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方案(2021-2025年)(43頁).pdf

  • 資源ID:748829       資源大小:414.89KB        全文頁數:43頁
  • 資源格式:  PDF         下載積分: 20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方案(2021-2025年)(43頁).pdf

1、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1-2025年)烏拉特中旗烏拉特中旗人民政府人民政府二二二二年七月二二年七月目錄目錄前言前言.1一、自然地理概況一、自然地理概況.2(一)地理交通.2(二)氣象水文.2(三)地形地貌.3(四)地層.5(五)水文地質特征.8(六)工程地質特征.8二、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形勢二、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形勢.9(一)地質災害現狀.9(二)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及“上一輪”規劃實施情況.11(三)地質災害防治存在的問題.13(四)地質災害防治面臨的形勢.14三、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三、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16(一)指導思想.16

2、(二)基本原則.16(三)規劃目標.17四、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分區四、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分區.19五、地質災害防治任務五、地質災害防治任務.21(一)加強地質災害風險調查,掌握風險底數.21(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22(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23(四)地質災害應急技術體系建設.23六、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概算六、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概算.25七、保障措施七、保障措施.26附表:附表:1、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情況一覽表2、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表3、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分區表4、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重點治理工程規劃表附件:附件: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1年2025年

3、)編制說明附圖:附圖:圖1 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分布及易發程度分區圖比例尺 1:10萬圖2 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防治分區與防治規劃圖比例尺 1:10萬1前前 言言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重要論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全面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烏拉特中旗“十四五”期間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安排部署提供科學依據。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技術要求、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1-2025年)、巴彥淖爾市地

4、質災害防治規劃(20212025年),結合烏拉特中旗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劃。本規劃所指的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泥石流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規劃內容主要包括風險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體系、綜合治理和基層防災能力建設等。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范圍為烏拉特中旗所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范圍。本規劃以2020年為基期,2021-2025年為規劃期,規劃資料依據截止到2020年底。2一、自然地理概況一、自然地理概況(一)地理交通(一)地理交通烏拉特中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的東北部,東臨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固陽縣,西與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交

5、界,南連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臨河區、五原縣、烏拉特前旗,北與蒙古國毗鄰,東西長203.8km,南北寬148.9km,總面積23096km2。地理坐標:東經 10715511093850北緯 410955422534烏拉特中旗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省道S212線(甘其毛道口岸五原縣)縱貫南北,北可直通蒙古國,南可直達110國道、京藏高速及包蘭鐵路;新建成的國道S335、縣級公路X717(固陽查素溝)橫貫東西,與包頭市固陽縣、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及巴彥淖爾市五原縣、臨河區、杭錦后旗相接;全旗蘇木(鎮)間均有公路相連,交通較為方便。(二二)氣象水文氣象水文(1)氣象)氣象烏拉特中旗屬中溫帶

6、大陸性干旱季風氣候區,具有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少雨雪,夏季短促、炎熱、降雨量小且集中,春季干燥、多風,秋季溫和涼爽,蒸發量大,全年干旱少雨,無霜期短,氣候差異較大的氣候特征。全旗年平均氣溫3.07.0,南北部相差3-5,東西相差0.61.5,極端最高氣溫38.7,極端最低氣溫39.4。旗內多年平均降水量115250mm,南部、東部偏多,北部、西部偏少;東部石哈河地區年平均降水量237.5250.6mm,川井西部地區年平均降水3量115140mm。山南地區年平均降水量156189mm。全旗年均蒸發量20322953mm。年日照時數31003250小時。平均風速2.56.1m/s。無霜期99129

7、天。最大凍土深度1.77m。(2)水文)水文烏拉特中旗水系較發育,以狼山山脈與北部高平原接觸處為分水嶺,分為黃河水系和內陸河水系。黃河水系有大小溝谷45條,分布于分水嶺以南,主要溝谷有烏蘭補隆溝、呼魯斯太溝、前達門溝、罕烏拉溝、烏不浪溝、海流圖溝、莫楞河、石哈河等8條河溝,河溝流域面積一般為348-1980km2,最大的海流圖溝面積2432.8km2,這些溝河長一般50-90km,溝谷淺窄,大多為季節性河溝。內陸河水系分布于分水嶺以北,主要有包爾呼順高勒、扎明淖爾渾迪、昌吉高勒、沙布根高勒、古爾班烏拉好來河、阿爾沙圖河、烏蘭額日格圖河、烏珠爾呼舒河、那林河、烏力吉圖河、悉尼烏蘇河、扎爾格楞河等

8、,流域面積一般為550-2035km2,最大的那林河流域面積為3217.3km2,均屬季節性間歇性河。(三)地形地貌(三)地形地貌烏拉特中旗位于地處內蒙古高原西部,總體地勢為南高北低。全旗地勢由陰山山脈東西走向的狼山、烏梁素太山、渣爾泰山分為南北不同的兩大地貌形態。北部為中低山、低山丘陵、波狀高平原和山間盆地,海撥標高一般為12001700m;南部為山前平原,海拔標高一般為1020m1050m。區內最高峰為溫更山,海拔標高為1873m。地貌類型按其成因分為三類,分別為侵蝕構造地形、構造剝蝕地形和堆積地形;按其形態類型可分為五類,即中低山區、丘陵區、波狀高平原區、山間盆地和山前平原區。4a、侵蝕

9、構造地形、侵蝕構造地形中低山區(中低山區()分布于中東部色爾騰山、南部的狼山東段及渣爾泰山一帶,面積4083.36km2,山體一般北坡平緩,南坡陡峭,基巖裸露,地形切割強烈,溝壑縱橫,溝谷發育,斷面呈“V”型或“U”型。海拔標高一般為1500m1800m,相對高差約300m。區內出露地層較齊全,元古界至新生界皆有,主要有呂梁期、加里東期和華力西期花崗巖、閃長巖侵入體及古生界寒武系下志留統、中生界侏羅系石英砂巖、片麻巖、板巖、砂巖、礫巖等。b、構造剝蝕地形、構造剝蝕地形(1)丘陵區()丘陵區()位于東南部及北部國界南側,面積6161.82km2,海拔標高一般為1200m1400m,相對高差約20

10、0m。地形切割深度2050m,溝谷較發育,多呈“v”字型。巖性包括石英巖、板巖、片巖、石英砂巖、片麻巖、礫巖、玄武巖和花崗巖、閃長巖等。(2)波狀高平原區()波狀高平原區()位于中北部地區,面積10491.03km2,海拔標高一般為1200m1500m,相對高差約300m。地形多呈波狀起伏,丘頂渾圓狀。總的地形南高北低。溝谷較發育,切割深度1030m,溝谷呈“U”字型。主要地層巖性為白堊系上統和第三系下新統泥巖、砂巖、砂礫巖。(3)堆積地形)堆積地形 山間盆地()位于調查區南部溫更海流圖一帶,面積1232.98km2,海拔標高一般為1140m1350m,相對高差約200m。地層巖性為第三系上新

11、統紫紅色、雜色泥巖、砂質泥巖及玄武巖。5 山前平原()位于狼山東段及渣爾泰山南麓,面積1126.81km2,東西呈長條狀展布,由山前沖洪積平原和沖積平原組成,海拔標高一般為1020m1048m,南北寬約110km,東西長約130km。整體地勢由北向南傾斜,物質組成主要為第四系沖洪積物和湖積物,其巖性為粉砂、砂質粘土、砂礫石、卵礫石等。(四)地層(四)地層烏拉特中旗境內地層出露較全,有中元古界,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寒武系下志留統和中下志留統,上古生界石炭系的下統、上統和下二疊統,中生界侏羅系和白堊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區域地層由老至新簡述如下:(1)中元古界()中元古界(Pt2)主要分布于

