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版(2022年)污水處理廠基坑降水專項施工方案1編制依據及原則1.1編制依據(1)*市*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施工圖紙;(2)*市*污水處理廠廠區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工程編號:2014-06);(3)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4)我單位以往施工經驗及現場調查獲取的相關資料信息;(5)相關法律法規;建筑法、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條例、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條文及地方相關文件;(6)國家及地方現行相關規范、規程、標準,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01);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2、(GB50204-2002);建筑與市政降水工程技術規范(JGJ T11198);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J220-2002);1.2編制原則(1)本方案堅持從實際出發,切實可行,符合現場的實際情況,能夠實現具體的操作。制訂方案在資源、技術上提出的要求與現狀已有的條件或在一定時間能爭取到的條件相吻合。在切實可行的基礎上盡量求其先進和快速。(2)本方案滿足合同要求的工期,在施工組織上統籌安排,均衡施工,在技術上采用成熟、可靠的施工方法,在管理上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方法進行動態管理和控制。(3)確保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本方案充分考慮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并提出保證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的
3、技術組織措施,本方案安全符合技術規范、操作規范和安全規程的要求。(4)在合同價控制下,盡量降低施工成本,本方案本著經濟合理的思路,力求從施工成本的直接費和間接費中找出節約的途徑,采取措施控制直接消耗,減少非生產人員。(5)嚴格按照根據合同工期,確保建設單位要求的總工期,科學安排施工工藝流程、施工進度,認真組織勞動力,采取流水作業和平行作業的施工方法,控制施工進度,確保施工工期。2工程概況本工程主要包含*污水處理廠廠區構建筑物土建施工及設備安裝調試工程,污水日處理能力3萬m3/d,工程地址位于*市太和路泉穎社區。廠區構(建)筑物主要包括:進水井1座、進水泵房1座,旋流沉砂池1座,生化池2座,二沉
4、池2池,濾布濾池及UV消毒池1座,分配及污泥井1座,出水泵房1座,貯泥池2座,鼓風機房及配電間1幢,脫水機房1幢,綜合樓1幢,機修間1幢,門衛1座,廠區綜合管線、道路及圍墻。建設單位:*首創水務有限責任公司設計單位:*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監理單位:天津港保稅區中天建設咨詢管理有限公司勘察單位:*市建筑勘察設計院3水文地質條件3.1 地形地貌擬建場地位于*市*,微地貌單元屬潁河漫灘,現場地地形較平坦,孔口高程(黃海高程,由建設單位提供引測點)為27.79m28.49m,高差0.70m,場地內有一南北向水溝,溝寬約8.5m,溝深約2m。3.2地基土層分布及特性根據鉆探揭露地層及土層的物理、力學性
