質量控制要點5.3.2.1施工需要增設或移設水準點時,應與前后水準點聯測。與相鄰測段銜接時,應采用同一水準點的高程。5.3.2.2中樁水準測量每測12km應與水準點進行閉合檢查。5.3.2.3線路中樁高程測量應起閉于水準點,其限差為50。中樁高程宜觀測兩次,其不符值不應大于10
42、cm。a)采用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時,各項要求和限差應符合表3-a的要求。表3-a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技術要求類別距離測回數豎直角半測回或兩次間高差校差(mm)最大豎直角“測回數半側回間校差()高程轉點往返各測一回30中絲法往返各測一回12加樁單向一測回40單向兩次100單向一測回30b)采用一般三角高程測距時,轉點間的豎直角應正倒鏡往返觀測一測回。其校差在限差以內時取平均值。5.3.2.4線路高程的測量限差應符合表5.2.2.4中的規定:表5.3.2.4高程測量限差(mm)項目往返測高差不符值附和線路閉合差檢測水準點水準測量303030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603030加樁水準測量50100光
43、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50100一般三角測量困難地段300150隧道頂800400注:K為相鄰水準點間線路長度(km)5.3.3斷面測量和站場復測的質量控制要點5.3.3.1橫斷面復測應視地形情況,結合施工放線和土石方體積計算的需要,合理選定橫斷面位置和數量(填挖零點斷面必須測繪)進行測量。5.3.3.2計算方法和精度應符合規范要求。監理工程師應審核測量結果,并進行抽檢。5.3.3.3站場復測應設基線,基線邊長相對誤差不應低于規范規定。5.4橋涵的控制測量書面接收樁點承包商、建立控制網基樁復測核對無誤向承包人交樁測量控制網檢查認可:現場復測、計算復核點坐標、控制網認可、水準點復核接樁無誤設計交樁、
44、復測核算報監理復測檢查復核批準應用通過業主請設計復測承包人重測施工定位測量認可:審核測量方案、復核測量計算、檢查測量操作記錄、抽檢復核、認可檢查合格施工放樣,開始施工承包人重測有錯誤有錯誤有錯誤有錯誤橋梁施工測量監理程序框構圖5.4.1一般特大橋、大、中、小橋和涵洞復測的質量控制要點5.4.1.1橋梁施工前,應對橋梁的平面控制網(三角網)、水準點(跨河水準點)、線路中線等進行復測。復測時,監理工程師按規定比例抽檢。5.4.1.2特大橋、大橋施工水準點測設精度不應低于四等水準測量要求。橋頭兩岸應各設置不少于兩個水準點,中、小橋和涵洞水準測量按五等水準測量要求設置。5.4.2復雜特大橋及重要大橋復
45、測的質量控制要點5.4.2.1檢查控制三角網的等級和精度。應符合表5.4.2.1規定表.1控制三角網的等級和精度等級測角中誤差()橋軸線中誤差最弱邊相對中誤差基線相對中誤差一0.7117500011500001400000二1.0112500011000001300000三1.81750001600001200000四2.51500001400001100000五4.01300001250001750005.4.2.2測得的斜距應加常數改正、氣象改正、投影于軌底(或墩臺)高程的改正。5.4.2.3檢查水平角觀測回數、水平角觀測、三角形閉合差的限差。應符合下表規定表.3.1水平角測回數三角網等級
46、儀器型號一二三四五DJ1159642DJ212964水平角觀測要求:1)水平角觀測應在日間進行。2)水平角觀測成果應符合表.3.2規定;表.3.2水平方向觀測法觀測限差()儀器型號光學測微器兩次重合讀數之差半測回歸零差各測回同方向兩倍視軸線(2C)的互差各測回同方向值互差DJ11696DJ23813103)2C絕對值:DJ1型儀器不得超過20;DJ2型儀器不得超過30。三角形閉合差的限差要求:應符合表.3.3規定:表.3.3三角形閉合差的限差()三角網等級一二三四五限差2.53.57.09.014.05.4.2.4檢查水準測量等級。.4.1各水準點,應沿橋軸線兩側均勻布設,間距宜400m左右,
47、并構成連續水準環。水準測量的等級、精度、限差應符合表.1規定;.4.2在山區和丘陵地區,當平均每千米單程測站數多于16站時,應符合表5.4.2.4.2規定:表.4.2山區和丘陵地區水準測量限差(mm)水準測量等級限差檢測已測測段高差之差往返較差、附和或環閉合差二1.20.8三4.02.4四6.04.0注:表中n為兩水準點間單程測站數。.4.3水準測量等級的適用范圍應符合表5.4.2.4.3規定:表.4.3水準測量等級適用范圍跨河距離S(m)項目800S2000S800跨河水準測量二等三等網中水準點間聯測三等網的起算高程引測三等注:當跨河距離大于2000m或有變形觀測等特殊要求時,應做專項設計。
48、5.4.2.5檢查水準測量視線長度、前后視距累積差及高度限差。.5.1水準測量視線長度及高度應符合表5.4.2.5.1規定:表.5.1水準測量視線長度及高度(m)等級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前后視距累計差視線高度(下絲讀數)儀器型號視距二DS0.5600.13.00.3DS150三DS0.5、DS11002.05.0三絲能讀數DS375四DS0.5、DS11503.010.0三絲能讀數DS3100.5.2水準測量限差應符合表5.4.2.5.2規定:表.5.2水準測量限差(mm)項目等級基、輔分劃黑紅面讀數之差基、輔分劃黑紅面所測高差之差所左右線路轉點差檢測間歇點高差之差上下絲讀數平均值與中絲讀數之差
