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攝影:歐陽秋實 攝影:田祥吉 前前 言言 Foreword 渝中區地處長江、嘉陵江交匯處,歷史悠久,經濟繁榮,風景秀麗,是重慶的母城,也是重慶市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總部經濟基地和都市旅游目的地。全區幅員面積23.24平方公里,七普常住人口58.9萬人,城鎮化率100%。渝中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是對全市國土空間規劃的落實和深化,是一定時期內渝中區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是編制渝中區相關專業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的基本依據,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發揮承上啟下、統籌協調作用,具有戰略性、協調性、綜合性和約束性,是全區空間發展的方向指南和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2、藍圖。01 明確城市發展定位目標 02 構建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03 優化城市功能空間布局 04 維育山清水秀生態環境 05 彰顯母城特色文化魅力 06 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 07 完善交通市政設施配置 08 強化規劃傳導機制保障 目目 錄錄 CONTENTS 攝影:王歡 1.1 發展定位 1.2 發展目標 明確城市發展定位目標 01 攝影:田祥吉 堅定現代服務業發展方向,持續壯大發展現代金融、現代商貿、文化旅游、專業服務、數字經濟、大健康六大產業。1.1 發展定位 堅持高標準打造“人文渝中”,用好巴渝文化、革命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彰顯老重慶韻味和新重慶品味。堅持高層次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3、建設、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以高水平的產業國際化、功能國際化、城市國際化引領帶動對外開放。堅持高品質深耕精耕渝中,精心策劃實施重大工程,全力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社會治理現代化、民生改善升級,營造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的人居環境。明確城市發展定位目標 現代服務業引領區現代服務業引領區 歷史文化傳承區歷史文化傳承區 創新開放窗口區創新開放窗口區 美好城市示范區美好城市示范區 攝影:歐陽秋實 1.2 發展目標 明確城市發展定位目標 產業實力壯大、“人文渝中”建設、對外開放發展、城市有機更新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成重慶現代服務業引領區、歷史文化傳承區、創新
4、開放窗口區、美好城市示范區。產業實力壯大、“人文渝中”建設、對外開放發展、城市有機更新階段性任務全面完成,高水平建成重慶現代服務業引領區、歷史文化傳承區、創新開放窗口區、美好城市示范區。2025 2035 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為統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實現新的更大發展 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的典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攝影:王歡 構建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02 2.1 推勱區域協調發展 2.2 統籌劃定兩條控制線 2.1 推勱區域協調發展 依托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示范項目承載地、解放碑中央商務區、重慶國際商務區等開放平臺,發揮渝中服務業先發優勢,全面提升產業空間、公服
5、設施、基礎設施和綜合交通品質,打造解放碑朝天門世界知名商圈,增強渝中服務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 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共筑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共建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加強與長江中游、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合作,推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共同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全面對接長江經濟帶戰略全面對接長江經濟帶戰略 結合重慶站改造及片區城市更新,高水平建設城市門戶樞紐,全面開展成渝地區高等級商務商貿、文化交流活動,共建成渝商貿、文化交流基地。加強成渝兩地旅游、醫療、教育等優勢資源戰
6、略合作,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區域醫療中心、西部基礎教育高地。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走在前列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走在前列 立足“強核提能級”,加快集聚國際交往、科技創新、現代服務等高端功能,通過產業升級、完善公共服務、提升空間環境、傳承歷史文化,推動渝中全域形象提升、價值升級,全面增強核心功能、帶動能力。在市域“一區兩群”協調發展中作出表率在市域“一區兩群”協調發展中作出表率 構建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攝影:田詳吉 2.2 統籌劃定兩條控制線 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 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 按照“應保盡保”原則,劃定渝中區生態保護紅線,分別為大溪溝水廠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和黃桷渡飲用水