5、質指標和靜探比貫入阻力PsH關系曲線分析,場地土層自上而下可分為如下8層:第1層,素填土(Q4ml),層厚0.70m1.50m,平均厚1.06m,層底高程26.78m27.59m,平均27.22m,灰灰黃色,濕很濕,土質較軟弱,高壓縮性,均一性差,主要成分為粘性土,表層為耕土。第2層,粉質粘土(Q4al),層厚1.50m4.00m,平均厚2.31m,層底高程23.22m25.64m,平均24.91 m,褐黃灰黃色,軟可塑,無搖振反應,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高中壓縮性。第3層,粘土(Q3al),層厚2.70m5.00m,平均厚3.84m,層底高程20.04m21.86m,平均21.07m,灰黃色
6、,可硬塑,含鐵錳結核及少量鈣質結核,切面光滑,無搖振反應,干強度較高,韌性較高,中壓縮性。第4層,粉質粘土(Q3al),層厚0.80m2.50m,平均厚1.51m,層底高程18.24m20.81m,平均19.56m,灰黃色,可硬塑,含鐵錳結核,切面稍有光滑,無搖振反應,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中壓縮性。第5層,粉土夾粉質粘土(Q3al),層厚1.70m5.00m,平均厚3.16m,層底高程14.31m17.43m,平均16.19m,黃灰黃色,粉土,很濕,中密,搖振反應中等,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粉質粘土,可硬塑,切面稍有光滑,無搖振反應,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中低壓縮性。第6層,粉土夾粉
7、砂(Q3al),層厚4.10m8.50m,平均厚6.80m,層底高程8.56m10.78m,平均9.41m,黃灰黃色,粉土,很濕,密實,搖振反應中等,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粉砂,密實,中低壓縮性。第7層,粉質粘土(Q3al),層厚2.70m5.50m,平均厚3.78m,層底高程5.50m6.23m,平均5.80m,灰黃色,可硬塑,含鐵錳結核及少量鈣質結核,切面稍有光滑,無搖振反應,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中壓縮性。第8層,粉質粘土夾粉土(Q3al),本次勘察未揭穿此層,最大探明厚度8.50m,至高程-2.72m,黃灰黃色,粉質粘土,可硬塑,切面稍有光滑,無搖振反應,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8、粉土,很濕,中密,搖振反應中等,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中偏壓縮性。3.3地下水(1)地下水類型及補給:鉆孔揭示的地下水中,上部為潛水,主要由大氣降水下滲補給,排泄以大氣蒸發為主,并與地表水側向互補;下部5、6層中存在有層間水,具微承壓性,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入滲及側向補給。(2)地下水位:勘察期間測得鉆孔中穩定潛水位26.80m,埋深1.31m,水位隨季節變化,冬春季節水位低,夏秋季節水位高,變化幅度在地面下1m4m。(3)滲透系數:根據勘測資料,上部土層(12m以上)為粘性土及粉土,屬極微透水層弱透水。(4)腐蝕性:根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場地環境類型為類,地下水以HCO3-SO42-Ca
9、2+型,地下水及土對建筑材料具微腐蝕性。根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和本次勘察結果,5、6層土頂隔水層層底高差很小,較平緩,其承壓水頭低(約1.5m),并結合當地工程經驗,在基礎施工時,采用降水措施后,對基礎施工不會造成不良影響。4降水方案選擇本工程地質條件主要為素填土、粉質粘土。現場基坑深度為1.53.5m,根據該場地附近地區的已有降水經驗,擬采用管井井點降水方法降低地下水位,即在基坑周圍布設一定數量的管井,由管井統一將地下水抽出,達到阻截基坑外圍地下水流入基坑的目的,從而滿足基礎施工對降水的要求。5降水方案設計5.1設計參數 本工程場地地下水位豐富,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主要上層滯水,砂土層含水量較大