12、調查區北部丘陵區西部,巖性主要由石英巖、變粒巖、石榴片巖、二云石英片巖、大理巖及云母石英片巖、含石榴白云母石英巖等組成,出露總厚度大于5220m。(2)上元古界渣爾泰群()上元古界渣爾泰群(Pt3zh)分布于調查區的中低山區,西南段呈北東向展布,東南段呈東西向展布,主要由灰色、灰黑色、褐灰色石英巖、變質砂巖、千枚巖、炭質泥質板巖、含礫石英片巖等組成,局部夾混合巖化片麻巖和混合巖化斜長角閃巖,區域總厚度大于8480m。(3)上元古界溫都爾廟群()上元古界溫都爾廟群(Pt3wn)主要分布在調查區西北部丘陵區,巖性主要為綠片巖夾含鐵石英巖及基性火山巖,地表以深色調較為穩定而斷續出現的含鐵石英巖為標志

13、,出露厚度5163m。(4)古生界寒武系下志留統()古生界寒武系下志留統(-S1)白云鄂博群)白云鄂博群6主要分布于海流圖盆地以東的中低山、丘陵區,主要由混合巖化黑云斜長片麻巖、混合巖化黑云片巖、變質石英砂巖、石英巖、板巖等組成,其總厚度大于4035m。(5)古生界下石炭統本巴圖組()古生界下石炭統本巴圖組(C1b)零散分布于北部邊界丘陵東段,巴潤索侖至烏珠爾舒布特一帶。巖性以長石石英砂巖、泥巖、板巖為主,區域總厚度5796m。(6)古生界上石炭統阿木山組()古生界上石炭統阿木山組(C2a1)零星分布于北部邊界丘陵西段哈布塔蓋一帶。主要巖性為灰、灰紫色結晶灰巖、含礫硬砂巖、石英砂巖。區域總厚度

14、1080m。(7)古生界下二疊統大紅山組()古生界下二疊統大紅山組(P1d)主要分布于德嶺山水庫至海流圖鎮希日朝魯嘎查一帶。主要由變質礫巖、砂巖、炭質板巖類灰巖及煤層組成。區域總厚度2809m。(8)古生界下二疊統包特格組()古生界下二疊統包特格組(P1bt)零星分布于川井蘇木北部低山丘陵東段。主要由安山巖、安山質凝灰巖、砂巖、礫巖、粉砂巖組成。區域總厚度3029m。(9)中生界侏羅系中、下統石拐群()中生界侏羅系中、下統石拐群(J1-2sh)主要分布于調查區溫更盆地及其西南部義和久拜欽高勒、狼山口等地。主要由砂巖、礫巖、砂礫巖、頁巖夾煤層組成,區域厚度大于744m。(10)中生界中、上侏羅統

15、白羊盤火山巖組()中生界中、上侏羅統白羊盤火山巖組(J2-3b)分布于石哈河鎮雙勝美村白女羊盤一帶。主要由玄武巖、砂礫巖、凝灰巖、安山巖、流紋斑巖、泥灰巖等組成。厚度大于418m。(11)中生界上侏羅統大青山群德爾沈腦勒組()中生界上侏羅統大青山群德爾沈腦勒組(J3d)主要分布于川井蘇木巴音呼都格嘎查、阿木薩爾嘎查與海流圖鎮巴音滿達呼嘎查。巖性為砂巖、頁巖互層,夾砂礫巖及煤層。區7域總厚度大于1760m。(12)中生界下白堊統李三溝組()中生界下白堊統李三溝組(K1)分布于呼魯斯太蘇木浩雅日寶格達嘎查帶。主要由礫巖、巨礫巖,砂巖等組成。區域總厚度1050m。(13)中生界下白堊統固陽組()中生

16、界下白堊統固陽組(K1g)分布于呼魯斯太蘇木溫更嘎查與達格圖嘎查一帶及川井蘇木沙巴格嘎查南。主要由礫巖、砂巖、泥巖及含煤頁巖,中部夾流紋巖、玄武巖等組成。區域總厚度2317m。(14)中生界下白堊統巴彥花組()中生界下白堊統巴彥花組(K1b)分布于川井蘇木德日斯嘎查。巖性為灰色、灰黑色泥巖夾煤層及含礫粗砂巖。厚度155m。(15)中生界上白堊統()中生界上白堊統(K2)廣泛分布于高平原。巖性為棕紅色、姜黃色粉砂質泥巖、含礫砂巖、砂礫巖,總厚度476m。(16)新生界第三系下新統()新生界第三系下新統(E)分布于川井蘇木巴音查干嘎查西和巴音烏蘭蘇木烏勒吉圖和日嘎查。巖性為泥巖、砂巖及砂礫巖。總厚

17、度268m。(17)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統()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統(N2)主要分布于溫更海流圖盆地。上部為玄武巖段(N2),夾磚紅色泥質砂巖,厚度131m。下部以砂巖為主夾泥巖、砂質頁巖,厚度286m。(18)新生界第四系()新生界第四系(Q)第四系中、下更新統(Q1-2)主要分布于調查區南部,巖性為黃綠色砂、粉砂夾礫石。礫石成分為花崗巖、閃長巖、石英巖、片麻巖等。8第四系全新統地層(Q4al+pl)分布于山前平原和溝谷中,主要由沖洪積含礫石砂土,分選差,松散。(五)水文地質特征(五)水文地質特征烏拉特中旗涉及二個地下水系統四個地下水亞系統,即內陸水系陰山北部高原地下水系統()和黃河水系河套平原地下

18、水系統()兩個地下水系統;河套平原、陰山南部山地丘陵、陰山北部高平原、陰山北部山地丘陵四個地下水亞系統。由于受區域地質構造影響,烏拉特中旗形成了以高平原和山地丘陵為主,盆地和河谷洼地為輔的地貌景觀,地質構造不僅控制著地貌的形成和地層巖性的分布,同時也控制著地下水的形成與分布規律。丘陵山地主要由太古界片麻巖、元古界石英巖、花崗巖等組成,基巖裸露,節理裂隙發育,賦存基巖裂隙水;高平原、盆地及河谷洼地主要由中生代白堊系碎屑巖、新生代古近系與新近系碎屑巖及第四系松散巖類組成,賦存碎屑巖類裂隙孔隙水及松散巖類孔隙水。(六)工程地質特征(六)工程地質特征根據已有資料及區本旗出露的地層、侵入巖的巖性特征并按

19、巖石強度、結構以及建造類型可劃分為:硬質巖石、較硬巖石、較軟巖石、碎石土、砂土和粘性土。9二、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形勢二、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形勢(一)地質災害現狀(一)地質災害現狀1、地質災害總體概況、地質災害總體概況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1:50000)成果報告(評審階段)及現場調查,截至2020年末,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泥石流兩種,未發現地面塌陷、滑坡、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及其潛在危害。全旗內現狀地質災害隱患點共55處,其中崩塌24處,泥石流31處,分別占災害點總數的43.64、56.36。據收集的調查資料統計后,共威脅人口1198人,潛在經濟損失4803萬元

20、。按地質災害規模劃分,其中中型 9 處、小型 46處。(詳見表1-1)表表 1-1地質災害規模統計表地質災害規模統計表地質災害類型合計(處)特大型(處)大型(處)中型(處)小型(處)崩塌2400123泥石流3100823合計5500946烏拉特中旗境內地質災害隱患點形成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由于人類工程活動形成的,一種是自然地質作用形成的。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4處,為礦山開采引發的崩塌4處;自然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點51處,其中泥石流31處,崩塌20處。烏拉特中旗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華北地臺北緣西段,內蒙古臺隆陰山斷隆烏拉山復背斜南翼。境內構造活動十分強烈、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受復雜的地

21、質環境條件、降雨、地震及強烈的人類工程活動的因素影響,烏拉特中旗境內地質災害較為發育。各蘇木(鎮)地質災害的分布密度不同,災害點分布不均勻。10烏拉特中旗的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海流圖鎮、烏加河鎮、德嶺山鎮、石哈河鎮、呼魯斯太蘇木、新忽熱蘇木、川井蘇木七個蘇木鎮。從行政區劃的角度,數量最多的是呼魯斯太蘇木和海流圖鎮,這2個蘇木(鎮)的地質災害數量為35處,超過了一半;其次是德嶺山鎮和烏加河鎮,地質災害數量均為8處;溫更鎮、巴音烏蘭蘇木和甘其毛都鎮均無地質災害。表表 1-2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點地域分布統計表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點地域分布統計表蘇木(鎮)地質災害隱患點數目(處)占總數比例(%)總數泥石流

