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xx城市廣場69#樓測量施工方案目 錄一、編制依據1二、工程概況1三、測量施工準備21.人員準備22.測量儀器準備23.技術準備23.1測量成果23.2工程施工組織設計23.3測量成果與樁位的交接23.4熟悉設計意圖,掌握與校核圖紙33.5.樁點坐標校核33.6.水準點校核3四、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藝51.場區控制網測設51.1平面控制網測設51.2高程控制網測設52. 建筑物定位及基礎施工測量62.1 0.000以下施工測量控制62.2 0.000以上施工測量控制83.裝修施工測量工作11五、質量要求111. 測量的允許偏差112. 測量質量管理規定123. 內業資料收集整理133.1 內業
2、資料的收集內容133.2 內業資料的整理要求14六、測量成果的保護141. 平面控制網樁點的保護142. 標高控制點的保護14七、變形觀測151. 變形觀測內容及目的152. 變形觀測基準點的布置153. 建筑物的沉降觀測154. 塔吊基礎沉降及位移175. 觀測成果計算17八、安全、環保措施17測量工程施工方案一、編制依據1xxxx城市廣場工程建筑、結構施工圖紙2xxxx城市廣場工程施工組織設計3建筑工程施工測量規范(DBJ01-21-95)4.建筑施工測量技術規程( DB11/T446-2007 )5.建設工程監理規程( DBJ01-41-2002 )6.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T820
3、07)二、工程概況xxxx廣場,共由4棟中高層組成。37層為住宅,12層為是商場。地下兩層,地上部分各棟情況列于下表: 表1樓號6、7、8、9號樓層數7建筑高度(m)21.950結構形式框支剪力墻各棟12層均為商場,37層為住宅。施工區域劃分根據工程性質將本工程分成4個施工區域見下附圖三、測量施工準備1.人員準備人員組織表表2序號人員名稱職位職稱/上崗證書崗位證書號1李文超總 工工程師2李少杰測量負責人測量員000326802.測量儀器準備BTS-3082C電子全站儀一臺、DJD2-1G電子經緯儀一臺、J2-1普通經緯儀一臺、DL-102C電子水準儀一臺、DS3普通水準儀一臺、DXJ3激光垂準
4、儀一臺、鋼卷尺、塔尺、對講機、計算器和盒尺等輔助工具若干。3.技術準備3.1測量成果3.1.1xx市勘察測繪院普通測量成果報告書3.2xxxx城市廣場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認真貫徹實施xxxx城市廣場工程施工組織設計。3.3測量成果與樁位的交接作好資料成果與樁位交接工作,并妥善保護好樁位。3.4熟悉設計意圖,掌握與校核圖紙3.4.1 總平面圖的校核:校核施工圖上的定位依據與定位條件是否合理,建筑物外部尺寸是否交圈。3.4.2 建筑施工圖的校核:校核建筑物的平、立、剖面節點大樣圖等的軸線尺寸。3.4.3 結構施工圖的校核:對照建筑圖,核對兩者相關部位的軸線尺寸,高程是否對應。3.5.樁點坐標校核根據
5、總平面圖和測繪院成果報告書xx市勘察測繪測量成果報告書用坐標反算核對邊長D、方位角。抄測結果必須符合建筑施工測量技術規程(DB11/T446-2007)。平面控制網測角允許誤差9,邊長相對中誤差1/6000的規定。平面控制網坐標點表4樁點編號點號縱坐標(m)橫坐標(m)1A-A/A-1軸78537.5240504671.12912A-A/A-40軸78537.5240504772.82903A-G/A-1軸78557.4238504671.12914A-G/A-40軸78557.4238504772.82903.6.水準點校核用附合測法對測繪院給出的水準點BM1、BM2進行校核。允許閉合差必須