10、,涌滲水極為豐富。本次降水模型按照潛水非完整井進行設計計算。根據選擇的降水模型,依據施工現場地質水文條件,選取適當計算參數,主要計算參數有:管井深度、滲透系數、等效半徑、影響半徑等,最終計算出基坑總涌水量、單個管井出水量。本次降水采取環形管井圍繞基坑進行降水,降水示意圖如下:5.2參數選定管井深度:H=HW1+HW2+HW3+HW4+HW5+HW6HW1-基坑深度:根據原地面高程及構筑物設計高程,確定基坑深度。HW2-降水水位距離基坑底要求的深度:根據設計及施工要求一般取0.5m。HW3-水力坡度作用基坑中心所需增加的深度:基坑等效半徑r02(基坑面積)A/3.14,水力坡度i=1/10, H
11、W3= r0*i。HW4降水期間地下水位幅度變化:根據地質資料,HW2取4m。HW5降水井過濾器的工作長度:根據地質及施工情況,取4m。HW6沉砂管長度:根據地質及施工情況,取1m。滲透系數K:根據經驗調整加權平均滲透系數K,根據經驗及相關資料,取K值為6。降水影響半徑R: ,其中,S為基坑深度與降水水位距離基坑底要求的深度之和;K為滲透系數;H為管井深度。基坑總涌水量Q:單井出水量q:根據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計算和按照按水泵抽水功率出水量計算所得出水量中選取最小值為:185.73m3/d。5.3管井數量及布置氧化溝:降水管井為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管井深度為14
12、.1米,井間距為12.5米,抽水管徑為100mm,共計管井17口,管井沿基坑開挖線外1m布置。兩座氧化溝上口開挖線間距為6.6m,管井降水對2座氧溝均有同等降水半徑,故2座氧化溝中間共用一排降水井,降水井居中布置。二沉池:降水管井為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管井深度為14.1米,井間距為11米,抽水管徑為100mm,共計管井11口,管井沿基坑開挖線外1m布置。中間提升泵池:降水管井為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管井深度為12.5米,井間距為9.5米,抽水管徑為100mm,共計管井5口,管井沿基坑開挖線外1m布置。紫外線消毒池:降水管井為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管井深度為14.13米
13、,井間距為12米,抽水管徑為100mm,共計管井7口,管井沿基坑開挖線外1m布置。二沉池配水井及污泥泵池:降水管井為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管井深度為15.3米,井間距為7.5米,抽水管徑為100mm,共計管井7口,管井沿基坑開挖線外1m布置。因本次各單體間距較近,單體之間的管井對相鄰基坑具有同等降水半徑,可進行合并布置。綜合考慮,單體間管井進行優化,優化布置后管井共計64座。管井布置詳見附圖。5.4地表排水方案排水管渠沿基坑外側1.5m布置,其中氧化溝降水由排水管渠向西排至污水廠西側河道內,二沉池、二沉池配水井及污泥泵池、中間提升泵池、紫外線消毒池降水由排水灌渠向東排至污水廠東側池塘內
14、,池塘內水由與其相貫通的溝渠排至附近河道內。具體排水布置見附圖。6降水施工工藝6.1工藝流程主要施工步驟:放線定位井點安裝沖洗井管管路安裝檢查管路抽水撤離井管。管井施工工藝流程如下圖所示管井定位鉆 孔井管安裝抽 水井管準備米石固井配套安裝6.2施工準備(1)井點管:400mm,壁厚為5.0mm的水泥管,長1m,井底的下端用鋼絲繩困在石墩上面,鋼絲繩的另一端在地面上固定。石墩的上面打有蓸孔400,水泥管就放在蓸孔內,水泥管露出石墩500mm高,在地面上水泥管外包兩層竹皮或濾網,濾網采用編織布,外部再包一層網眼較大的尼龍絲網,每隔5060mm用10號鉛絲綁扎一道,濾管另一端與井點管進行連接(2)連
