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車站設計簡述xx站全長171.75m,設計里程為YCK6+615.4YCK6+787.15,由明挖和暗挖兩部分組成,明挖部分長度127.45m,標準段結構寬度23.5m,結構最大寬度33.2m,南端豎井處最大結構寬度為33.8m,結構設計為四層兩柱三跨的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其中負一層為站廳層,負二、三層為設備層,負四層為島式站臺層。車站主體圍護結構采用厚度10001200mm的矩形人工挖孔樁,主體明挖基坑開挖深度約27.2m,采用5道600、壁厚16mm的鋼管支撐來維護基坑的穩定。車站主體結構的負一、二層內襯墻厚度700mm,負三、四層內襯墻厚度800mm,與圍護結構一起按重合墻的
2、方式共同受力。在圍護結構和內墻間設全包防水層防水,內墻采用防水混凝土。暗挖部分長度32m,為拱形結構,共有兩種結構斷面形式,一種為有站臺斷面,開挖寬度為9.4m,結構凈寬7.7m,初支厚度300mm,二襯厚度為450mm;另一種為無站臺斷面,開挖寬度為6.3m,結構凈寬5.2m,初支厚度250mm,二襯厚度300mm。第7章 地下管線與建筑物保護及施工監測計劃7.1地下管線與建筑物保護7.1.1地下管線遷改、懸吊與保護.1地下管線現狀根據招標文件及現場調查情況,車站周邊對施工有影響的地下管線主要為二號線xx站施工時已遷改過的各種管線,平面上多與本三號線車站呈垂直關系,在施工過程中需要進行遷改或
3、保護。主要管線及其有關參數見表7.1-1。主要管線現狀表表7.1-1序號管線名稱管線材質管線規格(mm)現狀埋深(m)保護形式1給水混凝土管12002.27已改移到二號線頂板上,需要防護2電力銅直埋一條0.55懸吊處理3電力銅直埋一條0.48懸吊處理4給水混凝土管6001.8懸吊處理5煤氣鋼2731.22永久改移到二號線頂板上6給水鑄鐵3001.18懸吊處理7排水混凝土管6001.43懸吊處理8電力銅12501100八條0.40懸吊處理9電信42孔700600三十條0.47懸吊處理10電信5孔200200空管0.47懸吊處理11電信銅直埋一條0.31懸吊處理12給水鑄鐵2000.99懸吊處理.
4、2地下管線的遷改、懸吊根據招標文件的要求,本工程的管線遷改工作由業主負責;管線保護由承包商負責。本工程除上表1、5管線需進行遷改外,均需在施工過程中進行保護。我單位根據以往的工程施工經驗,擬采用懸吊的方法進行保護。根據管線的種類、性質、參數、重要性的不同,擬采用桁架梁、型鋼梁二種懸吊方式進行保護, 4、6、7、8、9管線采用桁架梁單獨懸吊,其中4、7管線由混凝土管改為鋼管后進行懸吊, 10、11、12管線共用一根桁架梁,2、3管線共用一根型鋼梁。懸吊形式見圖7.1-1。圖7.1-1管線懸吊示意圖7.1.1.3管線保護措施(1)管線開挖施工時,在可能出現地下管線的區域盡量進行人工開挖,先探后挖,
5、防止損壞管線。發現管線后,立即進行檢查和核實,進一步確定可靠的遷移與保護方案。對煤氣管、光纜、電纜等重要管線在施工中將予以高度重視,并進行重點保護。(2)對已挖出的管線,在有關單位將其改移或遷移之前,將根據管線的結構形式和管線單位一起制訂管線允許沉降指標,在管線的頂部地面及在有條件的管線內部設置觀測點,隨時監測管線的變化情況。(3)基坑開挖施工過程中,若發現不明管線,將立即通知建設、設計以及市政等相關部門,并根據管線類型和歸屬聯系相關單位,進一步核準管線用途、走向和質量狀況。對不能及時改移、拆遷的管線,將先對其進行懸吊保護,然后再挖除管線周圍土體。(4)根據不同的管線,建立各類管線的量測管理基
6、準值,通過監控量測及時掌握管線變形狀況,及時調整施工工藝和管線加固與保護方案,確保管線保護管理一直處于可控有效狀態。(5)做好人工挖孔樁接頭、施工縫的防水,確保圍護結構外地下水位穩定。(6)車站暗挖隧道的地下水以堵為主、以排為輔、并杜絕降水,防止因土體水份過量流失而引起地表較大的沉降。(7)車站暗挖隧道嚴格遵循“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弱爆破”的原則進行開挖支護作業,控制地表沉降。7.1.2建筑物保護7.1.2.1建筑物情況xx站位于海珠區新港中路,南端為珠江電影制片公司,北端為廣州通訊研究所,西側為新港路與廣州大道的xx立交橋,交通繁忙,房屋密集,所以在施工過程中對周