22、崩塌海流圖鎮1441025.45烏加河鎮88014.55德嶺山鎮86214.55石哈河鎮1011.82呼魯斯太蘇木2113838.18新忽熱蘇木2023.64川井蘇木1011.82巴音烏蘭蘇木0000.00甘其毛都鎮0000.00溫更鎮0000.00合計553124100.002、地質災害災情、地質災害災情截至2020年末,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隱患點按災情等級劃分,1處災情中型,54處災情小型。3、地質災害險情、地質災害險情截至2020年末,烏拉特中旗共發育地質災害隱患點55處,泥石流31處,崩塌24處,其中,4處險情中型,51處險情小型。4、地質災害危害程度、地質災害危害程度截至2020年末,

23、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隱患點55處,按危害程度等11級劃分大型4處,占災害點總數的7.27%;中型3 處,占災害點總數的5.45%;小型 48 處,占災害點總數的 87.27%。(見表 1-3)表表1-3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統計表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統計表地質災害類型合計(處)特大型(處)大型(處)中型(處)小型(處)泥石流3104225崩塌2400123合計5504348危害程度大型的地質災害點共計4處,地質災害類型為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呼魯斯太蘇木、烏加河鎮、德嶺山鎮;危害程度中型的地質災害點共計3 處,地質災害類型為泥石流和崩塌,主要分布在呼魯斯太蘇木、烏加河鎮、新忽熱蘇木;危害程度小型的 48 處,

24、主要分布在呼魯斯太蘇木、烏加河鎮、石哈河鎮和新忽熱蘇木、川井蘇木。(二)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及(二)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及“上一輪上一輪”規劃實施情況規劃實施情況1、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取得重要進展(1)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調查截至2017年底,烏拉特中旗已完成1:10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初步查明了地質災害分布范圍、特點、危害程度等;劃分了易發區和防治區,建立了群測群防體系及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2)地質災害巡查、排查)地質災害巡查、排查每年汛期6-9月,蘇木(鎮)政府聯合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急管理部門組織工作人員深入各蘇木鎮、地質災害易發區、重

25、點防治區,對交通干線、生產礦山及危險點進行汛期地質災害排12查、檢查,保證了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制度化。在檢查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員傷亡事故的發生。2020年,烏拉特中旗自然資源局汛期排查發現1處泥石流隱患點,即烏加河鎮養狼溝泥石流,后經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現場勘查確定為急需治理的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點。2、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取得一定成效(1)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群測群防體系建設蘇木(鎮)政府建立了以預防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群測群防網絡體系,群測群防體系的建立,加強了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工作,減少或避

26、免了地質災害的發生,為地質災害的防治提供了基礎資料。(2)氣象預報預警體系建設)氣象預報預警體系建設每年汛期69月,烏拉特中旗氣象局積極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通過工作信息網絡,將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結果及時轉發相關部門,下發到蘇木(鎮)相關責任人,保障一線防災人員及時收到信息,積極響應。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在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避免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顯著提升了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3、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得到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得到健全和完善(1)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體系建設)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體系建設每年汛期前印發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對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

27、主要區域進行預測;根據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主要區域分布情況,確定年度重點防范區域并提出地質災害防治保障措施。(2)宣傳培訓)宣傳培訓13利用會議、廣播、電視、掛圖及發放明白卡等方式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做到進村、入戶、到人,不斷提高群眾主動防范、依法防災的自覺性,增強人們的自救意識和自救能力。組織居民熟悉轉移路線及安置方案,在危險區醒目的地方樹立明確的警示牌,標明轉移路線、安置地點、應急避難場等,做到危險區群眾家喻戶曉。(3)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汛期檢査、督査汛期檢査、督査每年汛期,烏拉特中旗人民政府檢査組召集各相關部門深入蘇木(鎮)進行汛期地質災害工作檢査,促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在各蘇木(

28、鎮)初步排査的基礎上,深入重點防治區域、重點村莊、礦山企業進行地質災害排査、督査,保證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扎做實。4、地質災害防治成果初見成效地質災害防治成果初見成效2022年6月,烏拉特中旗自然資源局與自然資源廳地災災害專家現場踏勘,發現烏拉特中旗溫根煤礦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地面塌陷、溫更鎮韓大采石場崩塌、巴音烏蘭蘇木烏珠爾鉻鐵礦(潛在)崩塌、呼魯斯太蘇木狼山溝(潛在)崩塌和新忽熱蘇木阿拉忽都格鐵礦(潛在)崩塌已治理完成,效果明顯,該工程的實施有效推動了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穩步進行。(三)地質災害防治存在的問題(三)地質災害防治存在的問題1、地質災害調査研究程度較低、地質災害調査研

29、究程度較低2008 年,烏拉特中旗完成 1:10 萬地質災害調査工作后,一直未展詳細的地質災害調查。十年來,隨著人類工程活動的加強,地質災害現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為查清地質災害底數,總結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征,進一步掌握地質災害發育規律,科學的開展防災減災,應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142、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水平有待于提高、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水平有待于提高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己經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手段仍局限于目測和手量,缺乏先進的監測設備和儀器,難以適應新時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要。群測群防員需要加強培訓,地質災害隱患點需要開展群專結合的監測預警建設。3、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建設亟待

30、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建設亟待開展目前,大量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依靠群測群防對房前屋后小范圍進行監測預警,自動化程度低,專業監測、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亟待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專業監測,監測預警覆蓋面和精準度等需要進一步提高。4、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災害防治經費不足、防治經費不足、防治基礎薄弱基礎薄弱烏拉特中旗是地質災害相對較發育地區,由于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缺乏,地質災害隱患得不到及時勘查、治理和必要的預防,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得不到落實,地質災害不斷威脅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缺乏專業駐守隊伍,指導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地方提供強有力技術保障。(四)地質災害防治面臨的形勢(四)地質災害防治面臨的形勢1

31、、烏拉特中旗地質構造較復雜、地形地貌起伏變化較大,其中低中山、低山丘陵區面積占全旗總面積的 44.4%。由于地形切割強烈,溝谷發育,地質環境條件較復雜,在強降水條件下易引發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礦業活動的開釆形成地下釆空區,具有發生地面塌陷的可能。2、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呈不斷上升趨勢。公路、鐵路、水庫、礦山開采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仍然強烈,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仍有發展趨勢。153、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對防災減災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最大限度的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提高地質災害易發區內人民群眾生存及生活質量必然要求。4、極端氣象事件頻

32、發,使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變大,給地質災害防治提出新的要求。16三、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三、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一)指導思想(一)指導思想為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以風險防控為主線,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充分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推進風險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及基層防災能力建設。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技術為依托,以群測群防為主要手段,以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為重點,切實提高全旗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和防治水平,把地質災害防治

33、工作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則(二)基本原則1、堅持、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的原則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防治工作重點部署在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直接或潛在威脅的區域。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升公眾自救互救技能,減少或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堅持、堅持“分級分類、協調聯動分級分類、協調聯動”的原則的原則因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政府是地質災害防治的責任主體,自治區政府、市政府、旗政府給予適當的財政支持,分別列

34、入各級人民政府的財政預算,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實到位。因人為工程活動等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原則,17由責任單位承擔治理等責任。3、堅持、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的原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統籌兼顧,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選擇山地丘陵區、礦區以及重大工程建設區等作為重點防治區,對威脅人員眾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優先安排工程治理。4、堅持、堅持“協調配合,各負其責協調配合,各負其責”的原則的原則在地方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自然資源、水利、應急、生態保護、氣象、交通等有關部門明確任務,落實部門責任,協調配合,實現資源與信息共享,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災