15、接管:也是水泥管和總管連接,采用8號鉛絲綁扎,應扎緊以防漏氣、用法蘭盤加橡膠墊圈連接,防止漏氣、漏水。 (3)抽水設備:采用BA型,流量25m3/h離心式水泵。每個井管裝置一臺,當水泵排水量大于單孔濾水井涌水量數量時,可另加設集水總管將相鄰的相應數量的吸水管連成一體,共用一臺水泵。(4)移動機具:自制移動式井架(采用舊設備振沖機架)、牽引力為6t的絞車。(5)材料:515mm的米石,不得采用砂,以防堵塞濾管網眼。(6)所有材料及機械設備必須經驗收合格后方可進場使用,否則不得使用。(7)具體供電設備布置詳見附圖,且必須配備備用20KW發電機一臺,防止降水施工中斷。6.3井點安裝6.3.1管井布置
16、布置在基坑上口開挖線外側1m外,圍繞基坑成環形布置,管井埋深15m20m。各基坑管井埋深詳見單體降水計算書。6.3.2井點管埋設管井埋設采用泥漿護壁鉆孔方法成孔。鉆孔底部應比濾水井管深200mm以上。井管下沉前應進行清洗濾井,沖除沉渣,可灌入稀泥漿用吸水泵抽出置換或用空壓機洗井法,將泥渣清出井外,并保持濾網的暢通,然后下管。濾水井管應置于孔中心,下端用圓木堵塞管口,井管與孔壁之間用515mm米石填充作過濾層,地面下0.5m內用粘土填充夯實。6.3.3沖洗井管將內徑1530mm的膠管插入井點管底部進行注水清洗,直到流出清水為止。應逐根進行清洗,避免出現“死井”。6.3.4管路安裝首先沿井點管線外
17、側,鋪設集水毛管,并用膠墊螺栓把干管連接起來,主干管連接水箱水泵,然后拔掉井點管上端的木塞,用膠管與主管連接好,再用10#鉛絲綁好,防止管路不嚴漏氣而降低整個管路的真空度。主管路的流水坡度按坡向泵房5的坡度并用磚將主干管墊好。并做好冬季降水防凍保溫。6.3.5檢查管路管井使用時,應經試抽水,檢查出水是否正常,有無淤塞等現象。抽水過程中應經常對抽水設備的電動機、傳動機械、電流、電壓等進行檢查,并對井內水位下降和流量進行觀測和記錄。井管使用完畢,井管可用倒鏈、或卷揚機將井管徐徐拔出,將濾水井管洗去泥砂后儲存備用,所留孔洞用砂礫填實,上部50cm深用粘性土填充夯實。6.3.6抽水井點管網全部安裝完畢
18、后進行試抽。試抽時,詳細記錄其抽水含砂量和含泥量,試抽24小時后,含泥砂量依然較大不符設計要求,應當立即停止抽水,及時處理或返工。處理完畢后,試抽無問題方可投入正常抽水作業。在抽水期間應派專人看管,定時檢查記錄抽水量、含泥砂量,并做詳細記錄,發現問題及時上報處理。7施工安全、文明保證措施7.1安全組織(1)組成由項目負責人,專職安全檢查員,施工隊或班組兼職安全以及工地負責人參加的安全生產管理組織,各管理人員層層落實安全責任制。(2)工程實施過程中,工程例會上先講安全。檢查安全生產措施的落實情況,研究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補充完善安全措施。7.2現場設備管理(1)基坑開挖施工前,對投入本工程
19、施工的機電設備和施工設施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不符合安全規定的地方立即整改完善,特種設備必須要有檢驗合格證。(2)施工設備由專人負責維護保養,交接班時,接班人員必須檢查機械的各方面性能并明確當班工作內容。(3)大型施工機械的操作人員,在班前必須按照規定例行試運轉,經相關部門進場鑒定后,確保無誤后進入正式工作。(4)機械進出場拆、裝,嚴格遵照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對施工人員,必須進行安全技術交底。7.3向施工班組、工人進行安全技術交底技術交底實行分級控制:專項方案、施工組織設計由項目工程師向主管生產的技術負責人、施工員、安全員、班組長進行交底;分部分項工程由技術負責人向各施工員、班組長交底;安全作業指
20、導書由施工員、班組長向每個操作工人交底;操作規程由施工員、安全員向每個操作工人進行交底。交底要填寫安全、環保技術(措施)交底記錄,該記錄由交底人和接受交底人留存,班前交底過程中要對作業人員的健康狀況進行檢查,對健康情況進行記錄,對身體狀況不符合的人員嚴禁上崗作業。交底主要內容:進入施工現場必須戴好安全帽并扣好帽帶,正確使用安全防護裝置和個人勞保用品,崗位作業特點及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崗位易發生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崗位作業環境及使用的機械設備工具的安全要領。技術交底后,如施工方法、作業位置等變更,應重新進行技術交底。因技術交底不清或交底差錯而造成的安全事故,追究技術交底者的責任;因不按技