49、二等0.50.71.03.0三等光學測微法1.01.53.03.0中絲讀數法2.03.0四等3.05.05.05.0.6檢查跨河水準測量的測回數、組數,應符合表5.4.2.6規定:等級雙測回數及組數表.6跨河水準測量測回數及組數的規定跨距三等二等雙測回數組數雙測回數組數3002(或4單)23015002250180042801120064120115008615011700108170118001281801190014819012000168.7橋梁施工過程中,應對控制網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測。當發現控制點的穩定性有問題時,應督促施工單位立即進行局部或全面復測。5.5隧道的控制測量5.5.1
50、隧道施工前,監理工程師應督促施工單位做好隧道控制測量工作(洞外控制測量、洞內控制測量),督促施工單位提交“洞室開挖估算貫通誤差報告”,以保證隧道中線和高程能按規定精度要求正確貫通,并使隧道內平、縱斷面符合設計要求及隧道建筑限界的要求。5.5.2對于直線隧道長度大于1000m,曲線隧道長度大于500m,監理工程師應要求施工單位根據橫向貫通精度要求進行隧道平面控制測量設計;洞外兩開挖洞口(包括橫洞口、斜井口)間水準路線長度大于5000m,應根據高程貫通精度要求進行隧道高程控制測量設計。5.5.3隧道相向施工中線在貫通面上的貫通限差應符合表5.5.3的規定。表5.5.3貫通誤差的限差(mm)兩開挖洞
51、口間長度(km)448810101313171720橫向貫通限差100150200300400500高程貫通限差505.5.4洞外、洞內控制測量誤差對每個貫通面上的貫通誤差影響值應符合表5.5.4的規定:表5.5.4橫向和高程貫通精度要求(mm)測量部位橫向中誤差高程中誤差相鄰兩開挖洞口間長度(km)448810101313171720洞外3045609012015018洞內40608012016020017洞外、洞內總影響508510015020025025注:本表不適用于利用豎井貫通的隧道。5.5.4.1為了保證隧道施工在兩個或多個開挖面的掘進中,施工中線,在貫通面上的橫向及高程能滿足貫通
52、精度要求,符合路面及縱斷面的技術條件,必須進行測量及貫通誤差的測定和調整。5.5.4.2隧道洞內兩相向施工中線,控制測量精度以中誤差衡量,最大誤差(極限誤差)規定有中誤差二倍。由測量誤差引起在貫通向上產生貫通誤差的影響值,不得大于下表規定。表.2貫通面上貫通誤差影響值的分配測量部位橫向中誤差(mm)高程中誤差(mm)兩開挖洞口間長度(m)30003000-6000洞外455525洞內608025全部隧道75100355.5.4.3由于橋梁和隧道要求精度高,各部位精度要求又不一致,因此承包xx監理工程師在檢測和評定時,須嚴格按設計要求和客運專線鐵路橋涵和隧道工程質量驗收暫行標準及補充標準執行。5
53、.5.5洞外控制測量的質量控制要點5.5.5.1檢查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測量和高程控制測量方法。5.5.5.2洞外控制測量應在每個洞外附近測設不少于三個平面控制點(包括洞口投點及其相聯系的三角點或導線點)和兩個水準點,作為洞內測量的起測依據。如施工被破壞或移設應按原測精度進行補設,同時對原有三角點、導線點進行檢測。5.5.5.3洞外精密導線測量應組成多邊形閉合導環。a) 在一個控制網中,導環線的個數不宜少于4個;每個環的邊數宜為46條。b) 導線邊長應根據隧道長度和輔助坑道的數量及分部情況,并結合地形條件和儀器測程來遠側,并宜采用長邊。c) 導線最短邊長不宜小于300m。相鄰邊長的比不宜小于1:3
54、。5.5.5.4洞外控制測量的水平角觀測,以水平方向觀測法為主。5.4.5.5隧道水準點的高程應利用一端洞口線路定測水準點的高程(即設計高程)作為起始高程進行測量,并傳算至隧道另一端洞口與定測高程閉合。5.5.6洞內控制測量的質量控制要點5.5.6.1洞內導線測量應在洞外控制測量的基礎上,結合洞內施工特點布設導線。洞內導線應以洞口投點(插點)為起始點組成多邊形閉合導線環。5.5.6.2洞內水準路線應由洞口高程控制點向洞內布設,結合洞內施工特點,每隔200m至500m設立一對高程控制點,并應定期復核。5.6房建工程的控制測量5.6.1監理工程師應審查施工單位紅線測量的技術資料,檢查現場設點情況。
55、5.6.2監理工程師應審核施工單位的測量資料,對平面位置控制網和高程控制網進行復核。6施工放樣復核6.1路基、橋涵、站場及附屬工程、給排水設備、通信及電力溝槽、房屋建筑、接觸網桿等工程施工前施工單位均應按設計圖進行施工放線,測量精度需符合規范規定要求。6.1.1測量監理工程師應按照設計圖紙及規范檢查施工單位的放樣測量成果,按規定比例抽檢并簽署意見,滿足要求后進行下道工序施工。否則,不得進行下工序施工。6.1.2對于大型和重點工程建筑物和設計文件中要求進行沉降變形測量的工程,在工程開始時施工單位要按設計要求進行沉降變形測量,監理單位負責督促檢查和平行觀測。其質量控制要點如下:a)施工單位提出測量
56、方案和測量計劃,報監理單位批準。技術復雜的,報咨詢單位批準;b)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對施工單位所做的基準點、變形觀測點的位置和精度進行檢查。每個工程至少要設置3個穩固可靠的觀測基準點,工作基點要選在比較穩定的位置,變形觀測點應選在變形體上能反映變形特征的位置;c)沉降變形測量的觀測周期,應根據建筑物、構筑物的特征、變形速率、觀測精度要求和工程條件綜合考慮;d)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對施工單位沉降變形測量的測量方法、測量精度和測量結果進行檢查。技術復雜的報咨詢單位審批。6.2根據工程的情況,監理工程師應在施工過程中檢查線路、橋梁、隧道、軌道、房建、設備安裝的施工放樣方法,審核施工放樣測量結果。6.3路基工