6、符合建筑施工測量技術規程(DB11/T446-2007)的規定(小于等于10 mm(n為測站數)。樁點及水準點必須在自檢互檢無誤后,由甲方、監理簽字認可下方能使用。水準點BM1、BM2位置見下表:水準點控制表5水準點編號高程(m)位置BM113.50市府路與湖心中路交叉的三叉路口BM213.27市府路市府大院門口采用附合測法,前、后視等長的原則,用水準儀往返兩次引測到施工現場0.000(m)標高線。并且每隔一定時間要進行聯測,以作相互檢校。檢測后的數據成果必須作誤差分析,以保證水準點使用的準確性,現場所有的高程必須根據這兩個點進行投測。待施工到首層后,在首層平面易于向上傳遞標高的位置布設高程的
7、標準點,通過往返檢測合格后,標注“”紅漆作以標識建筑標高,精度要求閉合差必須小于等于10 mm。在現場利于施工的地方引測四個基準點,每次在樓座引測標高時,必須閉合這四個基準點。在地下部分施工中要定期對引測的0.000進行復測。水準點標識埋設如下圖1圖1:水準點標識埋設如下圖四、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藝1.場區控制網測設1.1平面控制網測設1.1.1根據設計院提供的樁位點,并且經校核無誤后,根據樁點引測地下室外墻軸線。根據本工程特點和測繪院給定樁位,確定本工程0.000以下控制線. 使用經緯儀轉角時必須盤左盤右進行校正,最后各控制軸線之間進行閉合校正。鋼卷尺量距要考慮尺長修正數、溫度修正數,對閉合差進
8、行調整。根據軸線交點坐標在基坑四周圍墻上用紅油漆標識軸線,控制樁用1m長25鋼筋制作,端部切平,鋸出十字絲,以十字絲交點作為軸線控制點,并進行妥善保護。1.2高程控制網測設1.2.1 高程控制網布設原則為了保證施工中高程能夠及時豎向傳遞以及高程傳遞的正確性,并且要保證傳遞的高程符合安裝精度的要求,需在建筑物內設置固定標識點,在不影響施工的情況下,將點設立在安全、可靠,易保存、便于引測的部位。所布設的點必須均勻,不能過于集中。1.2.2 高程控制網的設置方法根據xx測繪院普通測量成果報告書各現行設計規范。首先對BM1、BM2三個水準點高程進行復測。用校核無誤后的BM1、BM2引出0.000=14
9、.40m,仍需用BM1、BM2水準點進行復核。并向現場較永久的建筑物上引測本工程的0.000=14.40m,用紅色油漆作“”標記,作為本工程的高程依據。為提高精度,在引測過程中必須使用前后視等長的原則。高程控制網的精度不低于三等水準的精度。在施工過程中,必須經常進行現場高程點的復測工作,確保引測的高程點正確無誤,并在現場布設4-5個同等高程的標高點作為地下、地上高程的依據,該點也可作為以后沉降觀測的基準點,并在距離本工程一定位置的地方埋設至少3個水準基準點組成高程點組。水準點的間距應小于1公里,距離建筑應大于25m,距離回土邊線應小于15m。2. 建筑物定位及基礎施工測量2.1 0.000以下
10、施工測量控制2.1.1平面控制0.000以下的基礎施工采用經緯儀方向線交會法來投測軸線。基槽開挖:根據圖紙和技術交底,用軸線控制網及塔尺吊線墜法嚴格控制集水坑邊坡位置及坡度,挖槽過程中測量人員跟班作業,不造成超挖或少挖現象。基礎撂底:校核軸線控制樁和后視點后,將建筑物主軸線投測到墊層上,用經緯儀對中各控制線交點,進行角度閉合。用50m鋼卷尺做量距測定(鋼尺做好尺長的三項改正,標準溫度為20度時,標準拉力為50N;精度為5mm)。校核精度合格后測定細部尺寸。用墨汁彈出墻邊線、集水坑線、門窗洞口線、承臺線、柱子線地梁線等。經自檢互檢合格后,報項目部、監理工程師驗收后,用紅油漆標識,以便施工。柱子、