21、術交底要求施工而造成的安全事故,追究施工操作者的責任。安全員對各崗位技術交底進行監督、檢查,資料員收集整理好交底后的資料。7.4 安全設施、設備、防護用品的檢查(1)按照安全防護技術措施方案落實各項安全防護工作。(2)防護責任落實到人,具體項目經理領導,安全員、施工員、各班組長負責操作。(3)下管時人工進溝槽時要及時搭好防護欄桿,并設置明顯的警示牌。(4)施工班組作業前,應正確穿戴好安全防護用品,并由各班組長負責檢查落實。(5)作業前由各施工班組負責對所使用的設備進行檢查,對未有驗收標志或對其安全性能有懷疑的設備應拒絕使用。7.5杜絕違章指揮杜絕違章指揮。挖掘機駕駛員、專職安全員、電工等作業人
22、員必須執證上崗,按規范進行指揮作業。8 質量保證措施8.1 技術準備(1)熟悉施工圖,了解設計意圖及施工內容,明確分工和所采用的機械和材料,明確圖紙提出的施工要求。(2)全面熟悉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并進行現場實探。(3)詳細了解施工現場的地質條件和周圍環境,對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4)確保基坑降水達到要求后方可進行土方開挖土方,土方開挖前先行挖設探坑驗證降水效果。基底無明顯滲涌水及含水量較小即證明降水達到要求,方可組織大面積基坑開挖。(5)降水及基坑開挖前進行認真的技術質量安全交底,分工明確,責任到人。8.2 質量保證組織管理措施建立圖紙自、會審制度:施工前在項目經理部的
23、統一領導下,組織各級技術人員認真看圖、熟悉圖紙,全面熟悉弄清設計意圖,發現問題,找出差錯,并認真做好記錄,通過正式會審時,應將全部問題搞清楚,落實解決辦法。在圖紙自、會審基礎上,施工前應認真編制好施工方案,作為用以指導施工全過程各分項技術的文件。建立健全并全面貫徹質量保證制度,包括技術管理、質量管理、材料供應崗位責任制、全面質量管理等制度,不斷教育和提高全體職工的質量意識。建立質量檢查和驗收制度:由各專業技術負責人任技術主管,建立以技術主管為主要負責的質量監控體系。工地實行旬檢、日常檢查制度。貫徹“誰施工操作,誰負責質量的原則”落實崗位責任制,執行質量否決權的規定,明確施工人員、質檢人員、技術
24、主管的質量責任及其權威,凡是違規失職的,均有權進行糾正或停止施工。建立技術交底制度:現場技術主管,在各分部分項工程施工前,應對操作班組反復、細致地進行交底,并作好記錄。內容包括工程地質情況、工程技術要求、工程質量、工程工期以及為達到設計要求而采取的施工工藝和技術措施。推行工序質量管理,建立工序質量責任制,明確各工序質量標準和質量責任,設專職質檢員按工藝流程對每道工序進行檢查監控。每道工序完工后,須經質檢員檢查通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工作。發現質量問題及時解決,專職質檢員具有質量否決權。建立技術復核制度:由項目技術負責人或技術主管主持,質檢員及有關人員參加。主要加強對軸線標高,成孔質量、直徑、深
25、度,水泥用量等復核工作,并作好記錄手續。機械操作工等技術工人應經技術培訓方可上崗操作,無級別工人不能獨立上崗作業。按有關規定,自覺接受甲方工程監理人員、質檢人員及設計人員的檢查監督和指導。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工作:現場成立各個工種小組,以保證質量。以質量好壞為依據,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競賽活動,結合經濟獎罰制度,大力表彰先進。8.3 保證質量技術措施(1)遵守先整體后局部和高精度控制的工作程序。(2)嚴格審核原始依據(設計圖紙、測量起始點位、數據等)的正確性,堅持測量作業與計算工作步步有校核。(3)選用科學、簡捷和精度合理、相稱的施測方法。合理選擇、專職、正確使用儀器。9 雨季施工措施 雨季施工時,