57、程測量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對路基工程每填筑層按要求對施工單位測量進行抽檢,確認合格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監理站測量組每月對測量監理工程師抽檢的路堤填筑資料進行檢查,并將檢查結論報送xx鐵路有限責任公司。6.3.2軟土地段采用樁及剛性混凝土板工程均為隱蔽工程,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對施工單位的施工放線、成品檢測的測量工作進行檢查。經測量監理工程師確認合格,由測量監理工程師報送監理站測量組,經總監審核批準后方可對隱蔽工程進行隱蔽并進行下部工序施工。路基工程監理要點:在控制點用全站儀依據設計進行中樁及邊樁放樣,然后進行縱、橫斷面測量,(計量及變更依據)根據里程,用鋼尺復核放樣的正確性。中線控制在50mm,路堤
58、控制在90mm,縱斷面控制在+10mm,-15mm,寬度不能小于設計值,其它各項按規范執行。6.3.3.1路基橫斷面施測寬度和密度,應根據地形、地質情況和設計需要確定。6.3.3.2路基定測橫斷面間距一般不應大于20mm,不同線下基礎之間過渡段范圍應加密為510m。在曲線控制樁、百米樁和線路縱、橫向地形明顯變化以及大中橋頭、隧道洞口、路基支擋及承載結構物起訖點等處應測設橫斷面。測量限差:高差(L1000+h100+0.2)m距離(L100+0.1)m式中h檢測點至線路中樁的高差(m);L檢測點至線路中樁的水平距離(m)。6.3橋涵工程測量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對施工單位完成的特大橋、大橋施工控制測量
59、,進行復測確認。合格后,方可進行各分項工程施工。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對施工單位完成的橋梁樁基、承臺、墩身、墊石等放樣測量按比例進行抽檢。灌注樁、橋梁基礎及涵洞均為隱蔽工程。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對施工單位完成的施工放線、成品檢測的測量工作進行抽檢。確認合格后,經工程監理審核批準后方可對隱蔽工程進行隱蔽。單位工程完成后,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對施工單位按要求進行的測量抽檢確認。合格后,報項目部測量室審核。橋梁工程,當墩身施工完成后應進行沉降觀測。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對施工單位所做沉降觀測進行檢查確認。6.3.6橋涵工程監理要點.1一般特大橋、大橋施工水準點測設精度,不應低于四等水準測量要求。橋兩岸各應設置不少于2個
60、水準點。中橋、小橋和涵洞水準點設置應符合五等水準測量要求。跨越寬度為200m以上的大河或深溝的水準線路,應按跨河水準測量要求施測。根據施工需要可增設輔助水準點,其精度應符合五等水準測量要求。.2墩臺施工前應設置墩臺中心位置護樁。護樁數量及其設置、保護措施視現場具體情況確定,并應滿足正確定位和施工放樣的要求。.3小橋、涵洞位置可根據線路轉點或曲線控制點測設,涵洞護樁應沿其軸線設放。.4明控基礎基坑放樣宜用鋼卷尺丈量,基礎高程應在基底處理后測量。涵洞基礎分段丈量誤差限值為10mm;泄水面高程誤差限值為20mm.6.3.6.5檢查并復核鉆(挖)孔樁平面位置的偏差、護筒位置高程。一組樁最好一次放樣完成
61、。放樣精度不得大于10mm,成樁后不得大于5cm的精度要求。放樣中要檢驗樁與樁、樁與軸的幾何關系是否正確,監理要20%進行平行檢查。.6鉆(挖)孔灌注樁測量應按設計樁位與墩臺中心十字線相對位置設放。埋設護筒后應檢查其平面位置的偏差,并測量護筒頂面搞程。鉆(挖)孔內灌注水下混凝土測量應提供起始基底高程,兩次測量互差限值為50mm。設置測量平臺及測讀平面在布設測點處,均應設立相當于測讀平面的穩固標志,其高程誤差限值為30mm。用鋼卷尺檢查,每百米長度誤差限值為100mm。比重鉈的比重應為1.31.6。封底測量定時測讀混凝土面及導管底高程,測量線差為10cm。6.3.6.7檢查并復核承臺、墩身、頂帽
62、及墊石施工放樣工作。a)承臺模板尺寸誤差限值為40mm;高程應用港卷尺或水準儀設放,限差為30mm。還要檢查預埋件的正確性,承臺平面放樣精度控制在10mm。然后用水準儀施測承臺的下標高和上標高,承臺高程誤差控制在15mm。b)墩身模板尺寸誤差限值為20mm;高程設放精度與承臺相同。模板上同一高程線互差限值為10mm。c)頂帽立模前應檢查中心十字線是否正交。頂帽模板尺寸誤差限值為10mm;高程精度應符合四等水準測量要求。灌注砼前應檢查該墩至兩鄰墩之跨距。d)審核施工單位架梁前上報的有關測量數據資料,檢測墩臺中心點、墊石及支座高程,施工放樣測量結果應符合規范要求。.8并行線橋梁施工放樣應以左線為準