11、底板鋼筋投測:為了保證柱子、墻體插筋、集水坑位置準確,在承臺、底板鋼筋綁完后,把軸線投測到承臺、底板鋼筋上鐵網片上,經閉合校核后,把細部線標出,并用紅油漆作出明顯標記,以紅油漆齊邊緣為準。承臺、基礎底板投測:承臺、地梁、基礎底板砼澆注完畢后,將軸線控制線投測到承臺、底板砼面上,經閉合校核后,彈出軸線、柱子邊線、墻體邊線、50cm柱子、墻體控制線、門窗洞口位置線,并標識清楚。經自檢、互檢合格后,報項目部、監理工程師驗收。根據50cm墻體控制線檢測模板位置與垂直度,柱子、內墻用線墜檢查,外墻用經緯儀檢查。各層軸線投測:依據控制軸線點投測地下室各層軸線,控制鋼筋及模板位置。2.1.2高程控制利用附合
12、測法校測靠建筑物最近的兩個標高控制點,向基坑邊引測三個控制點,三點閉和差2mm,隨著挖土深度的不斷進行,以現場的0.000m高程點作為基準點,用5m塔尺向下傳遞,作為機械挖土深度的控制依據。在每一步復測前,要對引測的三個控制點進行復測,防止其因周圍環境和人為影響造成誤差。澆混凝土墊層之前,從基坑邊控制點向基底四大角引測標準標高點,四點閉和差為2mm。從四角樁向坑底引測間距5m*5m的墊層標高控制樁,所示標高高出墊層50cm。承臺、基礎底板、柱子、墻體插筋鋼筋綁扎完畢后,將標高50cm控制線從基坑四大角標高點引測到豎向鋼筋上,用紅漆標識,并依據基坑邊標高點進行復測,誤差控制在2mm。并在每個開間
13、大角的豎向墻柱主筋柱子筋上測設標高控制點(50cm控制線),用紅油漆標識,以此控制門窗洞口和頂板高度以及澆筑砼的高度控制線。柱子、墻體模板拆除后,及時將建筑1m線放出,以此控制門洞口及頂板的高度。2.2 0.000以上施工測量控制2.2.1平面控制對于0.000以上結構的軸線傳遞,采用激光垂準儀內控法進行軸線投測。2.2.1.1 首層底板放線:首先校測控制樁無誤后,在控制樁架經緯儀,精密對中后,以盤左盤右取中法,把控制點投測到首層板面上,并進行閉合校核,閉合差符合測角中誤差10,邊長相對中誤差1/6000范圍內校核無誤后,進行細部點投測。彈出柱子、墻邊線50cm控制線、門窗洞口位置線,經自檢、
14、互檢,報項目部、監理工程師驗線合格后,依據軸線控制網圖和施工分區圖做控制樁點,作為豎向控制基點。控制樁點做法,用沖擊鉆把樁點鉆出,然后把鋼筋埋入,并用鋼鋸條鋸出十字劃在鋼筋上作出標記。2.2.1.2 地上測量工作與主體結構施工關系:樓板砼澆注(軸線;柱子、墻體邊線;柱子、墻體50cm控制線;門窗洞口下邊線)柱子、墻體鋼筋綁扎(窗洞口邊線)柱子、墻體模板(上一層標高50控制線,油漆標識)柱子、墻體拆模(本層標高1m控制線,墨斗彈線于墻體上)頂板支模、鋼筋綁扎(軸線、門洞邊線用油漆標識)校正鋼筋澆注頂板砼。2.2.1.3 軸線控制:本工程地上最高層為7層,屬于多層建筑,為使每層高程誤差嚴格控制在2
15、mm內,總高程誤差不大于8mm的規范要求,在首層選測3個高程點,作為向上各樓層傳遞的依據,當3個控制點高高程傳遞至各施工樓層后,用水準儀進行校核。應相互校核無誤后,作為每層高程的基準點,各層基準點及軸線必須以基準層為準向上傳遞,以防止誤差積累。采用50m大鋼尺直接從0.000點沿著結構外柱鉛直地拉出各層距結構面50cm的3個統一高程點。以首層軸線控制網圖中基點作豎向投測時,應特別注意三點:事先嚴格校正好儀器,投測時,嚴格定平度盤水準管及軸線交點的控制點;以首層軸線為準作后視;取盤左、盤右向上投測的平均位置。軸線豎向投測圖:圖2:軸線豎向投測圖 2.2.1.5 從首層頂板上開始按地上部分軸線控制
16、網平面圖留洞,方洞的中心位置(見圖3)(地上樓層頂板測量平面控制網留洞平面圖),所示位置塔樓的每層頂板留出200200的方洞,作為用激光垂準儀向上傳遞各層軸線的依據。留設此施工洞時,位置必須正確,測量人員在每層澆混凝土前應對各洞定位進行校核。在首層控制點上支設激光垂準儀,對中整平后,使儀器發射光束穿過樓板預留洞而直射到接收靶(見圖4)上,并使光束點與接收靶十字交叉點重合,將經緯儀支在該點上,然后在首層軸線另一端控制點支設激光垂準儀,用經緯儀視該處光斑即可確定該控制軸線。其余控制軸線以此方法測出。每層每段的控制軸線均應進行閉合校正,后根據控制軸線放出其余細部軸線。用線墜校核上下層控制線間的誤差,