26、需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水滲入、流入基坑,當邊坡是軟化土層或是含水率較大時,施工過程中盡量減少對邊坡的擾動。必要時對邊坡進行壓實或覆蓋。(1)雨期施工的工作面不宜過大,應逐段、逐片逐層的分期完成。重要的或特殊的土方工程應盡量在雨期前完成。(2)雨期施工中應有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施工的技術措施,并應隨時掌握氣象情況。當班挖松的浮土及時運走。(3)雨期施工前,應對施工場地原有排水系統進行檢查、疏浚或加固,必要時應增加排水設施,保證水流暢通。在施工場地周圍應防止地面水流入場內。(4)雨期施工時,應保證現場運輸道路暢通。道路路面應根據需要加鋪爐渣、砂礫或其它防滑材料,必要時應加高加固路基。道路兩側應修好排水溝
27、,以利泄水。(5)雨期開挖時基坑時,應特別注意邊坡的穩定。必要時可適當放緩邊坡坡度或設置支撐。施工時應加強邊坡和支撐的檢查。(6)雨期開挖基坑時,應在坑外側圍以土堤或開挖水溝,防止地面水流入。同時應配備應急抽水及供電系統,并保證其可靠性,保證隨時投入使用,確保基坑無積水。附:管井降水計算書管井布置及排水示意圖附件一、氧化溝降水設計1、降水模型的選擇根據地勘報告,下部5、6層為弱透水性,視第6層為不秀水層。(1)含水層厚度:H=第2層土層厚度=5.15m。(2)管井深度:依據GB1998-198建筑與市政降水工程技術規范,井點管深度為:HW=HW1+HW2+HW3+HW4+HW5+HW6=1.8
28、5+0.5+27.5*0.1+4+4+1=14.1m式中:HW降水井深度。HW1基坑深度,(氧化溝)取1.85m。HW2降水水位距離基坑底要求的深度,取0.5m。HW3水力坡度作用基坑中心所需增加的深度。由于基坑等效半徑r=27.5m,按照降水井分布周圍的水力坡度i為1/10,取HW3=2.75m,原理如下圖:r-基坑等效半徑 R-降水影響半徑 S-降水深度 H-水層厚度 HW4降水期間地下水位幅度變化。根據地質資料,HW2取4m。HW5降水井過濾器的工作長度,取4m。HW6沉砂管長度,取1m。代入上式:HW=14.1mH+地下水位標高=14.1+1.3=15.45m降水模型按照潛水非完整井進
29、行設計計算2、降水設計計算降水管井采用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布置在基坑上口1m處。(1)基坑等效半徑r02A/3.14,基坑底面積為A=2375,r=27.5m,綜合考慮r=30m(2)加權平均滲透系數K=6 按經驗值調整所得(3) 降水影響半徑 =2*2.35*9.2=43.24m,取R=45m其中S=1.85+0.5=2.35m (地下水位同場地標高)(4)總涌水量 H=14.1m S=2.35m r0=30m R=45m(5)單井出水量根據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單井出水量為:=120*3.14*0.2*5*1.82=685.78m3/d式中:q單井出水量
30、(m3/d);rs管井半徑(m);l淹沒部分的濾水管長度(m);K含水層滲透系數(m/d) 按照按水泵抽水功率出水量計算=653.140.151.82=185.73m3/d式中:q單井出水量(m3/d);d擬采用水泵抽水管管徑(m);l淹沒部分的濾水管長度(m);K含水層滲透系數(m/d);參照兩種計算結果,取較小者,單井出水量為185.73 m3/d(6)管井數量管井數量為:n=Q/q=2828/185.73*1.1=17口(7)管井間距基坑的周長為219m,管井間距為:219m/17口=12.9m/口綜上所述,本工程降水管井為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管井深度為14.1米,井間距為12
31、.5米,抽水管徑為100mm。附件二、二沉池降水計算1、降水模型的選擇根據地勘報告,下部5、6層為弱透水性,視第6層為不秀水層。(1)含水層厚度:H=第2層土層厚度=5.15m。(2)管井深度:依據GB1998-198建筑與市政降水工程技術規范,井點管深度為:HW=HW1+HW2+HW3+HW4+HW5+HW6=2.1+0.5+25*0.1+4+4+1=14.1m式中:HW降水井深度。HW1基坑深度,(二沉池)取2.1m。HW2降水水位距離基坑底要求的深度,取0.5m。HW3水力坡度作用基坑中心所需增加的深度。由于基坑等效半徑r=25m,按照降水井分布周圍的水力坡度i為1/10,取HW3=2.