63、,先放出左線墩臺位置后,再依據設計圖上左右線墩臺關系放出右線墩臺位置。左右線間距較大的雙線橋,設計圖上兩橋分開設計曲線布置的,應按兩橋分開放樣。.7測設墩臺中心時,應自一端向另一端依次進行,距離方向應起、閉于橋頭控制點。也可根據地形自中間墩向兩端測設。.9橋跨短、跨數多的曲線橋采用偏角法測設曲線,確定墩位。首先測出各墩位的線路中心,然后從線路中心向曲線外測量出偏心距定墩位中心。6.4隧道工程測量復核施工放樣測量資料,核對隧道出入口里程,高程。.1施工中線的永久中線應由洞內導線測設或按中線法獨立測設。永久中線點的點間距應符合表6.4.1.1的規定。導坑延伸和襯砌施工應設臨時中線點;由導線測設中線
64、點一次測設不應少于3個點。表.1永久中線點間距()中線測量直線地段曲線地段由導線測設中線15025060100獨立的中線法不小于100不小于50.2洞內中線點埋設,宜采用混凝土包木樁,樁頂訂一小釘以示點位。嚴禁包埋木塊鐵板(塊)和在混凝土上鉆眼。.3隧道立模襯砌前,必須對所使用的永久中線點和臨時中線點分別進行復測檢查。檢查中線點時,其點位橫向較差不應大于5。.4洞內施工用的高程點,應根據洞內已設的高程控制點加密。加密點可用道釘埋設在永久中線點旁。檢查施工單位斷面輪廓測量及其記錄。.1在開挖斷面形成后,斷面支距法測量時,應按中線和外拱頂高程從上至下每0.5(拱部和曲墻)和1.0(直墻)向左右測量
65、支距。量支距時應計入曲線隧道中心與線路中心的偏移值和施工預留寬度。仰拱斷面測量,應由設計軌頂高程線每隔0.5(自中線向左右)向下量出開挖深度。.2全斷面開挖的隧道,當襯砌與掘進工序緊跟時,兩端掘進至距預計貫通點各100時,開挖斷面可適當加寬,加寬值不應超過該隧道橫向貫通誤差限差的一半。立模后,必須進行檢查與校正。6.5鋪軌測量線下工程竣工測量完成后,建設單位應組織運營管理單位軌道鋪架施工單位監理單位進行驗收(現場復測),并辦理交驗報告。復核軌道控制網CP的測設;軌道控制網CP的測設應按的要求施測。督促施工單位在控制點貫通測量時與CP進行聯測,聯測時后視不得取用短邊。水平角采用全測回法測量右角,
66、觀測一測回,2個半測回間角值較差的限差為10。邊長測量可用級或級測距精度全站儀或光電測距儀進行;距離和豎直角的測量限差應符合表6.5.3的規定:表距離和豎直角觀測限差儀器精度等級測距中誤差(mm)同一測回各次讀數互差(mm)測回間讀數較差(mm)豎直角指標差較差豎直角測回間較差往返測平距較差557101025101015注:=(a+bD),為儀器標稱精度。式中a儀器標稱精度中的固定誤差(mm);b比列誤差系數(mmkm);b測距邊長度(km)。電磁波測距儀的測距精度劃分標準(測距長度為1km時):級5mm級5mm10mm控制樁貫通測量閉合差的限差應符合下列規定:水平角閉合差15(),n為測角個
67、數;距離相對閉合差LL115000(水平角平差)。鋪軌平面測量應滿足下列要求:a)直線上利用外移控制樁采用穿線法測量進行軌道鋪設控制。點位橫向誤差的限差每150m不應超過5mm。b)曲線上利用貫通測量設置的曲線控制基樁和加密基樁進行軌道鋪設控制測量。鋪軌時豎曲線測量應滿足下列要求:a) 在豎曲線里程范圍內,直線上以左軌、曲線上以內軌為基準線在鋼軌上每5m標注一個里程點;b) 計算每個里程點的設計高程,曲線外軌應加上設計超高值;c) 用中平法測量每個里程點的高程,應在一個測站上完成整個豎曲線測量;d) 豎曲線范圍內里程點的高程與設計值之差應小于3mm。6.6附屬工程、給排水設備、通信及電力溝槽、
68、房屋建筑等工程測量6.6.1測量監理應對施工單位按設計要求完成測量工作,進行抽檢確認合格后,經總監審核批準后,方可進行施工。6.6.2工程完成后,施工單位進行測量,報測量監理審核確認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程施工。監理站測量組每月進行現場抽查和對測量監理資料檢查。6.7對于大型和重點工程建筑物、構筑物和設計文件中要求進行變形測量的工程,在工程開始時,監理工程師應督促施工單位進行變形測量,其質量控制要點如下:6.7.1審核測量方案和測量計劃。6.7.2檢查基準點、工作基點和變形觀測點位置和精度。每個工程至少3個穩固可靠的基準點;工作點應選在比較穩定的位置;變形觀測點應設立在變形體上能反映變形特征的
69、位置。6.7.3變形測量的觀測周期,應根據建筑物、構筑物的特征、變形速度、觀測精度要求和工程條件綜合考慮。在觀測過程中,根據變形量的變化情況,應作適當調整。6.7.4檢查變形測量的測量方法、測量精度和測量結果。7沉降變形觀測范圍內容7.1隧道監控量測7.1.1監控量測資料是施工支護的依據,特別是不良地質地段,必須及時地進行施工量測。監理工程師審查施工單位監控量測實施細則或作業指導書;核對量測人員、儀器到位情況,未具備條件不得批復開工。7.1.1.1監理工程師監督施工單位監控量測實施細則或作業指導書的實施,核查測點埋設是否符合規定,跟蹤檢查現場施作、監測記錄、數據分析處理控制、信息傳遞等情況,并
70、作好記錄。.2對量測監控情況,現場監理工程師每天應巡查一次并對原始量測數據簽字確認;對量測實施不到位的,發出書面通知單,限期整改,同時上報公司安質部。.3量測監控管理是每月監理例會的一項內容分析總結。監理例會對監控量測工作存在的問題,應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并形成會議紀要。.4認真執行xx鐵路隧道圍巖變形監控量測周報制度。.5施工單位監控量測實施細則應包括量測項目及方法,量測儀器的選擇、測點布置、量測頻率、數據處理及量測作業人員的組織等內容。量測項目及頻率不得低于監控量測設計文件中的要求。應符下列各表的規定:表7.1.1.5a監控測量必測項目序號監測項目測試方法和儀表測試精度備注1洞內、外觀察現場