17、用鋼卷尺閉合、校核軸線控制線間的距離,用激光經緯儀投測軸線是否偏移,故在首層頂板上就把各控制軸線引測到圍墻上。然后每隔1層用經緯儀加彎管目鏡串中法向樓層投測相應軸線作為閉合,保證豎向軸線正確。然后按各層施工圖的位置放出各柱子、墻體50cm控制線、門洞口線。 圖3:留洞平面圖 圖4:接收靶示意圖 2.2.1.6根據工程測量規范的要求,軸線豎向投測得允許誤差見下表:軸線豎向投測得允許誤差表 表6序號項目允許偏差國家標準內控標準1軸線豎向投測3mm3mm5mm3mm2.2.2 標高控制2.2.2.1 首先校測0.000m標高點,然后將0.000m抄測到建筑物外柱四大角用墨斗彈線,閉合差在2mm以內。
18、所有50cm標高控制線,必須用第二點或第三點進行復核。2.2.2.2 施工首層結構時,由現場內的水準點0.000m較測框架柱筋上的控制標高。2.2.2.3 用50m鋼卷尺直接從0.000m點沿外柱大角垂直拉出各層距結構板面50cm的統一高程點,當高程傳遞到同一施工面時,用水準儀對傳遞高程點進行閉合校測,取其兩個高程點傳遞的平均值為準,作為各層結構高程的控制依據,在工作面上大面積進行抄平,前后視等長,前后視差不超過1mm。每層標高誤差控制在2mm內,總高程誤差不大于10mm的規范要求。2.2.2.4 梁、板支模高度控制:支設梁、板模板支撐件時,為控制每層樓層的凈高,可在梁底、板底等部位放出-20
19、cm控制線以控制支模時的準確度已方便檢查。板頂標高可用墻暗柱或框支柱主筋上的點控制標高。2.2.2.5 混凝土板面標高控制:利用柱子筋上的結構標高50線。打混凝土時,用釘釬和拉線的方法控制表面高度和樓板厚度。2.2.2.6墻柱砼澆筑高度控制:直接在墻、柱主筋上抄測標高控制點,拉線控制混凝土澆筑標高。墻、柱鋼筋需在模板上口綁一道水平筋或箍筋,防止豎筋移位。2.2.2.7樓層凈高控制:為控制板下-20cm標高,等每層腳手架及模板拆除完后,根據現場建筑1m線在柱上引測出板下-20cm線對其進行控制。3.裝修施工測量工作裝修施工中,主要測量工作:隔墻位置控制線,門窗安裝位置控制線,外墻抹灰大角垂直控制
20、線,室內樓地面標高控制線(建筑1m線)的測設工作,各控制線的測設必須嚴格按照圖紙尺寸位置進行。五、質量要求1. 測量的允許偏差測量允許變差表7序號部位允許偏差1基礎標高定位線10mm2基礎外輪廓線B5mm,L20mm3外輪廓軸線夾角14模板上口軸線位移3mm5基礎定位線3mm6軸線豎向投測每層3mm,總高度10mm7外輪廓主軸線L30m:5mm,30L60:10mm,60L90m:15mm,L90m:20mm8細部軸線2mm9承重墻3mm10非承重墻+3mm11門窗洞口線212標高豎向傳遞每層3mm,總高度10mm13施工層水平線標高3mm2. 測量質量管理規定2.1.在測量放線過程中,遵守先
21、整體后局部,先高級后低級工作程序。測量施工完成后,測量人員應嚴格按照規范要求落實“三檢”制度,即:自檢、互檢、交叉檢的原則,確認合格后,提請項目主管工程師進行驗線,合格后,方能進行下道各工序的施工。施工中每個施工區留好預留孔用于吊線墜進行驗線。2.2.各項資料作到及時、真實、符合資料管理要求。內業資料完整后交技術負責人驗收。2.3.嚴格審核圖紙尺寸,按圖放線,明確樹立為工程施工負責的態度,確保工程施工進度。2.4.在測量放線過程中,遵守先整體后局部,先高級后低級,先控制后細部的工作程序。2.5.施工測量中,嚴格審核依據點正確性,測量記錄應原始、正確、完整、工整、計算依據正確、步步校核。2.6.