35、減災工作成效。5、堅持、堅持“生態優先,源頭管控生態優先,源頭管控”的原則的原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強與生態保護修復統籌,加大與國土空間規劃結合力度,將地質災害高風險區作為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的特殊地區,新建工程盡量避開地質災害高風險區,從源頭控制或降低地質災害風險。(三)規劃目標(三)規劃目標在“十四五”期間,以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為目標,在進一步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基礎上,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群專結合的監測預警工作,完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綜合治理體系;減少中型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威脅,對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管控,為構

36、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保障。18表表3-1“十四五十四五”時期地質災害防治主要目標時期地質災害防治主要目標序號序號名稱名稱目標目標實現情況實現情況1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地質災害風險調查1.115 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1約束性1.2地質災害風險排查、巡查、應急調查5預期性2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地質災害監測預警2.1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1預期性2.2完善群測群防網絡1預期性2.3地質災害防治培訓(次)3預期性3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地質災害綜合治理4基層風險防控能力建設基層風險防控能力建設4.1健全地質災害防御技術支撐體系1預期性4.2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1預期性5信息化建設

37、信息化建設5.1建設地質災害風險數據庫(套)1預期性19四、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分區四、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分區根據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分布規律和地質災害風險分區評價結果,本著“以人為本”原則,將全旗的地質災害分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防治工作進行總體規劃。1、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位于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內,總面積 92.59km2,區內人類活動強烈。調查發現該區地質災害點 12處,其中崩塌災害點 3 處,泥石流災害點 9 處,主要危害對象村莊、公路及行人車輛、農田、林地、輸電線路與通訊線路等。依據地質條件、災害類型及地貌、區域關聯性等進一步劃分為2 個亞區,A1 區段

38、為團結嘎查北部重點防治區,分布范圍為團結嘎查-包爾霍拖勒,面積為 21.95km2;A2 區段為德嶺山鎮興豐村北部重點防治區,分布范圍為德嶺山鎮興豐村以北至牙日蓋,面積為70.64km2;重點防治區為中低山地貌區,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溝谷切割較深,植被不發育。該區為硬質巖石區,出露巖性為暗紅色黑云花崗巖,巖體表層風化破碎強烈,節理裂隙發育,巖石呈碎塊狀,堆積于斜坡坡面或坡腳,形成大量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物源。同時區內溝道平直通暢,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間。2、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B)位于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內,總面積 811.68km2。主要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崩塌,調查發

39、現該區地質災害點 20處,其中崩塌災害點 4處,泥石流災害點 16處。區內主要受災對象有村莊、居民點(牧點)、道路、農田。20依據地質條件、災害類型及地貌、區域關聯性等進一步劃分為3 個亞區,B1 區段為呼魯斯太蘇木-哈日葫蘆嘎查北部次重點防治區,分布范圍為呼魯斯太蘇木-哈日葫蘆嘎查以北至烏蘭額熱格,面積為594.43km2;B2 區段為烏加河鎮北部次重點防治區,分布范圍為烏加河鎮-吉達,面積為 91.38km2;B3區段為李貴圪旦以北次重點防治區,分布范圍為李貴圪旦-希日朝魯嘎查,面積為 125.87km2。該區為中低山地貌區,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溝谷切割較深,植被不發育。該

40、區為中部為硬質巖石區,出露巖性為暗紅色黑云花崗巖、灰色黑云角閃巖、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以及震旦系劉鴻灣組灰綠色斜長黑云片巖、鈉長二云片巖、變粒巖;南部為較硬質巖石區,出露地層為侏羅系石拐群灰綠色石英長石砂巖夾粉細砂巖,北部為較硬質巖石區,出露白堊系固陽組礫巖、長石砂巖,李三溝組紫紅色礫巖。硬質巖與較硬質巖易風化破碎呈碎塊狀,堆積于斜坡坡面或坡腳,形成大量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物源。同時區內溝道平直通暢,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間。3、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C)位于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非易發區內,總面積 22191.73km2。主要地質災害為泥石流和崩塌,調查發現該區地質災害點 23 處

41、,其中崩塌災害點 17處,泥石流災害點 6 處。區內主要受災對象有鄉村道路、輸電線路等。一般防治區大部分為中低山、低山丘陵、波狀高平原、山間盆地、山前平原,地勢相對平緩。該區域為地質災害的低易發區和非易發區,在工程勘查規范,建筑設計合理,不過度開發等情況下,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小。21五、地質災害防治任務五、地質災害防治任務(一)加強地質災害風險調查,掌握風險底數(一)加強地質災害風險調查,掌握風險底數1、推進地質災害風險調查2022年,自治區部署開展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按照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技術要求(1:50000)及有關技術規范,以資料收集、遙感解譯、地面調查與核查為主要工作手段,

42、進一步調查和掌握地質災害孕災條件、發育分布特征以及承災體數量和分布情況,開展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和區劃,建立地質災害風險調查數據庫,提出風險管控的措施和建議;對威脅縣城、學校、景區、重要基礎設施和人口聚集區,難以實施避險搬遷的高風險地質災害隱患點,根據輕重緩急,有計劃分期開展工程治理,科學設計防治措施,確保防治工程安全運行。2、加強地質災害隱患巡查排查水利防汛部門組織開展地質災害汛前、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各蘇木(鎮)政府組織指導群測群防人員做好隱患點常態化的巡查排查及監測預警。加大隱患排查力度,重點排查山地丘陵區的高陡邊坡、溝谷沿岸等區域,聚焦農村切坡建房、山區道路、礦山開采活動區等易發區域,發現

43、地質災害隱患,及時納入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動態掌握地質災害風險隱患變化情況。3、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工作自然資源局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及時發現問題,綜合研判風險,提出處置措施和防治工作建議。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為旗政府應急處置提供依據,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損失。22(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1、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各蘇木(鎮)政府要利用地質災害調查成果,不斷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實現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全覆蓋,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制度和網格化管理模式。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識災、觀測、辨災、處置等能力。落實工作補助經費,建立群測群防員

44、工作補助標準,穩固群測群防隊伍,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積極性。2、加強信息化建設,提升防災服務水平自然資源部門與水利部門、氣象部門協商規劃建設旗縣級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三方監測數據信息共享,使監測數據效益最大化。包括監測預警信息共享系統軟件開發及顯示平臺建設。集成歷史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和地質災害風險調查、監測預警、綜合治理等數據,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風險數據庫,推進地質災害風險數據庫互聯互通和動態更新,科學監管地質災害隱患點,有效管控地質災害風險區。3、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體系建設氣象部門聯合自然資源部門積極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平臺,實現地質災害氣

45、象預警預報從氣象數據接收、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分析到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發布的信息化、自動化。4、地質災害防治培訓各蘇木(鎮)政府要利用會議、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欄、宣傳冊、掛圖、光碟及發放明白卡等方式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做到進村、入戶、到人,不斷提高群眾主動防范、依法防災的自覺性,23增強群眾的自救意識和自救能力。組織居民熟悉轉移路線及安置方案,在危險區醒目地方設置警示牌,標明轉移對象、轉移路線、安置地點、應急避難場等,做到危險區群眾家喻戶曉。(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1、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對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重大損失且近期難以實施搬遷避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工程治理

46、。按照輕重緩急,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實施工程治理。對直接威脅縣城、集鎮、學校、景區、重要基礎設施和人口聚集區或重要設施安全,難以實施搬遷避讓的大型地質災害優先實施工程治理。2、加強地質災害綜合研究,增強科技支撐對地質災害發育特征與分布規律、地質災害孕災地質條件、地質災害形成機理與成災模式等進行綜合研究,開展地質災害形成機理、隱患識別監測預警和防災技術等問題專項研究。提高我旗地質災害防治科技支撐能力,建立高效科學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3、按照誰破壞、誰治理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治理等責任。對于生產、改擴建或擬投產礦山形成的地質災害隱患,本著“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實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制度

