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導 言 廣州在歷史上就曾經是世界繁榮的國際性都市。改革開放的機遇,更使廣州 躍升為全國三大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2000 年的廣州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國際經濟競爭。自身政策體制與科技創新 滯后, 產業結構升級緩慢,增長潛力不足等長期積累的問題使廣州的進一步發展 面臨新的挑戰。 由于歷史的原因,使廣州只能囿于有限的空間,造成城市秩序的失衡:土地 供應失控,政府調控城市發展能力下降;舊城開發強度過高,生活環境惡化;新 區缺乏長遠控制,各類建設過于散亂,許多方面繼續著舊城的弊端,未能形成新 的城市面貌。新的建設成了進一步發展的阻力。 21 世紀的廣州,機遇與挑戰并存。根據廣東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廣州要 充
2、分發揮區域中心城市作用。番禺和花都撤市改區,標志著廣州城市建設空間格 局將有更大的改變,廣州將在更大的空間尺度中平衡發展,將從“云山珠水”向 新的“山城田海”的格局躍進,構建良好的城市空間結構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 機遇。城市將面臨一個更高層次、更大空間上發展。 廣州亟需尋求一種既能應對發展挑戰又解決環境問題的城市發展理念、 一套 整體發展的戰略對策與一個效率秩序并重的空間結構模式。 廣州要鞏固華南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 建樹城市新形象, 需要建立協同發展、 優勢互補、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整體城市發展觀。 城市的發展需要制定合理的戰略目標。廣州要從區域經濟、環境、文化與體 制四個層面,明晰城市定
3、位、發展優勢、空間限制,建立區域合作的組合城市、 充滿活力的中心城市、 適宜人居住的山水家園城市與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性 城市四個發展戰略目標。 良好的目標需要策略的支持。首先,從區域經濟發展與競爭的角度,廣州的 發展需要與廣東省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發展戰略相銜接, 明確廣州區域內向經濟組 織中心的定位,突破人為行政界線,以區域組合城市為背景,建立廣佛都市圈分 工合作的功能,建設三大通道,全面拓展發展腹地,力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 頭,帶動區域率先實現現代化。 其次, 提升區域中心職能與優化空間結構的集聚, 激發廣州的城市活力。 通過新舊城市中心職能轉移,職能空間分解,構建多層級的城市公共中心體系, 提高管理、服務、創新、集散、經濟中心職能的能級和效率;鞏固制造業產業升 級,調整產業結構,適度集中發展,提高規模集聚效力。大力發展高新科技,建 設大學園區,完善環城高速公路高科技產業帶,發展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