22、嚴格執行互檢制度,互檢合格后,由技術負責人組織復測驗線,確保線位正確無誤。2.7.積極配合施工,盡量利用施工間隙放線,為施工創造條件。2.8.嚴格做好測量儀器及器具的檢定、檢修及維護的工作,保證儀器的精度從而在根本上控制測量精度。2.9.樁位放樣時定出的樁位之間必須進行校核,軸線的延長點要準確,標志要明顯,并要保護好。2.10.測量時盡量選在早晨、傍晚、陰天、無風的氣候條件下,減少折光的影響。冬、夏由于溫差大,必須在放線過程中加入尺長改正數、溫度改正數,對閉合差進行調整后進行整體放線。雨天易造成各部位的施工用線失效,雨后測量人員要及時核對控制線的準確和有效,避免質量事故。冬季施工時氣溫過低可使
23、墨線凍凝無法附著在基體上,可適量摻入乙醇防止凍凝。2.11.測量人員全部取證上崗。2.12.測量作業的各項技術按工程測量規范( GB50026-93 )和建筑施工測量技術規程( DB11/T446-2007 )進行。2.13.所有質量活動均應按照公司工程測量專業質量手冊以及實施細則文件規定的程序進行。3. 內業資料收集整理3.1 內業資料的收集內容3.1.1 工程定位測量:包括建筑物位置線、現場標準水準點、(包括標準軸線樁、平面示意圖)等。3.1.2 基槽驗線:包括軸線、輪廓線、斷面尺寸、高程、坡度等。3.1.3 樓層放線記錄:包括各層墻柱軸線、邊線、門窗洞口位置線。樓層0.5m或1m水平控制
24、線,軸線豎向投測控制線等。3.1.4 變形觀測記錄:按規范和設計要求設置觀測點,定期進行觀測并作記錄和繪制觀測點布置圖(其中建筑物沉降觀測由甲方委托有資質的測量單位提供)。3.2 內業資料的整理要求3.2.1測量記錄應做到原始、正確、完整,字跡清楚、工整。3.2.2必須在規定的表格上填寫記錄。3.2.3記錄應當場及時填寫清楚,不得轉抄,保持“原始性”。3.2.4測量記錄應妥善保管,工作結束后及時交有關部門保管。六、測量成果的保護1. 平面控制網樁點的保護周圍土挖開直徑50cm,深40cm,用素混凝土灌實,混凝土表面與樁頂基本相平或略高于樁頂,上部用紅磚砌三皮,上蓋蓋板,控制樁點周圍1m范圍內禁
25、止堆放材料,由項目測量人員每天對控制樁點進行檢查,如發現有遮掩物及時通知有關負責人給予清理,防止遮掩物影響控制樁點的準確性。2. 標高控制點的保護在現場內四個大角及各圍墻中部引測標高控制點,保證基坑四周每側最少有三個標高控制點,所有標高控制點均引測到永久性建筑或圍墻上,以確保長期使用的精度及準確性,均須用紅油漆做出明顯標識,并在標高控制點旁邊用紅噴漆噴上明顯的警示性標語,以防不知情者損壞或遮擋,由項目測量人員每天檢查,如發現有遮掩物及時通知有關負責人給予清理。七、變形觀測1. 變形觀測內容及目的由于本工程基坑開挖深度較深,為確保基坑邊坡穩定,保證鄰近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線的安全,需要在本工程施
26、工期間進行變形觀測。本工程變形觀測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一是基坑邊坡支護結構及土體的側向位移;二是建筑物的沉降觀測;三是塔吊基礎沉降及位移等,四是周圍鄰近構筑物的不均勻沉降。通過對監測取得的數據及時分析,可以及時了解塔吊、基坑邊坡及鄰近建筑物的沉降變形狀況,以便及時采取恰當的補救和控制措施。同時要求現場變形觀測的數據必須準確、可靠、及時,變形觀測人員嚴格按照預定設計方案精心測量、認真負責、保證觀測質量。2. 變形觀測基準點的布置基準點是變形觀測的起始數據基本點,要求埋設于車輛行人少,通行方便,宜保護之處。根據本工程沉降觀測點和規范要求,變形等級定為二等,采用二等水準精度施測,觀測周期視工程
27、進度而定。3. 建筑物的沉降觀測3.1 觀測點布置觀測點布置在建筑物的四角及后澆帶兩側,水平距離按外墻每隔15m間距布設一個點。地下部分觀測點采用臨時性布置,采用在外墻或外邊柱內予埋50505mm的鋼板,然后再焊長50mm長的L30的角鋼;基礎部分的觀測點布置在距底板上500mm處;地上部分沉降觀測點布置在首層外邊柱上,距離室內地坪標高+0.30m處。3.2 觀測周期和時間3.2.1 荷載變化期間:結構每增加一層,觀測一次;回填土及結構安裝較大荷載前后進行觀測;施工期間因故暫停施工超過三個月,應在停工及復工前進行觀測。3.2.2 結構封頂至竣工:均勻沉降且連續三個月內平均沉降量不超過1mm,每