47、進行地質災害防治。4 處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存在于有主礦山中,防治責任主體是采礦權人。20 處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及 31 處泥石流地質災害及隱患點為自然地質作用下形成,防治責任主體是各蘇木(鎮)政府。(四)地質災害應急技術體系建設(四)地質災害應急技術體系建設1、應急隊伍建設242021-2025 年完成全旗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建設,包括應急技術機構、專業人員配置、應急救援隊伍及應急專家庫建設。2、地質災害應急裝備體系建設加強旗縣級應急裝備體系建設。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應急調查裝備及應急監測預警裝備配置。規劃在 2021-2025 年,開展旗縣級地質災害應急裝備體系建設,主要包括應急調查裝備和

48、應急監測預警裝備。3、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每年汛期組織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與評估及應急處置工作,獲取地質災害相關數據,提出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建議。4、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汛前結合修編防災預案,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避災演練,演練內容包括應急響應、搶險、救災、后勤保障、人員轉移、安置等。演練過程進行全程攝像,制作地質災害防治宣傳資料,在當地廣播電視臺播放。規劃 2021-2025 年組織開展多層次多方式的應急演練,以提高有關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協調聯動與應急處置能力。25六、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概算六、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概算根據地質災害發育現狀等實際情況,自治區部署的地質災害風險調查、信息化建設,確認為自治

49、區財政事權,由自治區財政承擔支出責任;將因自然因素造成的或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中、小型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旗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等工作,確認為旗縣財政事權,由烏拉特中旗財政承擔支出責任;因工程建設、礦業開發等人類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治理費用,按照“誰破壞,誰治理”、“邊開采,邊治理”的原則,由各責任主體承擔。本次僅對烏拉特中旗財政事權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進行估算。“十四五”期間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防治總經費概算 300 萬元。經費概算詳見附件(編制說明)。表表6-1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防治經費估算匯總表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防治經費估算匯總表序號名稱預算(萬元)備 注1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地質災害調查評價50

50、(1)1:5 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査評價/自治區財政(2)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巡查502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地質災害監測預警100(1)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501套(2)群測群防、氣象風險預警預報25日常業務(3)地質災害防治培訓253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程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程1004基層風險防控能力建設基層風險防控能力建設50(1)健全地質災害防御技術支撐體系25日常業務(2)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25日常業務5信息化建設信息化建設(1)建設地質災害風險數據庫/自治區財政合計30026七、保障措施七、保障措施(一)強化政府主導,明確部門職責分工(一)強化政府主導,明確部門職責分工明確地方政府為

51、地質災害防治主體責任,分級管理、分類分策;加強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全民共同參與,政府部門會同自然資源、氣象、水利、防汛、交通、旅游、應急等部門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的動態巡查、排查、監測。在地方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因自然形成的或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責任為各蘇木(鎮)政府,根據具體災情、險情采取監測或工程治理等措施;因交通建設工程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責任主體為交通建設部門,應選取威脅人口較多、危險性較大,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監測或工程治理;因礦業活動引發的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隱患點,

52、防治責任主體為礦山企業,由礦山企業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進行治理,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監管與驗收。(二)加強組織領導,防災責任落實到位(二)加強組織領導,防災責任落實到位地方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把地質災害防治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內容,做到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與防災減災工作的總體部署結合起來。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建立完善逐級負責制,地質災害易發區蘇木(鎮)政府分管領導及主管部門負責人要督促檢査防災責任落實情況,確保防治責任和措施層層落到實處。(三)堅持依法行政,確保依法依規開展(三)堅持依法行政,確保依法依規開展地方政府和各部門要嚴

53、格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務27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要求,加強協調溝通,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工程建設中嚴格落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堅決避免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四)規范資金投入,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四)規范資金投入,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資金投入較大,資金來源應釆取多渠道、多元化、多層次籌措。根據“誰引發、誰治理,誰受益、誰治理”的原則,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落實財政投入保障機制,設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序推進。(五)加強宣傳培訓,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五)加強宣傳培訓,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廣泛開展地質災害識災

54、防災、災情報告、避險自救等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全社會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地質災害易發區蘇木(鎮)要定期組織基層組織負責人、群測群防員和防災責任人參加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28附附表表 1烏拉特中旗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隱患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情況基本情況一覽表一覽表地質災害編號災害點位置坐標災害類型規模發育特征危害對象誘發因素穩定性150824020001溫更鎮阿拉騰呼碩嘎查1081637.9412434.1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自然巖質崩塌,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40-50m,坡度60度,為陡坡,坡長40m,坡寬8m,坡高30m。巖性主要為灰色閃長巖,節理裂隙發育,植

55、被覆蓋率較小,約為20%,土地類型為山地。公路,輸電線路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02溫更鎮希日朝魯嘎查108230.0412022.4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自然巖質崩塌,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30m,坡度53度,為陡坡。坡長65m,坡寬10m,坡高50m。巖性主要為土黃色閃長巖,節理裂隙發育,植被覆蓋率較小,約為20%,土地類型為山地。溝谷內道路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03溫更鎮希日朝魯嘎查1081811.5411924.2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人工巖質崩塌,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40m,坡度63度,為陡崖。坡長50m

56、,坡寬10m,坡高30m。巖性主要為土黃色黑云母花崗巖,節理裂隙發育,植被覆蓋率極低,約為10%,山坡有零星樹木生長,土地類型為山地,人類工程活動主要為溝內建有采石廠,現已停采。溝谷內道路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04溫更鎮漢寶格圖嘎查1080421.3413116.4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巖質崩塌,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30m,坡度32度,陡坡。坡長40m,坡寬10m,坡高20m。巖性主要為灰黃色花崗巖,節理裂隙發育,植被覆蓋率較低,約為30%,山坡有零星樹木生長,土地類型為山地。居民點,溝谷內公路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05溫更鎮

57、漢寶格圖嘎查1075731.8412813.1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巖質崩塌,坡度70度,為陡崖。坡長400m,坡寬8m,坡高20m。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35m,巖性主要為花崗巖,節理裂隙發育,植被覆蓋率較低,約為20%,山坡有零星樹木生長,土地類型為山地。居民點,河谷內公路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06溫更鎮漢寶格圖嘎查1075523.641290.4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巖質崩塌,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30m,巖性主要為灰黃色砂巖及灰色凝灰巖,節理裂隙發育,植被覆蓋率較低,約為20%,山坡有零星樹木生長,土地類型為山地,該崩塌點位于河道處

58、,河道寬30m,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富水性較差。河谷中道路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07溫更鎮巴音滿都呼嘎查1080236.9413739.9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自然巖質崩塌,坡度60度,為陡坡。坡長60m,坡寬20m,坡高60m。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40m,巖性主要為灰色、灰白色輝長巖,節理裂隙發育,植被覆蓋率較低,約為20%,山坡有零星樹木生長,地類型為山地,該崩塌點位于河道內,河道寬40m,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居民點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29地質災害編號災害點位置坐標災害類型規模發育特征危害對象誘發因素穩定性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富

59、水性中等。150824020008呼魯斯太蘇木烏珠爾嘎查107535.8413147.7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自然巖質崩塌,坡度53度,為陡坡。坡長20m,坡寬6m,坡高15m。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40m,巖性主要為灰色、灰白色斜長角閃巖,節理裂隙發育,植被覆蓋率較低,約為20%,山坡有零星樹木生長,地類型為山地,該崩塌點位于河道內,河道寬30m,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中等。居民點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09呼魯斯太蘇木呼魯斯太嘎查1074552.7412833.2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自然巖質崩塌,坡度55度,為

60、陡坡。坡長20m,坡寬5m,坡高20m。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40m,巖性主要為灰白色閃長巖,節理裂隙發育,植被覆蓋率較低,約為20%,山坡有零星樹木生長,地類型為山地,該崩塌點位于河道內,河道寬25m,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較差。居民點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10呼魯斯太蘇木前達門嘎查1074511.9412615.3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自然巖質崩塌,坡度70度,為陡坡。坡長20m,坡寬5m,坡高20m。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40m,巖性主要為灰色閃長巖,節理裂隙發育,植被覆蓋率較低,約為20%,山坡有零星樹木生長,地類型