7、水源地保護區(渝中區區界內部分)。按照“應劃盡劃”原則,劃定渝中區城鎮開發邊界,滿足城鎮發展需求。城鎮開發邊界內優化城鎮空間布局,盤活存量資源,推動內涵提升。構建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攝影:田詳吉 攝影:王歡 優化城市功能空間布局 03 3.1 構建城市功能空間結構 3.2 推勱城市更新片區提升 3.3 促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攝影:田祥吉 3.1 構建城市功能空間結構 優化城市功能空間布局 構建“一核三帶六園區”產城景融合、職住游一體的城市功能空間結構 渝中區功能空間結構示意圖 一核一核 三帶三帶 六園區六園區 朝天門解放碑商業商務核心區,重點打造母城歷史文化傳承區、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載區、國際消費
8、中心城市核心區、重慶國際交往集聚區。兩江濱江產業帶、大鵝嶺山脊自然生態帶和下半城歷史人文風貌帶,分別打造世界級濱江長廊、最美城市山脊線和重慶“歷史母城”金名片。化龍橋國際商務區、總部城數字經濟產業園、上清寺-大溪溝兩路口創意文體產業園、環重醫大健康產業園、大坪商圈和菜園壩濱江新城,培育城市產業發展新增長極。3.2 推勱城市更新片區提升 優化城市功能空間布局 攝影:王歡 劃定解放碑-朝天門片區、上清寺-兩路口片區、大鵝嶺片區、菜園壩片區、大坪片區等5個功能性更新片區,明確整體更新、綜合整治、風貌保護3類更新模式。針對老舊建筑集中、現有功能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綜合整治難以有效改善現狀問題的區域
9、,進行整體更新。整體更新 針對空間環境有待提升、功能業態不相符、服務設施應完善、存在安全隱患的區域,維持現狀建設格局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開展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傳統商圈提檔升級、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公共空間優化升級等更新工作。綜合整治 重點加強對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的保護和利用,全面推動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山城老街區建設實施,有序實現特色街巷活力復興。風貌保護 3.3 促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地下空間格局示意圖 優化城市功能空間布局 構建“重點地區+一級節點+二級節點”三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體系 解放碑-朝天門片區、兩路口-菜園壩片區和大坪片區。3 3個個 重點片
10、區重點片區 軌道交通歇臺子站、大坪西站、大坪站、重慶站、兩路口站、較場口站、小什字站和七星崗站及其周邊地區。8 8個個 一級節點一級節點 軌道交通富華路站、石油路站、黃沙溪站、菜袁路站、鵝嶺站、大禮堂、十八梯站、白象街站、臨江門站和朝天門站及其周邊地區。1010個個 二級節點二級節點 維育山清水秀生態環境 04 4.1 優化生態空間格局 4.2 加強生態系統修復 4.3 推勱自然資源保護利用 攝影:王歡 攝影:田祥吉 4.1 優化生態空間格局 生態空間格局示意圖“枇杷山“枇杷山-鵝嶺鵝嶺-平頂山平頂山”生態廊道生態廊道 長江生態長江生態岸線岸線 嘉陵江生態嘉陵江生態岸線岸線 維育山清水秀生態環
11、境 由“枇杷山-鵝嶺-平頂山”中部山脊線構成的生態廊道。由長江、嘉陵江水域、江灘濕地等構成的兩江生態岸線。由人民公園、文化宮、天地湖公園、朝天門廣場等各類公園綠地、公共廣場等構成的生態節點。一廊一廊 兩岸兩岸 多節點多節點 構建“一廊、兩岸、多節點、多脈絡”的全域生態空間格局 由濱江綠道、環山綠道、山水連通綠道、城市綠道等構成的生態脈絡。多脈絡多脈絡 4.2 加強生態系統修復 維育山清水秀生態環境 以推動兩江河流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打造特色濱江岸線為導向,開展長江、嘉陵江岸線消落帶生態保護修復,強化水資源保護,加強綠岸、凈岸工作力度,切實提高消落帶濕地生態系統質量。以增強中部山體半自然綠地生態系
12、統質量、彰顯城市山體景觀為導向,開展綠地質量精準提升,優化林木結構及林木質量,豐富生物多樣性,增強抗蟲害能力,提高綠地生態系統穩定性。以增加城市綠色空間、構建可持續發展城市生態格局為導向,開展臨時閑置地、屋頂、陽臺、橋體、橋下消極空間、坡坎崖等綠化治理,擴展城市綠化空間。兩江水環境防護兩江水環境防護帶生態修復區帶生態修復區 中部半自然山體中部半自然山體綠核生態保育區綠核生態保育區 城市人居環境生城市人居環境生態協調區態協調區 攝影:王歡 4.3 推勱自然資源保護利用 維育山清水秀生態環境 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多元智能的現代能源體系。優化能源供應結構,增強安全清潔的多元化能源供給能力。強化合
13、理分水,嚴格水資源管控。優化管住用水,加強取水許可監管。條實化系統護水,加強對大溪溝水源地的保護。加強“枇杷山-鵝嶺-平頂山”中部山脊線保護。推動坡坎崖美化綠化。打造由珊瑚公園、重慶濱江公園、珊瑚壩濕地公園等公園形成的濱江公園群。開展兩岸消落帶生態景觀治理,修復濱江堤岸生態系統。建設珊瑚壩長江自然濕地和珊瑚壩周邊水鳥觀察基地。利用邊角地、閑置地,以及結合城市更新拆遷、騰退土地等建設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和街頭游園。開展建筑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建設空中花園,增加城市綠量,豐富城市景觀。能源保護利用能源保護利用 水資源調配水資源調配 建設最美城市建設最美城市山脊線山脊線 打造最美城市打造最美城市濱江岸線