71、觀察、地質羅盤、數碼相機由現場監理負責。2襯砌前凈空變化隧道凈空變化測定水準(收斂計、全站儀)01mm由現場監理負責。3拱頂下沉水準測量的方法,水準儀,鋼掛尺,或全站儀1mm一般進行收斂測量,由測量監理負責。4地表下沉水準測量的方法,水準儀,銦鋼尺,或全站儀1mm淺埋隧道必測(H02b)由測量監理負責。5二次襯砌后凈空變化隧道凈空變化測定水準(收斂計、隧道激光斷面儀)001mm由現場監理負責。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開挖寬度。表7.1.1.5b監控測量選測項目序號監測項目測試方法和儀表測試精度備注1地表下沉水準測量的方法,水準儀,銦鋼尺,或全站儀1mm2隧底隆起水準測量的方法,水準儀,銦鋼
72、尺,或全站儀1mm3圍巖內部位移多點位移計01mm4圍巖壓力壓力盒0001MPa5二次襯砌接觸壓力壓力盒0001MPa6鋼架受力鋼筋計,應變計0.1MPa7噴混凝土內力混凝土應變計108錨桿軸力鋼筋計0.1MPa9二次襯砌內力混凝土應變,鋼筋計0.1MPa10爆破振動振動傳感器,記錄器11圍巖彈性波速度彈性波測試儀1112孔隙水壓力水壓計13水量三角堰,流量計14縱向水位多點位移計,全站儀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開挖寬度。表7.1.1.5c必測項目測量斷面間距和每斷面測點數量圍巖級別斷面間距(m)每斷面測點數量凈空變化拱頂下沉51012條基線13點10301條基線1點30501條基線1點注
73、:洞口及淺埋地段斷面間距取小值;各選測項目測量斷面的數量,宜在每級圍巖內選有代表性的12個;軟巖隧道的觀測斷面適當加密。隧道中線基線12基線12345注;級圍巖監控測量布點可采用一條基線圖.5級圍巖監控測量布點示意圖表7.1.1.5d測量頻率(按位移速度)位移速度(mmd)測量頻率52次d151次d0.511次23d0.20.51次3d0.21次7d表7.1.1.5e測量頻率(按距開挖面距離)量測斷面距開挖面距離(m)測量頻率(01)b2次d(12)b1次d(25)b1次23d5b1次7d注:b隧道開挖寬度。表7.1.1.5f跨度B7m隧道初期支護極限相對位移圍巖級別埋深h(m)h5050h3
74、00300h500拱腳水平相對凈空變化值()0.301.000.803.503.005.000.200.700.502.602.403.500.100.500.400.700.601.500.010.040.200.60拱頂相對下沉()0.060.120.010.600.601.200.030.070.060.150.100.600.010.040.030.110.100.250.010.050.040.08注:硬巖取下線,軟巖取上線;拱腳水平相對凈空變化指兩測點間凈空水平變化值與其距離之比;拱頂相對下沉指拱頂下沉值減去隧道下沉值后與原拱頂至隧底高度之比;墻腰水平相對凈空變化極限值可按拱腳水平
75、相對凈空變化值乘以1.21.3后采用。表7.1.1.5g跨度7mB12m隧道初期支護極限相對位移圍巖級別埋深h(m)h5050h300300h500拱腳水平相對凈空變化值()0.200.500.402.001.803.000.100.300.200.800.701.200.030.100.080.400.300.600.010.030.010.08拱頂相對下沉()0.080.160.141.100.801.400.060.100.080.400.300.800.030.060.040.150.120.300.030.060.050.12注:硬巖取下線,軟巖取上線;拱腳水平相對凈空變化指兩測點間
76、凈空水平變化值與其距離之比;拱頂相對下沉指拱頂下沉值減去隧道下沉值后與原拱頂至隧底高度之比;墻腰水平相對凈空變化極限值可按拱腳水平相對凈空變化值乘以1.21.3后采用。表7.1.1.5h變形管理等級管理等級管理位移(m)施工狀態UU0/3可正常施工U0/3U2U0/3應加強支護U(2U0/3)應采取特殊措施注:U實測位移值;U0最大允許位移值。7.1.1.6監控量測實施程序:7.1.1.6.1檢查開挖面地質素描及工作面狀態記錄表,對圍巖及其初期支護觀察并詳細記錄。開挖工作面觀察應在每次開挖后初噴混凝土之前進行。重點觀察記錄工作面的工程地質與水文情況,并做好地質素描,填寫開挖工作面地質狀態記錄表
77、和施工階段圍巖級別判定卡。對地質條件復雜地段,應積累影像資料,作為地質變化的依據之一。由現場監理工程師見證。7.1.1.6.2檢查初期支護觀察記錄。對初期支護觀察按規范要求進行,每天至少一次,主要觀察噴射混凝土、錨桿、鋼架和二次襯砌等的變化狀況,判定初期支護、二次襯砌的可靠性和圍巖的穩定性。由現場監理工程師見證。7.1.1.6.3檢查洞外地表沉陷、邊仰坡穩定情況等項目觀察記錄。(1)洞外監測的重點為洞口段和洞身淺埋段、山間洼地、巖堆、破碎帶、巖溶漏斗區域及偏壓洞口的地表開裂、下沉和隧道洞口邊、仰坡的穩定狀態、地表滲、流水等情況。由現場監理工程師見證。(2)地表下沉的測量必須在隧道開挖之前進行。
78、量測斷面應與隧道內的量測處于同一橫斷面,每隔量測斷面的觀測點不少于7個,監控范圍應延伸布置在隧道開挖影響范圍以外。地表構筑物應在其周圍增設觀測點。量測應超前于隧道開挖工作面。監控量測時間應一直持續到地表下沉長期穩定、隧道襯砌施作完畢后停止。由現場監理工程師見證。7.1.1.6.4根據量測計劃、地質情況及其變化進行量測。(1)凈空變化、拱頂下沉和地表下沉(淺埋地段)等必測項目應設置在同一斷面,其量測斷面間距及測點數量應按表7.1.1.5c規定進行。級圍巖量測斷面布點示意圖見圖7.1.1.5。(2)拱頂下沉、收斂量測初讀數宜在開挖后36h內完成,其他量測應在每次開挖后12h內取得初讀數,最遲不得大
