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杭州市“城中村”改造規劃研究 李憶冰 崔海洋 一、杭州市“城中村”定義 1.杭州市“城中村”概念 杭州市“城中村”的概念,界定應與國內“城中村”相一致,借鑒國內“城中村”概念來定義 杭州市“城中村”,可以這樣來表述:在杭州市規劃建設范圍以內,仍然保留和實行農村集體 所有制,農村經營體制的農村社區。 杭州市“城中村”根據它們擁有土地生活主要來源等可分為三類: A 類是指這些社區雖然仍保留和實行農村集體所有制, 但由于城市的發展已征用他們原 先生存基礎土地,他們已沒有土地從事第一產業。它們散布于杭州的主城區的范圍內,上 城與下城是杭州的行政、文化、商業中心,經過近幾年的建設與改造,“城中村”數量減
2、少得 很快,現存的“城中村”已經為數不多,在其他的幾個區中“城中村”數量較多。 在杭州市屬于 A 類“城中村”主要有以下 28 個村。 西湖區:花園村、武林村、宋江村、古蕩村、慶豐村、黃龍洞村、金沙港村、玉泉村、 伍聯村、駱家莊村、九蓮村、保亭村、益樂村; 江干區:常青村、定海村、景芳村、閘弄口村、三里亭村、皋亭村、章家壩村; 上城區:玉皇村、近江村、望江村; 下城區:長木村、打鐵關村、潮王村; 拱墅區:拱宸村、七古登村、善賢村、大關村、沈塘灣村、八丈井村、東新村。 B 類“城中村”是有少量的農用地和處于城市近期重點建設區域。它們多處于杭州市的城 鄉結合部,或近期重點建設區域,或重要大型的基礎
3、設施即將建設區域,如:錢江新城、下 沙高教園區、風景區內等。 屬于 B 類的“城中村”典型代表有: 西湖區:五里塘村、轉塘村、蝦龍圩村; 江干區:常青村、新塘村、蠶桑村; 拱墅區:阮家橋村、吉如村、慶隆村、李家橋村、三宸村、瓜山村、皋亭村; 下城區:燈塔村。 C 類是主要分布在繞城公路外,杭州市城市規劃區范圍以內的農村,這些農村具有較多 的土地,城市近期建設不會覆蓋的地區。 2.杭州市“城中村”分布概述 從廣義的“城中村”概念來分析杭州市“城中村”分布情況。 (1)A 類“城中村” 這些“城中村”與城市建設用地相互交錯,處于城市建設用地包圍之中,相對于其他區域 的“城中村”,這一地區的“城中村”數量較少,分布密度也相對較稀。居住于其中人群,被城 市生活逐漸同化, 貼近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特別是年青一代, 大多數已接受良好的教育, 易于接受城市文明,已被“城市化”。 該區內建筑景觀,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