14、濱江岸線 完善最美城市完善最美城市綠地系統綠地系統 攝影:王蓬 彰顯母城特色文化魅力 05 5.1 深化六大核心價值主題 5.2 促進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5.3 突出山城江城特色 攝影:王歡 5.1 深化六大核心價值主題 彰顯母城特色文化魅力 山地城市典范山地城市典范 國家戰略大后方國家戰略大后方 長江水運交通樞紐長江水運交通樞紐 西南腹地移民交匯門戶西南腹地移民交匯門戶 巴渝文化傳承發展之地巴渝文化傳承發展之地 中共早期革命思想發源地之一中共早期革命思想發源地之一 攝影:田詳吉 5.2 促進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彰顯母城特色文化魅力 開展歷史文化遺產普查建檔。保護3處歷史文化街區、9處傳統風貌區風
15、貌特征和空間格局,推進149處不可移動文物、44處歷史建筑保護修繕。拓展山城老街區、特色老社區、歷史道路、傳統街巷等具有渝中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類型。加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彰加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彰顯老重慶的文化底蘊顯老重慶的文化底蘊 推動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產權整合,統籌歷史文化資源使用管理;積極利用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建設文博展陳系列場館,生動講述重慶故事。推動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山城老街區、特色老社區保護利用,培育特色文化旅游功能。開展歷史道路、傳統街巷綜合環境整治,延續傳統空間肌理,塑造特色文化空間。促進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展促進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展現新重慶的
16、文化品位現新重慶的文化品位 “長嘉匯”景區以傳承巴渝文化為核心,弘揚“母城”文化精華,推動“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紅色三巖”景區以傳承革命文化為核心,建設國家紅色文化地標、全國一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大鵝嶺”景區以展現山地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營城理念為核心,突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體驗。精心打造“長嘉匯”“紅色三精心打造“長嘉匯”“紅色三巖”“大鵝嶺”三大景區巖”“大鵝嶺”三大景區 攝影:張婷 攝影:劉立早 攝影:王歡 5.3 突出山城江城特色 山山城城江江城城 構建適應半島地形的綠色步行系統,串聯人文、景觀、公共設施等要素資源,形成“一帶、六橫、十六縱”步行廊
17、道結構 以景觀性、可達性、開敞性、公共性和可實施性為原則,統籌布局山城陽臺、山城樓臺各12處。加強對標志性建筑、山脊線,屋脊線的控制,塑造渝中區依山就勢,層疊錯落的天際輪廓線,形成“城即是山、山即是城”的立體城市形象。彰顯母城特色文化魅力 江江城城 攝影:何超 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 06 6.1 構建全齡友好城市生活圈 6.2 優化城市公共服務體系 攝影:田祥吉 6.1 構建全齡友好城市生活圈 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 構建街道公共服務圈 分層級引導布置基礎保障、品質提升和特色引導等三種服務要素類型設施,靈活分散布置街道公共服務中心、街道辦事處、派出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服務中心、街道文化中心、全
18、民健身活動中心、健身廣場、共享創新空間等設施;構建由道路、街巷、步道等組成的高密度慢行網絡,并充分鏈接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由體育文化公園、街頭廣場綠地組成的休閑空間并進行場所營造。構建社區生活服務圈 整合利用社區資源,合理安排青年公寓、健康驛站、勞動者港灣、便民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警務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嬰幼兒和學齡兒童托管中心(含社區食堂功能)、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文化活動室和菜店等設施;加強與軌道公交站點、公共空間、街道步道的聯系,形成功能多元、有機鏈接、各具特色的社區家園,并推動社區各類資源的開放共享和復合利用。重要公共服務不出街道 日常生活服務不出社區 6.2 優化城市公共服務體
19、系 教育教育 構建公平、共享、創新、引領的教育服務體系。以“人文渝中,尚品教育”為目標導向,依托優質名校教育集團,打造渝中教育品牌,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實現學前教育示范引領、小學教育優質均衡、初中教育跨越趕超、高中教育特色領先。文化文化 構建功能多元、智慧創新、開放共享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結合城市更新,統籌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空間和建筑空間,完善基層文化設施配置,形成市區級公共文化設施為主體、街道級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干、社區級公共文化設施為基礎的三級設施網絡。體育體育 構建便利、普惠、高效、共享的體育服務體系。完善市區級-街道級-社區級三級體育設施配套。結合城市更新,推動社區體育文化