32、5m,原理如下圖:r-基坑等效半徑 R-降水影響半徑 S-降水深度 H-水層厚度 HW4降水期間地下水位幅度變化。根據地質資料,HW2取4mHW5降水井過濾器的工作長度,取4mHW6沉砂管長度,取1m代入上式:HW=14.1mH+地下水位標高=14.1+1.3=15.4m降水模型按照潛水非完整井進行設計計算2、降水設計計算降水管井采用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布置在基坑上口1m處。(1)基坑等效半徑r02A/3.14,基坑底面積為A=1288,r=20.3m,綜合考慮r=25m(2)加權平均滲透系數K=6 按經驗值調整所得(3) 降水影響半徑 =2*2.6*9.2=47.83m,取R=50
33、m其中S=2.1+0.5=2.6m (地下水位同場地標高)(4)總涌水量 H=14.1m S=2.6m r0=25m R=50m(5)單井出水量根據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單井出水量為:=120*3.14*0.2*5*1.82=685.78m3/d式中:q單井出水量(m3/d);rs管井半徑(m);l淹沒部分的濾水管長度(m);K含水層滲透系數(m/d) 按照按水泵抽水功率出水量計算=653.140.151.82=185.73m3/d式中:q單井出水量(m3/d);d擬采用水泵抽水管管徑(m);l淹沒部分的濾水管長度(m);K含水層滲透系數(m/d);參照兩種計算結果,
34、取較小者,單井出水量為185.73 m3/d(6)管井數量管井數量為:n=Q/q=1812/185.73*1.1=11口(7)管井間距基坑的周長為127m,管井間距為:127m/11口=11.6m/口綜上所述,本工程降水管井為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管井深度為14.1米,井間距為11米,抽水管徑為100mm。附件三、紫外線消毒池降水計算1、降水模型的選擇根據地勘報告,下部5、6層為弱透水性,視第6層為不秀水層。(1)含水層厚度:H=第2層土層厚度=5.15m。(2)管井深度:依據GB1998-198建筑與市政降水工程技術規范,井點管深度為:HW=HW1+HW2+HW3+HW4+HW5+H
35、W6=3.4+0.5+12.3*0.1+4+4+1=14.13m式中:HW降水井深度HW1基坑深度,(紫外線消毒池)取3.4m。HW2降水水位距離基坑底要求的深度,取0.5m。HW3水力坡度作用基坑中心所需增加的深度。由于基坑等效半徑r=12.3m,按照降水井分布周圍的水力坡度i為1/10,取HW3=1.23m,原理如下圖:r-基坑等效半徑 R-降水影響半徑 S-降水深度 H-水層厚度 HW4降水期間地下水位幅度變化。根據地質資料,HW2取4m。HW5降水井過濾器的工作長度,取4m。HW6沉砂管長度,取1m。代入上式:HW=14.13mH+地下水位標高=14.13+1.3=15.43m降水模型
36、按照潛水非完整井進行設計計算。2、降水設計計算降水管井采用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布置在基坑上口1m處。(1)基坑等效半徑r02A/3.14,基坑底面積為A=474.2,r=12.3m,綜合考慮r=15m(2)加權平均滲透系數K=6 按經驗值調整所得(3) 降水影響半徑 =2*3.9*9.2=71.8m,取R=75m其中S=3.4+0.5=3.9m (地下水位同場地標高)(4)總涌水量 H=14.13m S=3.9m r0=75m R=15m(5)單井出水量根據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單井出水量為:=120*3.14*0.2*5*1.82=685.78m3/d式中
37、:q單井出水量(m3/d);rs管井半徑(m);l淹沒部分的濾水管長度(m);K含水層滲透系數(m/d) 按照按水泵抽水功率出水量計算=653.140.151.82=185.73m3/d式中:q單井出水量(m3/d);d擬采用水泵抽水管管徑(m);l淹沒部分的濾水管長度(m);K含水層滲透系數(m/d);參照兩種計算結果,取較小者,單井出水量為185.73 m3/d(6)管井數量管井數量為:n=Q/q=1114/185.73*1.1=7口(7)管井間距基坑的周長為87.45m,管井間距為:87.45m/7口=12.49m/口綜上所述,本工程降水管井為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管井深度為14
38、.13米,井間距為12米,抽水管徑為100mm。附件四、二沉池配水井及污泥泵池1、降水模型的選擇根據地勘報告,下部5、6層為弱透水性,視第6層為不秀水層。(1)含水層厚度:H=第2層土層厚度=5.15m,(2)管井深度:依據GB1998-198建筑與市政降水工程技術規范,井點管深度為:HW=HW1+HW2+HW3+HW4+HW5+HW6=4.8+0.5+10*0.1+4+4+1=15.3m式中:HW降水井深度HW1基坑深度,(二沉池配水井及污泥泵池)取4.8m。HW2降水水位距離基坑底要求的深度,取0.5m。HW3水力坡度作用基坑中心所需增加的深度。由于基坑等效半徑r=10m,按照降水井分布周
