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 區位分析 歷史城區在中心城區的位置 閩江 烏龍江 福州在福建的區位 龍巖 漳州 三明 廈門 泉州 南平 莆田 福州 寧德 福州市,別稱榕城、三山、左海、冶城、閩都,簡稱“榕”,福建省省會,位于福建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建城于公元前202年,歷史上 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心。 1.2.1 福州文化旅游區分布 屏山歷史文化風貌區 西湖歷史文化風貌區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 烏山歷史文化風貌區 烏山歷史文化風貌區 1.2.2 福州文化旅游區分布 冶山歷史文化風貌區 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 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 于山歷史文化風貌
2、區 1.3.1 基地概況 煙臺山歷史風貌區在歷史城區的位置 煙臺山公園在歷史風貌區的位置 煙臺山位于福州南臺島北、閩江以南的倉前山梅塢頂,地處福州城市中軸線南瑞,閩江以南的倉前山梅塢頂,煙臺上歷史文化風貌區規劃內, 東至倉山梅塢路,西至樂群路,毗鄰倉山電影院,總占地面積約21500平方米。根據目前的記載,元朝山上筑有炮壘,以扼閩江;明清兩代復置煙臺, 作為抗倭防御報警御敵之用,因此得名煙臺山。 1.3.2 歷史脈絡 倉前山歷史文化倉前山歷史文化 宋元時期稱藤山、天寧山 鹽倉前、倉前山 14世紀末 倉前山古稱藤山或天寧山天寧山, 由于瀕臨閩江北港南岸瀕臨閩江北港南岸, 自宋架浮橋、元建萬壽橋 后
3、成為福州城南水陸交通城南水陸交通 要沖要沖,14世紀末明代商家 多在此建倉屯鹽外運,使 這一帶自此后數百年間一 直是福州乃至閩西北的食食 鹽外運中心鹽外運中心。故“鹽倉 前”、“倉前山”由此得 名。 煙臺山之名由來 明末清初 為加強江防海防,抗 擊倭寇,在中洲設有 炮臺、炮城,在臨江 藤峰絕頂,設立煙設立煙 墩墩,以為報警之用。 煙臺山因此得名。 中西文化交融 1842年開放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 中英南京條約簽 訂,福州辟為對外通 商口岸,倉前山因其 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 條件而為外國資本勢 力所關注。逐步形成 福州的領事館區、外 貿基地和航運中心。 各國開始在此設領事領事 館館、洋行洋行、教堂教堂、 教會醫院教會醫院、教會學教會學 校校。 建筑:建筑:煙臺山,曾經有過的17個外國領事館、33家洋行、8座教堂、3 家教會醫院、11所教會學校和星羅棋布的外國人公館,使得煙臺山各 國建筑密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