79、于24h,且在下一循環開挖前必須完成。同一處拱頂下沉、周邊收斂量測應設在同一斷面,以便于整個量測形成信息體系,相互應證。由現場監理工程師見證。(3)拱頂下沉和地表下沉量測基點應與洞內、外水準基點建立聯系。由測量監理工程師復核。(4)隧道淺埋地段地表下沉的量測宜與洞內凈空變化和拱頂下沉量測在同一橫斷面內。當地表有建筑物時,應在建筑物其周圍增設地表下沉觀測點。由測量監理工程師復核。(5)橫斷面方向應在隧道中心及兩側間距25m初設地表下沉測點,每個斷面設711點,監測范圍應在隧道開挖影響范圍以外。地表下沉量測應在開挖工作面前方,隧道埋深與隧道開挖高度之和處開始量測點距,直到襯砌結構封閉、下沉基本停止
80、為止。地表下沉量測頻率應與拱頂下沉和凈空變化的量測頻率相同。由現場監理工程師見證。7.1.1.6.5檢查量測頻率及量測記錄。(1)量測頻率應按表.5d、表7.1.1.5e選擇。(2)各項量測作業均應持續到變形基本穩定后23周結束。對于膨脹性和擠壓性圍巖,位移長期沒有減緩趨勢時,應適當延長量測時間。7.1.1.6.6抽查測點布置位置合理性及穩固情況。測點布置位置合理性及穩固情況應符合相關規定。7.1.1.6.7復核隧道量測資料及其對穩定性判定結論。(1)每次量測后應及時進行數據整理,并繪制量測數據時態曲線和距開挖面關系圖。對初期的時態曲線進行回歸分析,預測可能出現的最大值和變化速度。數據異常時,
81、應根據具體情況及時采取加厚噴層、加密或加長錨桿、增加鋼架等加固措施。由現場監理工程師見證。(2)圍巖穩定性判定應按表7.1.1.5f、表7.1.1.5g選擇。7.1.1.6.8根據量測結果,及時調整施工方法,如果修改支護設計須由設計單位核查判定。7.2路基沉降變形觀測的核查:沉降觀測技術要求:區間軟土及松軟地基地段設置沉降和位移觀測設備。設置標準為:每個大、中橋臺尾過渡段設置兩個觀測斷面,一個在距橋臺1m處,一個在過渡段中部;軟土地段每隔100m設置一個觀測斷面。松軟土地段:工點長度在500m以內時,間距100200m一個觀測斷面;工點長度大于500m時,間距200m設一個觀測斷面。觀測控制標
82、準:路堤中心沉降速率每晝夜不得大于10mm,邊樁水平位移速率每晝夜不得大于5mm。如果超出此限應立即停止填筑,待觀測值恢復到限界值以下再進行填筑,填筑速率應以水平位移控制為主。7.2.2根據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條件,路基沉降變形觀測的檢查主要內容有:7.2.2.1路基面的沉降變形觀測;7.2.2.2路基基底沉降觀測;7.2.2.3路堤本體的沉降觀測;7.2.2.4軟土和松軟土地基路堤段邊樁移位觀測;7.2.3對觀測斷面及點的設置原則的核查:7.2.3.1沉降變形觀測斷面應根據不同的地基條件、地基處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載預壓,不同的結構部位等具體情況設置;測點的設置位置應滿足設計要求,同時
83、還應針對施工掌握的地質、地形等情況調整或增設。7.2.3.2觀測點應設在同一橫斷面上,有利于測點看護,便于集中觀測,統一觀測頻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觀測項目數據的綜合分析。7.2.3.3原則上路基觀測斷面沿線路方向的間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勢平坦、地基條件均勻良好的路塹、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寬到100m;根據工點長度、工程地質條件,觀測斷面數量可加以調整;地質條件變化大和過渡段均應適當加密觀測斷面。7.2.3.4路基填筑至設計標高或堆載預壓后,在路基面設觀測樁,進行路基面沉降觀測,時間不少于6個月。根據觀測結果,分析評價地基的最終沉降量完成時間,及時調整設計措施使地基處理達到預定的控制要求。同
84、時作為竣工驗收時控制沉降量的依據。7.2.3.5觀測點及觀測元器件的埋設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且標設準確、埋設穩定。觀測期間應對觀測點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防止施工機械的碰撞,人為因素的破壞,務必使觀測工作能善始善終,取得滿意成果。7.2.4檢核觀測斷面及點的設置:7.2.4.1各類路基工點的沉降觀測斷面及點的設置、觀測元器件布置按設計圖紙要求,具體布置見設計圖。7.2.4.2每個工點觀測斷面及觀測類型設置數量,埋設沉降觀測元器件的種類、數量,根據設計圖要求由設計、監理、施工方在現場確定,并填寫工點沉降觀測斷面、點布置表(見附表1)。7.2.5檢查觀測斷面元器件及觀測樁的規格與埋設7.2.5.1一
85、般要求:所有觀測測試元器件均應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基填筑施工前埋設。各種觀測測試元器件的規格、精度、埋設應滿足設計與監測要求。7.2.5.2觀測樁的規格與埋設:水平位移觀測樁在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設,其規格、埋設按設計要求辦理。路基面觀測樁在路基施工達到設計標高后埋設,其規格、埋設要求按設計要求辦理。7.2.5.3路基監測元器件及沉降變形監測與分析系統:路基監測應優先選用自動監測裝置。自動監測多采用電測沉降儀和水平位移計,重要觀測點采取傳統的數字直觀的沉降板作為輔助元件;元件的選取應進行可行性認證,應滿足工后沉降的評估需求及精度要求,且具備抗干擾能力強,數據采集誤差小,精度要求高。7.2.5.4沉