39、圍的水力坡度i為1/10,取HW3=1m,原理如下圖:r-基坑等效半徑 R-降水影響半徑 S-降水深度 H-水層厚度 HW4降水期間地下水位幅度變化。根據地質資料,HW2取4m。HW5降水井過濾器的工作長度,取4m。HW6沉砂管長度,取1m。代入上式:HW=15.3mH+地下水位標高=15.3+1.3=16.6m降水模型按照潛水非完整井進行設計計算2、降水設計計算降水管井采用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布置在基坑上口1m處。(1)基坑等效半徑r02A/3.14,基坑底面積為A=184,r=7.7m,綜合考慮r=10m(2)加權平均滲透系數K=6 按經驗值調整所得(3) 降水影響半徑 =2*5
40、.3*9.58=101.56m,取R=105m其中S=4.8+0.5=5.3m (地下水位同場地標高)(4)總涌水量 H=15.3m S=5.3m r0=10m R=105m(5)單井出水量根據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單井出水量為:=120*3.14*0.2*5*1.82=685.78m3/d式中:q單井出水量(m3/d);rs管井半徑(m);l淹沒部分的濾水管長度(m);K含水層滲透系數(m/d) 按照按水泵抽水功率出水量計算=653.140.151.82=185.73m3/d式中:q單井出水量(m3/d);d擬采用水泵抽水管管徑(m);l淹沒部分的濾水管長度(m);
41、K含水層滲透系數(m/d);參照兩種計算結果,取較小者,單井出水量為185.73 m3/d(6)管井數量管井數量為:n=Q/q=1076/185.73*1.1=7口(7)管井間距基坑的周長為54.5m,管井間距為:54.5m/7口=7.8m/口綜上所述,本工程降水管井為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管井深度為15.3米,井間距為7.5米,抽水管徑為100mm。 附件五、中間提升泵池降水設計1、降水模型的選擇根據地勘報告,下部5、6層為弱透水性,視第6層為不秀水層。(1)含水層厚度:H=第2層土層厚度=5.15m,(2)管井深度:依據GB1998-198建筑與市政降水工程技術規范,井點管深度為:
42、HW=HW1+HW2+HW3+HW4+HW5+HW6=3+0.5+10*0.1+4+4+1=12.5m式中:HW降水井深度。HW1基坑深度,(中間提升泵池)取3m。HW2降水水位距離基坑底要求的深度,取0.5m。HW3水力坡度作用基坑中心所需增加的深度。由于基坑等效半徑r=10m,按照降水井分布周圍的水力坡度i為1/10,取HW3=1m,原理如下圖:r-基坑等效半徑 R-降水影響半徑 S-降水深度 H-水層厚度 HW4降水期間地下水位幅度變化。根據地質資料,HW2取4m。HW5降水井過濾器的工作長度,取4m。HW6沉砂管長度,取1m。代入上式:HW=12.5mH+地下水位標高=12.5+1.3
43、=13.8m降水模型按照潛水非完整井進行設計計算。2、降水設計計算降水管井采用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布置在基坑上口1m處。(1)基坑等效半徑r02A/3.14,基坑底面積為A=147,r=6.8m,綜合考慮r=10m(2)加權平均滲透系數K=6 按經驗值調整所得(3) 降水影響半徑 =2*3.5*8.66=60.62m,取R=65m其中S=3+0.5=3.5m (地下水位同場地標高)(4)總涌水量 H=12.5m S=3.5m r0=10m R=65m(5)單井出水量根據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單井出水量為:=120*3.14*0.2*5*1.82=685.78
44、m3/d式中:q單井出水量(m3/d);rs管井半徑(m);l淹沒部分的濾水管長度(m);K含水層滲透系數(m/d) 按照按水泵抽水功率出水量計算=653.140.151.82=185.73m3/d式中:q單井出水量(m3/d);d擬采用水泵抽水管管徑(m);l淹沒部分的濾水管長度(m);K含水層滲透系數(m/d);參照兩種計算結果,取較小者,單井出水量為185.73 m3/d(6)管井數量管井數量為:n=Q/q=759/185.73*1.1=5口(7)管井間距基坑的周長為48.5m,管井間距為:48.5m/5口=9.7m/口綜上所述,本工程降水管井為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管,管井深度為12.5米,井間距為9.5米,抽水管徑為1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