61、為山地,該崩塌點位于河道內,河道寬20m,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較差。溝谷內道路,河流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11呼魯斯太蘇木呼魯斯太嘎查1074823.1413118.0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自然巖質崩塌,坡度74度,為陡崖。坡長20m,坡寬10m,坡高30m。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40m,巖性主要為灰白色角閃斜長片麻巖,節理裂隙發育,植被覆蓋率較低,約為20%,地類型為山地,該崩塌點位于河道內,河道寬50m,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較差。居民點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12呼魯

62、斯太蘇木韓烏拉嘎查107401.6412413.3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巖質崩塌,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50m,巖性主要為灰白色火成巖,節理裂隙發育,植被覆蓋率較低,約為20%,山坡有零星樹木生長,地類型為山地,該崩塌點位于河道內,河道寬40m,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中等。溝谷內道路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13溫更鎮阿拉騰呼碩宮布1080439.3412328.0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自然巖質崩塌,坡度55度,為陡坡。坡長50m,坡寬5m,坡高20m。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40m,巖性主要為灰色變質石英巖,節理裂隙

63、發育,植被覆蓋率居民點,羊群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30地質災害編號災害點位置坐標災害類型規模發育特征危害對象誘發因素穩定性較低,約為20%,山坡有零星樹木生長,地類型為山地,該崩塌點位于河道內,河道寬80m,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中等。150824020014呼魯斯太蘇木巴音扎拉嘎嘎查1075550.2412620.7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自然巖質崩塌,坡度75度,為陡崖。坡長100m,坡寬10m,坡高60m。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45m,巖性主要為灰白色花崗巖,節理裂隙發育,植被覆蓋率較低,約為20%,山坡有零星樹木生長,地類型為山地,該崩塌點

64、位于河道內,河道寬50m,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較差。居民點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15呼魯斯太蘇木巴音扎拉嘎嘎查1075424.2412559.0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自然巖質崩塌,坡度75度,為陡崖。坡長50m,坡寬10m,坡高8m。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40m,巖性主要為灰白色花崗巖,節理裂隙發育,植被覆蓋率較低,約為20%,山坡有零星樹木生長,地類型為山地,該崩塌點位于河道內,河道寬40m,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較差。河道臨時路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16溫更鎮漢寶格圖

65、嘎查1080523.5413256.7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自然巖質崩塌,坡度46,為陡坡。坡長30m,坡寬10m,坡高20m。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50m,巖性主要為灰白色閃長巖,節理裂隙發育,植被覆蓋率較低,約為20%,山坡有零星樹木生長,地類型為山地,該崩塌點位于河道內,河道寬100m,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較差。居民點,羊群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17德嶺山鎮興豐村1081017.3411719.5崩塌小型該崩塌位于中低山區,為小型自然巖質崩塌,坡度50,為陡坡。坡長15m,坡寬8m,坡高10m。地形起伏較大,相對高差為

66、50m,巖性主要為黃色花崗巖,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較差,人類工程活動主要為零星路過車輛和放羊。道路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18新忽熱蘇木1085539415733崩塌小型地貌類型為低山丘陵區。崩塌體呈塊狀分散堆積,一般體積1.21.00.8m3,最大塊體1.351.161.04m3。崩塌分布區為玄武巖,其獨特的“桌子”型地貌特征和神奇的泉水成為當地有名的旅游景點。危巖體高1520m,巖性為玄武巖,坡度50,屬于塊體狀結構類型斜坡,局部前緣臨空,垂直節理裂隙發育,裂隙長35m,寬0.18cm,走向為75、20、115。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

67、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較差。景區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31地質災害編號災害點位置坐標災害類型規模發育特征危害對象誘發因素穩定性150824020019新忽熱蘇木希熱嘎查1081017.3411719.5崩塌小型地貌類型為低山丘陵區,崩塌體呈塊狀分散堆積,一般體積1.11.00.8m3,最大塊體1.150.80.8m3。崩塌分布區為花崗巖。危巖體高1520m,巖性為花崗巖,坡度50,屬于塊體狀結構類型斜坡,局部前緣臨空,垂直節理裂隙發育,裂隙長13m,寬0.14cm。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差。溝谷道路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20石哈河

68、鎮雙盛美1092705.7412739.2崩塌小型地貌類型為低山區,崩塌體呈塊狀分散堆積,一般體積0.50.40.3m3。崩塌分布區為板巖和石英砂巖。危巖體高25m,坡度69,屬于斜向斜坡,節理裂隙發育,裂隙長0.51m,寬0.14cm。地下水主要為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極差。施工人員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21新忽熱蘇木查干敖包嘎查1085607.3411548.1崩塌中型崩塌體位于溝谷內,地貌類型為低山區,行政區劃屬查干敖包嘎查。崩塌體呈塊狀零星分散堆積自然巖質崩塌,坡度60度,為陡坡。崩塌體由閃長巖組成,三組裂隙發育。塊度為1.21.00.80m。屬于斜向坡,節理

69、裂隙發育,地下水主要為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差。道路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22甘其毛都鎮德日斯嘎查1080905.9422502.6崩塌小型地貌類型為低山丘陵區,崩塌體呈塊狀零星分散堆積,部分堆積體被清理,一般體積0.30.20.2m3。崩塌分布區為石英巖。危巖體高10-15m,巖性為石英巖,坡度75,屬于斜向斜坡,節理裂隙發育,地下水主要為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極差。礦區道路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23溫更鎮希日朝魯嘎查1082546.2411903.9崩塌小型地貌類型為低山區。崩塌體呈塊狀零星分散堆積人工巖質崩塌,坡度50度,為陡坡。崩塌體

70、由閃長巖組成,三組裂隙發育。塊度為1.11.00.50m。屬于斜向坡,節理裂隙發育,地下水主要為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極差。礦區臨時道路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20024呼魯斯太蘇木寶格達嘎查1072857.3411851.7崩塌小型地貌類型為低山丘陵區。崩塌體呈塊狀零星分散堆積,部分堆積體被清理,一般體積0.20.20.2m3。崩塌分布區為閃長巖。危巖體高30m,巖性為閃長巖,坡度85,屬于塊體狀結構類型斜坡,垂直節理裂隙發育,地下水主要為碎屑巖類裂隙水,富水性差。輸電線路,溝谷道路降雨、切坡、地震、加載不穩定150824030001溫更鎮希日朝魯嘎查紅桂溝10825524

71、11820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213-105,植被覆蓋值10,沖淤變幅值0.8m,松散物儲量4.5m,山坡坡度32,松散物平均厚5-1。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02烏加河鎮養狼溝108345411802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植被覆蓋值15,沖淤變幅值0m,松散物儲量0m,山坡坡度,松散物平均厚。鄉鎮,居民點,農田,公路暴雨不穩定32地質災害編號災害點位置坐標災害類型規模發育特征危害對象誘發因素穩定性150824030003烏加河鎮海其溝108305411822泥石流中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52,植被覆蓋值14,沖淤變幅值2m,松散物儲量8m,山

72、坡坡度,松散物平均厚5-1。鄉鎮,農田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04德嶺山鎮紅旗村兵房溝1081558411750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105-52,植被覆蓋值10,沖淤變幅值1.1m,松散物儲量4m,山坡坡度32-25,松散物平均厚=1。鄉鎮,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05烏加河鎮西海林木慶溝108631411702泥石流中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52,植被覆蓋值8,沖淤變幅值1m,松散物儲量4m,山坡坡度32-25,松散物平均厚32,松散物平均厚5-1。村寨,居民點,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07烏加河鎮罕烏拉溝1080039411815泥石流中型不