86、降變形監測與分析系統,應滿足變形監測精度要求,具備便于采集數據,進行數據處理和自動成圖等功能。一般要求高:7.2.5.41傳感器(元件)高精確度:靈敏度0.01mm,量程滿足變形監測范圍要求:高智能化:直接物理量輸出,傳感器(元件)輸出的是物理量而非模擬量,數據長距離傳輸不失真,抗干擾能力強;7.2.5.4.2數據處理軟件可查詢任意傳感器、任意時間段、任意監測點的測量數據;數據處理軟件功能齊全,操作簡單,自動生成圖形及表格,并可以進行曲線擬合,作為預估工后沉降量的基礎。7.2.5.5儀器生產廠家應具有相應的生產資質、計量器具生產許可證和經質量監督部門頒發的合格證等,并具有良好的工程應用業績和信
87、譽評價。主要監測元器件由哈大公司指導施工單位統一招標采購。7.2.6檢核路基沉降變形觀測頻次7.2.6.1路基觀測測量階段:xx客運專線鋪無砟軌道前路基變形觀測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路基填筑施工期間的觀測,主要觀測路基填土施工期間地基的沉降以及路堤坡腳邊樁的水平位移。第二階段:路基填筑施工至設計高程后,自然沉降期及預壓期的變形觀測,該階段應對路基面沉降、路基填筑部分沉降、路基基底沉降進行系統的觀測。7.2.6.2路基沉降觀測頻次:所有元器件埋設后必須測試初始讀數;在路堤填筑前必須進行復測,作為初始讀數。路基沉降觀測頻次見7表7.2.6.2路基沉降觀測頻觀測階段觀測頻次填筑或堆載一般1次/天沉降
88、量突變23次/天兩次填筑間隔時間較長1次/3天堆載預壓或路基施工完畢第一個月1次/周第2、3個月1次/10天3個月以后1次/2周6個月以后1次/月冬季:凍結期與凍融期觀測頻次比平常期增多一倍無碴軌道鋪設后第一個月1次/2周第2、3個月1次/月312個月1次/3月7.3橋涵沉降變形觀測的核查:橋梁墩臺基礎的沉降和預應力混凝土梁的徐變變形的觀測,涵洞洞身及洞頂填土的沉降觀測。7.3.1一般要求:一般情況下,應對每個橋梁墩臺、每個涵洞進行觀測,并對每孔預應力混凝土梁進行徐變變形觀測。對于巖石地基、嵌巖樁基礎理的橋涵可選擇典型墩(臺)、涵進行觀測。對原材料變化不大、預制工藝穩定、批量生產的預應力混凝土
89、預制梁,徐變變形觀測可第30孔選擇1孔進行。7.3.2觀測點的布置:橋梁墩臺沉降觀測點布置:墩臺沉降觀測點可在墩頂、墩身或承臺上布置,每個墩臺的測點總數應不少于4個。觀測點的布設見設計圖。7.3.21預應力混凝土梁觀測點布置:梁體變形觀測點應設在支點和跨中截面,每孔梁的測點數量不少于6個。觀測點的布設見設計圖。7.3.22涵洞觀測點的布置:涵洞邊墻兩側應設置沉降觀測點,測點數量不少于4個,觀測點的埋設見設計圖。7.3.3觀測精度:橋涵基礎沉降和梁體徐變變形的觀測精度為1mm,讀數取位至0.1mm。7.3.4觀測頻次,應符合規定。7.3.5過渡段:路橋、路隧、路涵、堤塹等過渡段不均勻沉降觀測。7
90、.4沉降變形觀測網的建立的檢核:7.4.1變形監測網包括水平位移監測網、垂直位移監理網,要滿足以下要求:7.4.11水平位移監測網可采用獨立坐標系統按三等精度要求建立,并一次布網完成。利用CPI和CPII控制點,實現水平位移監測網坐標與施工平面控制網坐標的相互轉換。變形控制點采用有強制歸心裝置的觀測墩,照準標志采用強制對中裝置的覘牌或紅外線測距反射片。7.4.12垂直位移監測網可根據需要獨立建網,精度按二等水準測量精度控制,高程應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網系統。不能利用水準基點的監測網,在施工階段至少應與一個施工高程控制點聯測,使垂直位移監測網與施工高程控制網高程基準一致;全線二等水準貫通后,應將垂直
91、位移監測網與二等水準基點聯測,將垂直位移監測網高程基準歸化到二等水準基點上。垂直位移監測網應布置成閉合環狀、節點或符合水準路線等形式。7.4.2變形測量精度符合表7.4.2的規定表7.4.2變形測量精度垂直位移測量水平位移觀測變形觀測點的高程中誤差(mm)相鄰變形觀測點的高程中誤差(mm)變形觀測點的點位中誤差(mm)0.50.36.07.4.3水平位移監測網主要技術要求符合表面7.4.3的規定。表7.4.3水平位移監測網主要技術要求相鄰基準點的點位中誤差(mm)平均邊長(m)測角中誤差()最弱邊相對中誤差作業要求6.03501.81/70000按照國家三等平面控制要求觀測2002.51/40
92、007.4.4沉降變形觀測網主要技術要求符合表7.4.4的規定表7.4.4沉降變形觀測網的主要技術要求等級相鄰基準點高差中誤差(mm)每站高差中誤差(mm)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監測已測高差較差(mm)使用儀器、觀測方法的要求三等1.00.30.60.6DS05或DS1型儀器,按暫行規定二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施測8竣工測量審核8.1工程竣工后,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對施工單位完成的水準基點高程測量、線路高程測量和橫斷面測量,按新建鐵路工程測量規范等相關規范要求進行檢測,經測量監理確認合格后,報送總監批準;8.2線路中線貫通測量時,線路中線應與橋、隧建筑物中線相符合。在有橋梁、隧道的地段,