7、邊建筑物的保護是非常重要的。7.1.2.2保護措施(1)施工前對建筑物的情況擬作進一步調查,詳細了解各類建筑物的結構型式、基礎型式、基底地質、使用狀況和功能特點等。(2)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建立各類建筑物的控制標準值(主要包括沉降、傾斜和爆破振動等)。(3)進行施工前的動態模擬和認真的研究分析,預測工程施工對建筑物可能產生的影響程度,并擬定適宜的輔助施工措施。(4)基坑周邊建筑物將主要受到車站明挖基坑的施工影響,而地下水將主要決定影響程度,所以在施工過程中應注意地下水的不同處理方式。(5)暗挖隧道施工對周邊建筑的影響將主要采以下措施:對暗挖隧道原則上采用“非爆破開挖”;必須爆破開
8、挖區域采用“控制爆破”開挖。(6)加強施工過程中對建筑物的監控量測,做到信息化施工。7.2 施工監測計劃監測目的及意義監控量測及信息化施工技術是現代巖土工程施工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基坑工程設置于力學性質相當復雜的地層中,在對基坑圍護結構設計和變形預估時,一方面,圍護體系所承受的土壓力等荷載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對地層和圍護結構一般都作了較多的假定和簡化,與工程實際有一定的差異;使得現階段在基坑工程設計時,對結構內力計算以及結構和土體變形的預估與工程實際情況有較大的差異,并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經驗。因此,在深基坑施工過程中,只有對基坑支護結構、基坑周圍的土體進行全面、系統的監測,才能對基
9、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周圍的土體有全面的了解,以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在出現異常情況時及時反饋,并采用必要的工程應急措施。這也是動態的信息化設計和施工的重要工作內容。必須在施工的全過程進行全面、系統的監測工作。我們將按照招標文件的要求,建立專門組織機構開展監測工作,并將其作為一道重要工序納入施工組織設計中去。監測的目的主要有:(1)檢驗設計所采取的各種假設和參數的正確性,指導基坑及隧道開挖和支護結構的施工。(2)確保基坑及隧道支護結構的安全。(3)積累經驗,為提高工程的設計和施工的整體水平提供依據。監測內容根據招標文件要求以及本標段工程的具體情況,以對車站明挖圍護結構、暗挖隧道初期支護和周圍影響的地面
10、環境等進行安全監測。監測項目以位移監測為主,同時輔以應力監測,各種監測數據應相互印證,確保監測結果的可靠性。監測項目分別示于圖7.2-1及表7.2-1。xx站監測項目表表7.2-1序號監測項目監測儀器測點布置原則監測目的與要求監測頻率1地表沉降NA20XX全自動電子水準儀,銦鋼尺等在基坑周圍設置二圈測點,間隔20m布設1個測點;并在基坑先行開挖的部位設置1個橫斷面掌握基坑開挖時對周圍土體的影響程度,確保安全正常情況下:1次/12天特殊情況下:12次/天2圍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經緯儀在圍護結構頂部、圍護結構內及支撐兩端設置測點進行觀測。掌握圍護結構的變位及受力情況,判定其安全穩定性3圍護結構水平位
11、移SINCO測斜儀,測斜管4鋼支撐軸力VW-1型頻率接收儀,反力計5基坑外地下水位電測水位計在基坑外土體及圍護結構內選擇有代表性位置在同一斷面上埋設,以便相互印證。掌握圍護結構周圍土體的變位及受力情況,判定其安全穩定性正常情況下:1次/23天特殊情況下:1次/天6基坑外土體水平位移SINCO測斜儀,測斜管7圍護結構外側土壓力VW-1型頻率接收儀,土壓力計,孔隙水壓力計8基坑外孔隙水壓力9爆破振動IBPS28型爆破震動記錄儀距離爆破源1020米布點。掌握爆破對周圍結構的影響共20次10暗挖隧道拱頂下沉DSZ-2型精密水準儀,鋼掛尺等沿隧道中線方向間隔510m間距布點了解施工中結構的變形情況,確保
12、施工安全正常情況下:1次/12天特殊情況下:12次/天11暗挖隧道凈空水平收斂JSS30型數顯式收斂計與拱頂點對應,埋設在同一斷面12洞內圍巖及支護狀況描述地質羅盤儀等在開挖面進行現場觀察記錄地質情況及支護狀態掌握開挖面的圍巖地質情況,提前做好施工措施每次開挖后進行圖7.2-1監測圖7.2.3監測控制標準及監測頻率在工程信息化施工中,監測之后,應及時對各種監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判斷其穩定性,并及時反饋到施工中去指導施工,判定安全。根據以往經驗以鐵路隧道噴錨構筑法技術規則(TBJ108-92)的級管理制度作為監測管理方式(表7.2-2)。監測管理表表7.2-2管理等級管理位移(壓力)施工狀態U0