73、良地質現象,主溝縱坡,植被覆蓋值0,沖淤變幅值0m,松散物儲量0m,山坡坡度,松散物平均厚。鄉鎮,村寨,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08呼魯斯太蘇木呼魯斯太溝1074319411658泥石流中型不良地質現象中等,主溝縱坡213-105,植被覆蓋值10,沖淤變幅值2m,松散物儲量10m,山坡坡度32,松散物平均厚5-1。村寨,居民點,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09呼魯斯太獨貴爾溝1073630411728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52,植被覆蓋值10,沖淤變幅值2m,松散物儲量5m,山坡坡度32-25,松散物平均厚5-1。農田,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10呼魯

74、斯太爛不產溝1073520411728泥石流中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32,松散物平均厚5-1。村寨,居民點,農田,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11呼魯斯太團結嘎查狼山溝1072949411740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52,植被覆蓋值22,沖淤變幅值0.8m,松散物儲量5m,山坡坡度32-25,松散物平均厚32,松散物平均厚5-1。公路,輸電線路暴雨不穩定33地質災害編號災害點位置坐標災害類型規模發育特征危害對象誘發因素穩定性150824030014烏加河鎮雙榮村青石頭溝1071745411459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52,植被覆蓋值10,沖淤變幅值0

75、.8m,松散物儲量1m,山坡坡度25-15,松散物平均厚5-1。居民點,農田,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15烏加河鎮雙榮村平貴口溝107251841167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213-105,植被覆蓋值10,沖淤變幅值0.8m,松散物儲量5m,山坡坡度32-25,松散物平均厚32,松散物平均厚5-1。村寨,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17溫更鎮吉力格吉勒溝1080600413158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植被覆蓋值15,沖淤變幅值0m,松散物儲量0m,山坡坡度25-15,松散物平均厚5-1。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18溫更鎮虎不尼支溝1075

76、637412928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一般,主溝縱坡,植被覆蓋值8,沖淤變幅值0.8m,松散物儲量4m,山坡坡度25-15,松散物平均厚=1。河谷內道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19呼魯斯太楊朝格圖溝1074851412430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一般,主溝縱坡213-105,植被覆蓋值16,沖淤變幅值1.5m,松散物儲量4m,山坡坡度25-15,松散物平均厚5-1。居民點,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20德嶺山鎮紅旗村萬和昌溝1081710411821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105-52,植被覆蓋值10,沖淤變幅值0.8m,松散物儲量4m,山坡坡度25-15,松散物平

77、均厚5-1。村寨,居民點,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21呼魯斯太蘇木伊和扎拉格南溝1073808411709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32,松散物平均厚5-1。居民點,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22呼魯斯太蘇木千里廟溝107464041173泥石流中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52,植被覆蓋值10,沖淤變幅值0.8m,松散物儲量2m,山坡坡度32-25,松散物平均厚=1。居民點,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23海流圖鎮毛圖哈爾溝1083139413548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52,植被覆蓋值10,沖淤變幅值0.6m,松散物儲量4m,山坡坡度25

78、-15,松散物平均厚。縣城,公路,輸電線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24呼魯斯太蘇木肖布和溝1073732411719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105-52,植被覆蓋值11,沖淤變幅值0.5m,松散物儲量6.5m,山坡坡度32-25,松散物平均厚=1。居民點,公路暴雨不穩定34地質災害編號災害點位置坐標災害類型規模發育特征危害對象誘發因素穩定性150824030025呼魯斯太蘇木呼魯斯太西溝1074709411703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52,植被覆蓋值12,沖淤變幅值0.7m,松散物儲量6.4m,山坡坡度32-25,松散物平均厚5-1。村寨,公路暴雨不穩定150

79、824030026烏加河鎮糧臺溝1080539411717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52,植被覆蓋值12,沖淤變幅值0.9m,松散物儲量4.2m,山坡坡度32-25,松散物平均厚5-1。居民點,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27呼魯斯太蘇木烏蘭補隆西溝1073040411743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植被覆蓋值12,沖淤變幅值0.9m,松散物儲量3m,山坡坡度32-25,松散物平均厚=1。居民點,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28呼魯斯太蘇木狼山東溝1073009411743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植被覆蓋值12,沖淤變幅值1m,松散物儲量3.2

80、m,山坡坡度32-25,松散物平均厚=1。居民點,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29德嶺山鎮王毛山壕口1080820411652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213-105,植被覆蓋值12,沖淤變幅值1.3m,松散物儲量1.2m,山坡坡度32-25,松散物平均厚=1。礦山,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30德嶺山鎮紅旗村魯大灣西溝1081816411809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52,植被覆蓋值12,沖淤變幅值1.2m,松散物儲量3.2m,山坡坡度32-25,松散物平均厚=1。居民點,公路暴雨不穩定150824030031德嶺山鎮伊肯牙馬溝1082332411851

81、泥石流小型不良地質現象輕微,主溝縱坡=52,植被覆蓋值12,沖淤變幅值1.1m,松散物儲量3.1m,山坡坡度32-25,松散物平均厚=1。村寨,居民點暴雨不穩定35附附表表 2烏烏拉拉特特中中旗旗地地質質災災害害易易發發程程度度分分區區表表序號序號分區名稱分區名稱分區等級分區等級分布范圍分布范圍面積面積孕災地質條件孕災地質條件H-1團結嘎查北部高易發區高易發區團結嘎查-包爾霍拖勒21.95該區為中低山地貌區,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溝谷切割較深,植被不發育。該區為硬質巖石區,出露巖性為暗紅色黑云花崗巖,巖體表層風化破碎強烈,節理裂隙發育,巖石呈碎塊狀,堆積于斜坡坡面或坡腳,形成大量

82、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物源。同時區內溝道平直通暢,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間。H-2德嶺山鎮興豐村北部高易發區高易發區德嶺山鎮興豐村以北至牙日蓋70.64該區為中低山地貌區,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溝谷切割較深,植被不發育。該區為硬質巖石區,出露巖性為中粗粒黑云花崗巖,灰綠、暗綠色蝕變、片理化閃長巖,硬質巖易風化破碎呈碎塊狀,形成大量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物源。同時區內溝道通暢,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間。M-1呼勒斯太蘇木-哈日葫蘆嘎查北部中易發區中易發區呼勒斯太蘇木-哈日葫蘆嘎查以北至烏蘭額熱格594.43該區為中低山地貌區,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溝谷切割

83、較深,植被不發育。該區為中部為硬質巖石區,出露巖性為暗紅色黑云花崗巖、灰色黑云角閃巖、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以及震旦系劉鴻灣組灰綠色斜長黑云片巖、鈉長二云片巖、變粒巖;南部為較硬質巖石區,出露地層為侏羅系石拐群灰綠色石英長石砂巖夾粉細砂巖,北部為較硬質巖石區,出露白堊系固陽組礫巖、長石砂巖,李三溝組紫紅色礫巖。硬質巖與較硬質巖易風化破碎呈碎塊狀,堆積于斜坡坡面或坡腳,形成大量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物源。同時區內溝道平直通暢,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間。M-2烏加河鎮北部中易發區中易發區烏加河鎮-吉達91.38該區為中低山地貌區,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溝谷切割較深,植被不

84、發育。該區為硬質巖石區,出露巖性為中粗粒黑云花崗巖,灰綠、暗綠色蝕變、片理化閃長巖,硬質巖易風化破碎呈碎塊狀,形成大量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物源。同時區內溝道通暢,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間。36序號序號分區名稱分區名稱分區等級分區等級分布范圍分布范圍面積面積孕災地質條件孕災地質條件M-3李貴圪旦以北中易發區中易發區李貴圪旦-希日朝魯嘎查125.87該區為中低山地貌區,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溝谷切割較深,植被不發育。該區為硬質巖石區,出露巖性為中粗粒黑云花崗巖,灰綠、暗綠色蝕變、片理化閃長巖,硬質巖易風化破碎呈碎塊狀,形成大量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物源。同時區內溝道通暢