93、應從橋梁、隧道的中線向兩端引測貫通。貫通測量后中線位置應符合路基寬度和鐵路建筑界線的要求。線路中線竣工測量的加樁設置,應滿足編制竣工文件的需要;8.3竣工測量是對工程進行全面的測量,以檢驗其平面位置、高程位置及外形尺寸與設計相符的程度,其結果將成為竣工驗收的一個依據;8.4竣工測量資料是工程驗交內容的一部分,是維修養護的測量依據。8.5線路竣工測量的質量控制要點8.5.1檢查路基竣工測量的中線測量、高程測量和斷面測量,并需貫通全線里程和高程。8.5.2在有橋、隧地段的線路竣工測量,中線貫通應以橋、隧中線為依據向兩端進行引測貫通,同時還應檢查該直線上建筑物是否超限,路基中線最大偏差是否在允許范圍
94、內。8.5.3竣工測量時,水準點應移設于接近線路的穩固建筑物或在橋梁墩臺上,水準點間距不應大于Km。8.5.4線路中線貫通測量后,直線上轉點、曲線上的控制點及交點樁均應進行固樁。8.5.5復核加設的線路中樁和設置水準點、地界樁等是否滿足編制竣工文件需要。直線上每50m,曲線上每20m應設置一個加樁。道岔中心、變坡點、平角道中心、橋涵中心、支擋工程的起終點和中間變化點、道碴厚度變化點、跨越線路的電力線、通訊線和地下管線中心等處均應設置加樁。8.5.6斷面竣工測量的要求:路基寬度不得小于設計寬度;側溝、天溝的深度、寬度與設計值之差不得大于5cm;路堤護道寬度與設計值之差不得大于10cm。對不符合要
95、求且誤差超限者。監理工程師應督促施工方進行整改,整改合格后進行復測。8.6橋梁竣工測量的質量控制要點8.6.1檢查頂帽及支承墊石的高程、支座位置及底板高程:橋梁墩臺施工完畢、梁部架設以前,應對全線橋梁墩臺的縱、橫向中心線、支承墊石頂高程、跨度進行貫通測量,并標出各墩臺縱、橫向中心線、支座中心線、梁端線及錨栓孔十字線,并滿足表8.6.1的要求,且將測量結果移交梁部架設單位。表橋梁墩臺允許偏差項目偏差(mm)墩臺的縱、橫向中心線20梁一端兩支承墊石頂高程差4支承墊石頂高程0-48.6.2梁部架設完成后,應對全橋中線貫通測量并在梁面表出橋梁工作線位置。檢查橋面平整度、相鄰梁端的高差,橋梁長度和梁縫寬
96、度,并滿足表8.6.2的要求,且將測量結果移交軌道安裝單位單位。表梁部允許偏差項目偏差(mm)CRTSS軌道結構其他軌道結構梁全長2020梁面平整度3mm4m3mmm相鄰梁端梁面高差1010涵洞主體工程施工完畢,應復核涵頂、涵側填土前,對涵長、孔徑、板頂高程等進行的測量工作,并據此推算板頂填土厚度,確定其是否滿足設計要求。8.6.4特殊橋梁應按相關規定辦理。8.7隧道竣工測量的質量控制要點對埋設永久中線點的檢測:隧道竣工后,應在中線復測的基礎上埋設永久中線點。永久中線點應在直線上每200250m設一個,緩曲和線的終始點各設一個,圓曲線地段按通視條件加設。埋設規格符合規范要求。8.7.2復核隧道
97、凈空斷面測量工作:隧道直線地段每50m、曲線地段每20m,以及其他需要的地方,均應測量隧道凈空斷面。隧道凈空斷面測量應以線路中線為準,測量內拱頂高程、起拱線寬度、軌頂面以上1.1m、3.0m、5.8m處的寬度。8.7.3檢查埋設永久中線點及其標志。永久中線點,應在直線上每200250m設一個,緩和曲線的始終點各設一個,圓曲線地段按通視條件加設.8.7.4復核凈空斷面測量資料和永久中線點、水準點的實測成果及示意圖。8.8軌道工程竣工測量8.8.1檢查測量碴肩寬度、道床厚度、軌面標高:路基寬度不得小于設計寬度;側溝、天溝的深度、寬度與設計值不得大于50mm;路堤護道寬度與設計值之差不得大于100m
98、m;對不符合要求且誤差超限者必須進行整修。8.8.2檢查軌道和道岔幾何尺寸:軌距誤差不大于+6mm、-2mm;誤差變化率不大于2。軌排中心與線路中心的偏差要求為,直線不大于50mm,曲線不大于60mm.道岔軌距的允許誤差為+3mm、-2mm,尖軌尖端有控制鎖設備的道岔為+1mm.道岔鋪設各部位尺寸允許誤差不得超過設計文件和部頒標準規定。8.8.3對鋪砟整道作業的核查:鋪設道砟后,軌頂的縱向坡度應與設計的線路坡度相符。在路堤預加沉落量為完全沉落前,允許與設計的線路縱坡不同,但其增大后的縱坡一般不得大于最大縱坡,困難地段不得大于縱坡加2。8.8.3檢查線路中樁、支線、夾直線、緩和曲線、圓曲線起始點
99、:線路中樁、支線、夾直線、緩和曲線、圓曲線起始點應符合設計要求。8.8.測量檢查軌道正線間距、站線間距、車站主要建筑物和設備與線路中心間距均要符合設計要求。8.9房建竣工測量的質量控制要點8.9.1檢查建筑物、構筑物的坐標和幾何尺寸,建筑物、構筑物的坐標和幾何尺寸應符合設計要求。8.9.所有建筑物的室內凈空和地面高程應符合設計要求。8.9.復核永久水準點的實測成果,應符合相關規范要求。9誤差和錯誤的報告與處置9.1誤差的報告制度和處置程序及辦法a)施工單位在測量過程中應建立嚴格的誤差報告制度,由監理單位負責報告xx鐵路有限責任公司;b)當誤差在相關標準、規范和設計文件規定的范圍內時,由監理審核,按規定處置。處置方法報xx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核查。9.1粗差的報告制度和處置程序及辦法a)施工單位測量過程中出現粗差時,應報監理站,同時抄報xx鐵路有限責任公司,由監理單位主持調查原因;b)發現粗差時使用其測量成果的工程必須立即停工,未查明原因不得繼續復工;c)當出現測量錯誤有爭議時,由xx鐵路有限責任公司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第三方對本線進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