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工程概況xx特殊鋼系統產品升級技術改造項目軋機工程的各種設備都廣泛使用液壓、潤滑系統。包括上料液壓系統1套,粗軋液壓系統2套、潤滑系統1套,精軋液壓系統2套、潤滑系統1套,主電機潤滑系統1套,液壓剪液壓系統1套,油氣潤滑系統3套以及各裝置干油系統,管道總長度約8200m。本工程中的液壓管道,由于其工作壓力高(最高13Mpa)、工程量大、管內清潔度要求高(為NAS7), 是本次管道安裝的難點.管道量統計表:管道名稱管道直徑數量材質設計壓力焊縫級別液壓管道221684100m0Cr18Ni913MPa稀油潤滑管道12324380m0Cr18Ni90.4Mpa油氣潤滑管道2248720m0C
2、r18Ni913Mpa干油潤滑管道8383000m0Cr18Ni940MPa第二章 編制依據 甲方提供的施工圖紙、技術說明及合同現場設備、工業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683-2011工業金屬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352010冶金機械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液壓、氣動和潤滑系統YBJ20785冶金機械設備安裝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液壓、氣動和潤滑系統YB924692重型機械通用技術條件 配管JB/T5000。111998工業設備及管道防腐蝕工程施工規范GB50726-2011 第三章 管道施工工藝流程第四章 液壓、潤滑、干油管道施工1、配管作業實施前的現場技術確認1.1依據
3、布管平面圖及設備圖確認鉗工安裝的泵站和閥臺的設備、型號、規格和位置是否正確.1。2 依據液壓系統圖確定每個執行機構(油缸、油馬達)的管接頭的序號。即依據系統圖中控制閥組的管接頭編號,編定每一個油缸的管接頭序號,使其相互對應。1。3 以上兩步工作確認完畢后,便可依據布管圖和現場的實際情況,確定每排管組的每根管道的排列順序走向,支架形式、位置和排氣閥的設置數量和位置。2、質量標準2。1 油箱 水平度(垂直度)1。5/10002.2 閥臺 水平度 1.5/10002.3 配管橫平、堅直 水平管的水平度、主管的垂直度均為2/1000 管道的平直度 1/1000管外壁與相鄰管道之管件邊緣的距離應不小于1
4、0mm(下圖)同排管道的法蘭或活接頭,應相間錯開100mm以上.(上圖)穿墻管道的接頭位置應距離500mm以上。(下圖)彎管部位的橢園率:6D最大外徑d最小外徑 D最大外徑100%6切口端面傾斜偏差不應大于管子外徑的1%,且不得超過3mm.3、支架設置3.1應先確定作為基準的支架,再在作好的基準支架之間拉水平線從而以此為基準來確定各支架的高度、水平及位置,以保證同一類管組的支架支承面在同一個平面。3.2支架設置應便于管道定位、裝拆,應按圖紙中的布置圖安裝。3.3支架之間距離應嚴格按照施工圖紙中的標注設置。4、管道安裝管道安裝應在土建及設備施工完畢的基礎上進行.管道敷設,嚴格按圖紙施工。4.1管
5、材切割由于本工程所以管道均為不銹鋼管,一般應采用型材切割機切割,切割時下壓力不應過大,以防過熱,切割部表面氧化;管徑較大亦可采用等離子切割機或砂輪切割片進行切割,切割后應用砂輪修磨。4.2管材坡口加工所有金屬管材壁厚小于2mm時,不開坡口,大于2mm時均開單面 V型坡口(見下圖)。管壁厚度S39mm916mm角度a()65755565間隙C1。52.51。53鈍邊d02034.3管口組對管口組對前應清除管內、外泥土、污物等,徹底清除坡口邊緣的飛邊、毛刺及坡口兩側50mm范圍內的油漆、油污、鐵銹,露出金屬光澤表面,組對完畢的焊口必須進行封閉。管口組對錯邊量當壁厚小于10mm時應不大于1mm,當壁
6、厚大于10mm時應為壁厚的10且不大于2mm;對口間隙應根據不同的焊接方法和壁厚的不同由焊工、管工共同確定,一般為1.52.5mm。管口定位焊點Dg150以下為34點,Dg150以上為48點,圓周均布。管道組對及焊縫表面允許偏差(見下表)項次管道類別允許偏差(mm)1錯邊量(內壁)、10%110%22焊縫咬邊深度、0.3(長度焊縫全長的5且15微米的顆粒數ACFTD* 重量濃度 - mg/lNAS 1638不符合SAE級26/23640,00080,000100025/23320,00080,00023/2080,00010,00010021/1820,0002,5001220/1810,0002,50020/1710,0001,3001120/1610,0006401019/165,0006401018/152,5003209617/141,3001608516/136408017415/12320406314/121604014/11160205213/1080100。14112/94053018/8202。5210/8102.510/7101。3110/6100.640.01ACFTD - (空氣過濾器粉塵測試)ISO批準試驗和校準的雜質.附圖:各系統在線循環短接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