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砼施工質量通病防治措施砼表面損傷一、麻面1.1.1、現象:砼表面局部缺漿粗糙,或有許多小凹坑,但無鋼筋外露。1.1.2、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凈,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拆模時砼表面被粘損,出現麻面。(2)、模板接縫拼裝不嚴密,澆筑砼時縫隙漏漿,砼表面沿模板縫位置出現麻面。(3)、砼振搗不密實,砼中的氣泡未排除,一部分氣泡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1.1.3、預防措施(1)、模板面清理干凈,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2)、模板在每次使用前刷脫模劑,模板安裝拼縫嚴密,如有縫隙,應用海棉密封條、塑料粘膠帶或水泥砂漿等堵嚴,防止漏漿。 (3)、砼必須按操作規程分層均勻振搗密實
2、,嚴防漏振,每層砼均應振搗至氣泡排除為止。1.1.4、治理方法麻面主要影響砼外觀,應加以修補,即將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濕潤后用水泥素漿或1:2水泥砂漿抹平。二、露筋1.2.1、現象:鋼筋砼結構內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沒有被砼包裹而外露。1.2.2、原因分析(1)、砼澆筑振搗時,鋼筋墊塊移位或墊塊太少甚至漏放,鋼筋緊貼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2)、鋼筋混凝土結構斷面較小,鋼筋過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鋼筋上,砼水泥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使鋼筋密集處產生露筋。(3)、因配合比不當混凝土產生離析,澆搗部位缺漿或模板嚴重漏漿,造成露筋。(4)、混凝土振搗時,振搗棒撞擊鋼筋,使鋼筋移位,造成露筋。(5)、混
3、凝土保護層振搗不密實,或模板濕潤不夠,混凝土表面失水過多,或拆模過早等,拆模時混凝土缺棱掉角,造成露筋。1.2.3、預防措施(1)、澆筑砼前,應檢查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是否準確,發現問題應及時修整。(2)、為保證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墊塊。一般每隔1m左右在鋼筋上綁一個水泥砂漿墊塊。墊塊應提前制作并有效養護,使其在使用前應有足夠強度。(3)、鋼筋較密集時,應選配適當的石子。石子最大粒經不得超過結構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時不得大于鋼筋凈距的3/4。鋼筋較密時,應輔以人工扦插或在鋼筋的排列上采取措施。(4)、為防止鋼筋移位,嚴禁振搗棒撞擊鋼筋,保護層混凝土要振搗密實。(5)、澆筑混凝土
4、前應用清水將模板充分濕潤,并認真堵好縫隙。(6)、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超過2m時,要用串筒或溜槽等進行下料。(7)、拆模時間要根據試塊試驗結果正確掌握,防止過早拆模。(8)、操作時不得踩塌鋼筋,如鋼筋有踩彎或脫扣扣,應即時調直,補扣綁好。1.2.4、治理方法將外露鋼筋上的混凝土殘渣和鐵銹清理干凈,用水沖洗濕潤,再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壓平整,如露筋較深,應將薄弱混凝土剔除,沖刷干凈濕潤,用高一級的豆石混凝土搗實,認真養護。三、蜂窩1.3.1、現象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出現空隙,形成蜂窩狀的孔洞。1.3.2、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不準確,或砂、石、水泥材料計量錯誤,或加水量不準,造成砂漿少石子多。(2)、混凝土攪拌時間短,沒有拌和均勻,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3)、未按操作規程澆筑混凝土,下料不當,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漿,造成混凝土離析。(4)、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沒有分段分層澆筑,振搗不實或下料與振搗配合不好,未及振搗又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窩。(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設不牢固,振搗混凝土時模板移位,造成嚴重漏漿或墻體爛根,形成蜂窩。1.3.3、預防措施 (1)商品混凝土來料首先觀察混凝土的和易性,如有生料、離析、和易性差應退貨,然后檢查其坍落度是否符合委托要求。 (2)、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過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