28、三個月觀測一次;連續二次每三個月平均沉降量不超過2mm時,每六個月觀測一次;交工前觀測一次;交工后建設單位應每六個月觀測一次,直至基本穩定(1mm/100d)為止。3.2.3 結構封頂至竣工:竣工后觀測次數:第1年4次,第2年2次,第3年以后每年1次,直到下沉穩定(由沉降與時間的關系曲線判定)為止,若最后3個周期觀測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2 倍測量中誤差可認為進入穩定階段,一般認為如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認為進入穩定狀態。3.2.4 沉降觀測的精度及成果整理:沉降觀測點首次觀測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觀測用以進行比較的根據,必須提高初測的精度,采用精密水準儀進行首次高程測定,同時每
29、個沉降觀測點首次高程應在同期進行兩次觀測后確定。儀器在每一測站觀測完前視各點以后,再回視后視點,兩次讀數之差不得超過1mm。每次觀測結束后,要檢查記錄計算是否正確,精度是否合要求,并進行誤差分配,然后將觀測高程列入沉降觀測成果中,計算相鄰兩次觀測之間的沉降量,并注明日期,畫出每一觀測點的時間與沉降量的關系曲線,以沉降量S為縱軸,時間T為橫軸,根據每次觀測日期和每次下沉量按比例畫出各點,然3.2.5 沉降觀測應遵守的規則:沉降觀測是一項長期系統的觀測工作,為了保證觀測成果的正確性,必須做到四定固定人員觀測和整理成果、使用固定的水準儀和水準尺、使用固定的水準點、按規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線進行觀測。4.
30、 塔吊基礎沉降及位移在每個塔吊基礎上設四個固定點,以相對不沉降的后視點為后視,安排好時間觀測,雨后補測一次,作好記錄,做到人員固定,儀器固定,后視點固定。5. 觀測成果計算5.1 變形觀測使用精密水準儀配合水準尺進行,操作按國家二等水準測量技術要求。邊坡監測使用J2級以上經緯儀和一級測距儀配合鋼板尺進行。5.2 進行觀測時要首先對基準點進行檢測,觀測點要與基準點閉合,路線不能閉合時必須進行往返測量。5.3 每次觀測結束后,應認真檢查全部外業觀測記錄,經嚴密平差法進行平差計算和處理之后,計算各觀測點的位移量,并填寫成果表,計算一個觀測周期內的位移量,并及時通知有關人員進行分析,做出預報。5.4
31、作業時做到固定觀測人員,固定觀測儀器、標尺、固定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作業前儀器露天放置30分鐘以上,觀測時避免外界干擾。5.5 最終成果和技術報告:全部觀測工作完成之后,認真檢查全部觀測成果,并結合開挖、地質、氣象等外界相關因素分析成果,繪制各種圖表,按要求編寫正式監測技術總結報告書,提交全部技術資料和報告。八、安全、環保措施1.進入施工現場必須正確戴好安全帽,穿著服裝得體、防滑鞋。2.由于測量放線工作的特殊性,更要建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防止被地面物體絆倒、尖銳物體扎傷、高空墜落、井道墜落等不安全事件的發生。3.測量工作在地勢不明的情況下要由兩人以上為伴進行施工,必要時要系好安全帶。4.做到無污染無遺撒施工,墨汁、油漆、乙醇等物品不得隨意丟棄,污染環境。不使用的各種標識要立即清除干凈。5.合理正確使用各種儀器,防止對人體造成傷害,例如激光垂準儀等。6.施工時操作要仔細小心,切實保護好精密測量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