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設計案例分析 波茨坦廣場 波茨坦廣場位于柏林市,廣場位于東邊的柏林行政中心與西邊的商業中心之 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1900年前后,該地區交通發達,是高檔賓館、飯店 和賭場云集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波茨坦萊比錫廣場是歐洲最大的 廣場,是德國柏林乃至歐洲最活躍的文化和商務中心。二戰中,波茨坦廣場 遭到嚴重毀壞。二戰結束后,從1940年到1960年代,由于地處美、英、法、 蘇管轄區的交界處,并有柏林墻橫穿廣場,區域內所有建筑被夷為平地,繁 華的一時的城市中心淪為沒有人煙的隔離區。 項目背景項目背景 1989年東西德合并,柏林的重新統一給長期處于分裂狀態的東西兩部分城區 帶來了建設的契機。德
2、國政府決定遷都柏林,并進行城市的重新規劃和大規 模的建筑修建工作。1991年,德國政府將這塊城市中心空地重設為市中心, 把土地拍賣給了奔馳 克萊斯勒、日本索尼、阿西亞 布朗 波威利等跨國公司 并采取了國際招標方式規劃建設。作為德國二戰最大的項目,波茨坦廣場的 總建筑面積為120萬平方米。 總體方案階段: 在1990年的波茨坦廣場城市設計總體方案的國際招標中,邀請過了包括sir. Norman Foster, O M UNGERS, Axel SCHULTES, Alsop & Stonemer , Hans Kollhoff, Daniel Liberskind等多位世界著名建筑師、規劃師和多
3、家世界 知名事務所。基于各自對柏林、波茨坦廣場的認識,他們做出了風格迥異的 構思方案。1991年,經過嚴格的篩選,以德國慕尼黑的建筑師Heinz Hilmer 和Christoph Sattler的方案勝出告終。 城市設計方案城市設計方案 波茨坦廣場最早是指柏林西北25公里的波茨坦城以及兩城之間的道路。早期 的時候這里是大量從奧地利法國涌入的宗教難民的聚居地。中世紀,隨著柏 林的發展,柏林人口突破柏林城墻的限制,發展出friedlichstadt。18世紀中 期,為征稅修建了城墻。19世紀初,波茨坦地區成為富有的柏林市民別墅 區。1830年柏林與波茨坦之間鐵路建成。20世紀20、30年代,波茨坦地 區更成為了歐洲的重要交通中心。 1710年的柏林 1810年的柏林 該地區城市肌理上具有歐洲城鎮“街區院落式”的特點 城市肌理與城市歷史城市肌理與城市歷史 左圖上的波茨坦廣場與右圖的柏林的某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