85、,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間。L烏加河鎮聯豐奮斗村以北低易發區低易發區烏加河鎮聯豐奮斗村-扎木呼都格613.95該區為中低山地貌區,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溝谷切割較深,植被不發育。該區為硬質巖石區,出露巖性為中粗粒黑云花崗巖,灰綠、暗綠色蝕變、片理化閃長巖,硬質巖易風化破碎呈碎塊狀,形成大量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物源。同時區內溝道通暢,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間。N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非易發區非易發區烏拉特中旗除易發區以外的區域21577.78烏拉特中旗非易發區大部分為低山丘陵、波狀高平原、山間盆地、山前平原,地勢相對平緩,在工程勘查規范,建筑設計合理,不過度開發等情況下,發生地

86、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小。37附附表表 3烏烏拉拉特特中中旗旗地地質質災災害害防防治治規規劃劃分分區區表表防治規劃分區及代號分布范圍面積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孕災地質條件主要誘發因素承災體情況防治措施建議重點防治區(A)團結嘎查北部重點防治區(A1)21.95該區共有地質災害8處。其中泥石流7處,按規模劃分:中型1處,小型6處,按易發程度劃分:易發6處,較易發1處;潛在崩塌1處,為小型。威脅對象為村莊、G335公路、輸電線路等。該區為中低山地貌區,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溝谷切割較深,植被不發育。該區為硬質巖石區,出露巖性為暗紅色黑云花崗巖,巖體表層風化破碎強烈,節理裂隙發育,巖石呈碎塊狀,堆

87、積于斜坡坡面或坡腳,形成大量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物源。同時區內溝道平直通暢,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間。降雨該區南側山谷溝口處有G335通過,公路兩側分布團結嘎查等多個村莊及大片農田,溝內有簡易鄉村道路,同時有高壓輸電線路從該區通過,是該區的主要威脅對象。建議納入群測群防體系,汛期對地質災害及隱患加強監測;盡快落實排危除險,清理淤積物;開展工程治理;對于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建議進行搬遷避讓。區內嚴格控制工程建設,所有工程建設項目在立項前都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德嶺山鎮興豐村北部重點防治區(A2)70.64該區共有地質災害4處。其中泥石流2處,按規模劃分:中型1處,小型1處,均為易發;

88、崩塌2處,均為小型。威脅對象為村莊、G335公路、礦山等。該區為中低山地貌區,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溝谷切割較深,植被不發育。該區為硬質巖石區,出露巖性為中粗粒黑云花崗巖,灰綠、暗綠色蝕變、片理化閃長巖,硬質巖易風化破碎呈碎塊狀,形成大量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物源。同時區內溝道通暢,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間。降雨該區南側山谷溝口處有G335通過,公路兩側分布興豐村等多個村莊及大片農田,溝內有簡易鄉村道路及多個居民點,是該區的主要威脅對象。38次重點防治區(B)呼魯斯太蘇木-哈日葫蘆嘎查北部次重點防治區(B1)594.43該區共有地質災害8處。其中泥石流7處,按規模劃分:中型

89、1處,小型6處,按易發程度劃分:易發1處,較易發6處;崩塌1處,為小型。威脅對象為村莊、G335公路、農田等。該區為中低山地貌區,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溝谷切割較深,植被不發育。該區為中部為硬質巖石區,出露巖性為暗紅色黑云花崗巖、灰色黑云角閃巖、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以及震旦系劉鴻灣組灰綠色斜長黑云片巖、鈉長二云片巖、變粒巖;南部為較硬質巖石區,出露地層為侏羅系石拐群灰綠色石英長石砂巖夾粉細砂巖,北部為較硬質巖石區,出露白堊系固陽組礫巖、長石砂巖,李三溝組紫紅色礫巖。硬質巖與較硬質巖易風化破碎呈碎塊狀,堆積于斜坡坡面或坡腳,形成大量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物源。同時區內

90、溝道平直通暢,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間。降雨該區南東側為呼魯斯太蘇木,南側山谷溝口處有G335通過,公路兩側分布多個村莊及大片農田,溝內有簡易鄉村道路及多個居民點,是該區的主要威脅對象。建議將部分威脅較大的地質災害及隱患納入群測群防體系,汛期加強監測;落實排危除險、勘查治理、搬遷避讓。區內嚴格控制工程建設,所有工程建設項目在立項前都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烏加河鎮北部次重點防治區(B2)91.38該區共有地質災害4處。全部為泥石流,按規模劃分:中型3處,小型1處,按易發程度劃分:較易發3處,輕度易發1處。威脅對象為鄉鎮、村莊、G335公路、農田等。該區為中低山地貌區,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

91、伏變化較大,溝谷切割較深,植被不發育。該區為硬質巖石區,出露巖性為中粗粒黑云花崗巖,灰綠、暗綠色蝕變、片理化閃長巖,硬質巖易風化破碎呈碎塊狀,形成大量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物源。同時區內溝道通暢,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間。降雨該區南東側為烏加河鎮,南側山谷溝口處有G335通過,公路兩側分布多個村莊及大片農田,溝內有簡易鄉村道路及多個居民點,是該區的主要威脅對象。李貴圪旦以北次重點防治區(B3)125.87該區共有地質災害8處。其中泥石流5處,規模均為小型,按易發程度劃分:易發1處,較易發4處;崩塌3處,均為小型。威脅對象為鄉鎮、村莊、G335公路、鄉村道路等。該區為中低山地貌區,整體地勢

92、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溝谷切割較深,植被不發育。該區為硬質巖石區,出露巖性為中粗粒黑云花崗巖,灰綠、暗綠色蝕變、片理化閃長巖,硬質巖易風化破碎呈碎塊狀,形成大量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物源。同時區內溝道通暢,為泥石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間。降雨該區南側山谷溝口處有G335通過,公路兩側分布多個村莊及大片農田,溝內有簡易鄉村道路及多個居民點,是該的主要威脅對象。39一般防治區(C)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22191.7該區域共零散分布有地質災害24處。其中泥石流6處,中型1處,小型5處,按易發程度劃分:易發1處,較易發4處,輕易發1處;崩塌17處,中型1處,小型16處;地面塌陷1處,為小

93、型。威脅對象為居民點、G335公路、鄉村道路、輸電線路等。烏拉特中旗一般防治區大部分為中低山、低山丘陵、波狀高平原、山間盆地、山前平原,地勢相對平緩。該區域為地質災害的低易發區和非易發區,在工程勘查規范,建筑設計合理,不過度開發等情況下,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小。降雨該區承災體為分布于溝谷內的鄉村道路、居民點,水庫及水利設施、工礦企業,以及位于縣域南部山前的G335公路、村鎮等。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監管,區內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總 計2309640附表附表 4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重點治理工程規劃表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重點治理工程規劃表序號序號治理工程名稱治理工程名稱威脅對象威脅對象防治措施防治措施主要工程內容主要工程內容投資估算投資估算(萬元)(萬元)溝口坐標溝口坐標()1呼魯斯太蘇木爛不產溝泥石流威脅哈拉葫蘆小組居民30戶93人及房屋、農田、道路監測、工程措施沿村莊、農田邊緣修筑漿砌石防護擋墻,長度總計4155.53m;橋北河道中間布設河道石籠,長度約245.45m;每年對河道進行清淤。1001073419,411659


注意事項

本文(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方案(2021-2025年)(43頁).pdf)為本站會員(Le****97)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宁市| 钟祥市| 渑池县| 建昌县| 基隆市| 阿鲁科尔沁旗| 永顺县| 苍山县| 鹤岗市| 山西省| 天峻县| 张北县| 甘南县| 会泽县| 宁武县| 胶南市| 商都县| 梁山县| 长岭县| 和林格尔县| 鹤壁市| 武强县| 沈阳市| 沾益县| 铁岭县| 沁水县| 祥云县| 宜宾市| 方山县| 绿春县| 任丘市| 罗源县| 铜梁县| 钦州市| 深圳市| 阜宁县| 北海市| 虞城县| 虎林市| 沙雅县| 嵩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