13、Un/3可正常施工Un/3U0Un2/3應注意,并加強監測U0Un2/3應采取加強支護等措施表中:U0 實測位移(壓力)值 Un 允許位移(壓力)值Un的取值,也就是監測控制標準。根據以往類似工程經驗、有關規范規定及招標文件“通用技術條件”的要求,提出控制基準見表7.2-3。監測控制標準表表7.2-3序號監測項目控制標準來源1地表沉降30 mm招標文件、設計文件及相應規范2圍護結構頂部水平位移25mm3圍護水平位移25 mm4橫支撐軸力4560 KN5暗挖隧道拱頂下沉45 mm6暗挖隧道凈空收斂30 mm根據上述監測管理基準,可選擇監測頻率:一般在級管理階段監測頻率可適當放大一些;在級管理階段
14、則應注意加密監測次數;在級管理階段則應加強支護,并加強監測,密切關注工程過程,監測頻率可達到12次/天或更多。7.2.4監測反饋程序監測工作進行一段時間或施工某一階段結束后,都要對量測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1)數據整理。把原始數據通過一定的方法,如按大小的排序,用頻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組數據分布情況顯示出來,進行數據的數字特征值計算,離群數據的取舍。并繪制位移或應力的時態變化曲線圖,即時態散點圖,如圖7.2-2所示。圖7.2-2 時態散點示意圖(2)數據的曲線擬合。尋找一種能夠較好反映數據變化規律和趨勢的函數關系式,對監測結果進行回歸分析,以預測該測點可能出現的最大位移值或應力值,預測結構和建筑物
15、的安全狀況,采用的回歸函數有:U= Alg(1+t)+BU=t/(A+ Bt)U=Ae-B/tU=A(e-Bt-e-Bt0)U=Alg(B+t)/(B+t0)式中:U 變形值(或應力值)A、B 回歸系數t、t0 測點的觀測時間(day) (3)插值法。在實測數據的基礎上,采用函數近似的方法,求得符合測量規律而又未實測到的數據。7.2.5監測管理體系(1)監測組織機構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成立專業監測領導小組,由項目經理、項目總工程師、監測負責人和監測小組組成,從組織上保證監測的順利進行,使施工完全進入信息化控制中,其組織機構及相應的職能見圖7.2-3。 項 目 經 理對方案及監測結果作決定項目總
16、工程師監測方案進行審核、對數據進行分析評價監 測 負 責 人制定監測方案,負責數據處理負責測點的布置、監測監測小組圖7.2-3 組織機構圖監測組由具有豐富施工經驗、監測經驗及有結構受力計算、分析能力的技術人員擔任組長,在組長指導下進行日常監測工作及資料整理工作。(2)監測反饋程序工程監控量測作為施工組織的核心內容之一被置于一個動態的管理體系之中,具體包括預測、監控和反饋等幾個主要階段,監測工作流程示于圖7.2-4。YESONO現場施工監控量測監測設計資料調研量測結果的微機信息處理系統量測結果的綜合處理及反分析監測結果的綜合評價 報送設計、監理單位量測結果的形象化、具體化經 驗 類 比理 論 分
17、 析甲方、規范要求等地層支護結構安全穩定性判斷地層、支護結構動態及現狀分析說明、提交修正設計、施工建議反饋設計施工是否改變設計、施工方法調整設計參數、改變施工方法或輔助施工措施新設計施工方法圖7.2-4監測工作流程圖(3)監測質量保證措施成立監測管理小組,由領導及有經驗的專業監測人員組成,制定實施性計劃使監測工作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監測組與監理工程師密切配合工作,及時向監理工程師報告情況和問題,并提供有關切實可靠的數據記錄。制定切實可行的監測實施方案和相應的測點埋設保護措施,并將其納入工程的施工進度控制計劃之中。量測項目人員建立質量責任制,確保施工監測質量;并且人員要相對固定,保證數據資料的連續性。設定監控量測管理基準值,當發現超過基準值時,應立即報告監理,并向監理報送應急補救措施。觀測前,對所有儀器設備必須按有關規定進行檢驗和校核,確保儀器的穩定可靠性和保證觀測的精度。測試元件及監測儀器必須是正規廠家的合格產品,測試元件要有合格證,監測儀器要定期校核、標定。初始值的測定采用增加測回數的措施,以保證其準確性。各監測項目在監測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相應的實施細則。量測數據均要經現場檢查,室內兩級復核后方可上報;且量測數據的存儲、計算、管理均用計算機系統進行。開展相應的QC小組活動,及時分析、反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