20、公園建設,統籌建設山城步道、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健身廣場、多功能運動場等設施,提高體育設施惠民服務效能。醫療醫療 構建優質高效、智慧引領、層次多元、結構合理的整合型城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公立醫院公益性質和醫療服務主體作用,以區級醫院為主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民營醫院和其他公立醫院為補充,加快實現全區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 養老養老 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鼓勵結合城市更新、建筑功能復合利用等,推進市區級-街道級-社區級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落地和現狀設施提檔升級。積極探索與其他區開展跨區域養老實踐,引進市場化服務,保障養老需求。完善交通市政
21、設施配置 07 7.1 構建綠色高效的交通體系 7.2 形成保障有力的市政體系 7.3 強化安全韌性的防災體系 攝影:歐陽秋實 7.1 構建綠色高效的交通體系 鐵路樞紐鐵路樞紐 完善干線鐵路、市域鐵路(城軌快線)布局,有效融合城市軌道,構建“四網融合”的區域軌道交通系統。引入成渝高鐵、成渝鐵路、渝湘高鐵等3條鐵路線。水運服務水運服務 協同推進長江、嘉陵江高等級航道建設,優化客運港口和水岸線空間布局。規劃布局菜園壩、洪崖洞、化龍橋等水上巴士碼頭,聯動江北、南岸等區客運碼頭,構建水上巴士旅游網。完善交通市政設施配置 交通樞紐交通樞紐 建設重慶站門戶客運樞紐,通過城軌快線直連兩個機場,形成高效的“鐵
22、空”聯運格局。升級朝天門旅游客運中心為區域客運樞紐,加強與重慶站門戶客運樞紐的銜接,強化“鐵水”聯運。攝影:歐陽秋實 完善交通市政設施配置 7.1 構建綠色高效的交通體系 攝影:王歡 公共交通公共交通 全面落實公交優先,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架,常規公交為主體,特色公交為補充的多層次一體化公共交通系統。積極推動城市功能節點與公共交通站點融合發展。道路交通道路交通 優化城市道路網絡,合理確定道路寬度。完善城市路網結構,強化交通微循環。慢行交通慢行交通 構建適應半島地形的綠色步行系統,串聯人文、景觀、設施等特色資源,形成“一帶、六橫、十六縱”的步行廊道結構。7.2 形成保障有力的市政體系 給排水系統給
23、排水系統 堅持節水優先、高效利用,劃定大溪溝水源地一級、二級保護區,形成互聯互通的供水格局。高標準建設主泄洪通道,保障泄洪安全。推進綠色、自然生態海綿城市建設。能源系統能源系統 構建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現代化能源保障體系。實施低碳循環再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工程,強化節能評估審查,保障合理用能,限制過度用能。信息網絡信息網絡 規劃建設城市綜合指揮服務及城市數據資源的智慧中樞,夯實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固廢收運固廢收運 全面推行拉圾分類,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完善生活垃圾收運及處置體系,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全覆蓋。完善交通市政設施配置 7.3 強
24、化安全韌性的防災體系 衛生應急 遵循“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的原則,完善人防工程體系,加強通信報警系統建設。完善防洪護岸工程體系,建設長江、嘉陵江等防洪護岸綜合治理工程。建成陸地、地下、水域、空中“四位一體”覆蓋的現代化綜合性消防救援保障體系。消防 堅持以防為主,全面開展群測群防工作。采取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等措施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綜合治理。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嚴格落實抗震設防要求,制定防范措施,防止地震次生災害。建立綜合防災減災救災的緊急救治體系、隔離防疫體系、交通運輸體系、后備物資調運體系等,完善傳染病醫院和后備醫院等公共衛生安全設施。防洪 人防 地災防治 抗震 完善交通
25、市政設施配置 強化規劃傳導機制保障 08 8.1 強化規劃傳導 8.2 完善機制保障 攝影:田詳吉 8.1 強化規劃傳導 渝中區國土渝中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空間分區規劃 戰略引導、指標約束、底線管控、空間布局、系統指引 詳細規劃詳細規劃 城區范圍內 特定領域 特定地區 近期實施規劃近期實施規劃/行動計劃行動計劃 強化規劃傳導機制保障 專項規劃專項規劃 用地細化、指標管控 專題深化、專項細化 近期重點任務、重大項目計劃 攝影:歐陽秋實 8.2 完善機制保障 信息平臺 建設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集成區國土空間規劃和各類相關專項規劃成果,形成全區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實現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管。體檢評估 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對城市發展階段特征及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實施效果定期進行分析和評價。強化規劃傳導機制保障 公眾參與 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廣泛聽取社會公眾意見,將公眾參與貫穿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評估、修正的全過程。攝影: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