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吉縣天荒坪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天荒坪鎮人民政府2023年09月01-規劃總則02-總體格局03-生態空間04-農業空間05-城鎮空間06-區域聯動07-產業發展08-鄉村振興09-交通體系10-配套設施11-規劃傳導實施保障目錄01規劃總則 規劃定位 規劃原則 規劃期限與范圍1.1 規劃定位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對省級、市級、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的深化落實,是編制詳細規劃以及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據。1.2 規劃原則戰略引領建設鎮域樣板:區域協同,共同富裕落實上位規劃管控要求:保護優先,高質量發展明確各類用地功能布局:產城融合,能
2、級提升細化規劃實施管制規則:提質增效,精細管控1.3 規劃期限與范圍白水灣村井村村山河村余村村橫路村大溪村銀坑村馬吉村西鶴村五鶴村港口村天荒坪鎮行政區范圍,轄11個行政村,全鎮域面積113.63平方公里。包括白水灣村、井村村、馬吉村、山河村、余村村、銀坑村、橫路村、大溪村、西鶴村、五鶴村、港口村。本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規劃基期年為2021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規劃期限規劃范圍02總體格局戰略引領,優化總體空間格局 定位與發展目標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策略 發展規模與要素保障 構建“雙核驅動,兩廊引領,四區協同”總體格局 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規劃定位發展目標美麗中美麗
3、中國國兩兩山窗口山窗口打造中國式鄉村現代化先行示范地打造全國生態文明體驗首選地打造全國生態旅游度假高地2.1 定位與發展目標2.2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策略融區域區域協同,謀求片區聯動優布局用地重構,優化總體格局興產業做優產業,升級產業結構突出特色,彰顯文化底蘊強支撐內優外聯,提升交通服務完善設施,構建城鄉生活圈2.3 發展規模與要素保障發展規模至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2.44萬人左右要素保障要素保障美鄉村打造全域景區提品質補齊配套短板興產業深化區域聯動守底線優化生態格局城鎮綜合服務核心兩山創新示范區云上旅居度假區綠色產業發展區農旅融合體驗區2.4 構建“雙核驅動,兩廊引領,四區協同”總體格局雙
4、核驅動城鎮綜合服務核心產城融合發展核心兩廊引領滸溪城鎮發展走廊兩山聯動發展走廊四區協同兩山創新示范區、綠色產業發展區、農旅融合體驗區、云上旅居度假區產城融合發展核心2.5 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優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4.68平方公里優化劃定生態保護紅線55.90平方公里集約連片劃定城鎮開發邊界3.74平方公里圖 例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03生態空間生態優先,保護青山綠水藍天 筑牢生態安全空間格局 生態要素修復3.1 筑牢生態安全空間格局識別重要生態空間,錨固生態整體格局,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規劃構建“一屏三廊多節點”的生態安全格局。一屏以天目山為天然山林生態屏障三廊以滸溪為重要水生
5、態廊道以合溫高速和德安高速為重要道路生態廊道多節點包括余村景區、大竹海景區、浙江竹鄉國家森林公園分布于鎮域范圍內的多個特色生態節點3.2 生態要素修復生態公益林保護修復全面提高森林覆蓋率全面改善林分組成修復提升森林覆蓋率生態公益林自然保護地天然林改造美化林分組成林相改造水源涵養彩化林地修復森林覆蓋率提升工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林相改造工程水資源保護修復河道綜合整治強化監督管理系統功能自凈蓄水生物多樣性景觀系統穩定河流連通地表水面積徑流地下水水資源水資源保護提升工程04農業空間嚴守底線,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 保障農業生產空間 構建現代化農業空間格局 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4.1 耕
6、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嚴守耕地保護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至2035年耕地保護目標不低于5.24平方公里。嚴格管控耕地用途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全面落實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制度,積極引導依法合規利用耕地。積極提升耕地質量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因地制宜實施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間道路、農田輸配電等建設內容。4.2 保障農業生產空間嚴格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耕地保有量5.28平方公里永久基本農田4.68平方公里圖 例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4.3 構建現代化農業空間格局形成“一核、兩帶、三區、多點”的農業空間格局三區多點兩帶生態經濟聯
7、動帶北部現代都市農業區東部綠色高效農業區南部生態休閑農業區一核現代農業綜合服務核4.4 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開展生態空間綜合整治與修復開展農業空間綜合整治與修復開展建設空間綜合整治與修復圖 例生態修復土地開發幸福河湖建設用地復墾千百畝方河道修復05城鎮空間集約高效,建設宜居宜業城鎮 構建“雙核驅動,多軸聯動,復合六區”鎮區結構 劃定用途分區與功能布局 完善藍綠開敞空間系統5.1 構建“雙核驅動,多軸聯動,復合六區”鎮區結構雙核產城融合發展核心城鎮綜合服務核心多軸六區城鎮門戶形象軸、高速生態景觀軸城鎮文化活力軸、滸溪城鎮發展軸文旅休閑度假區、產城融合發展區共富產業樣板區、老城商貿風情區現代生活服
8、務區、煙火余村體驗區5.2 劃定用途分區與功能布局生態保護區包括核心保護紅線區、陸域保護紅線區農田保護區包括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永久基本農田一般區城鎮發展區以城鎮居民生產、生活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生態控制區將生態保護重要性較高的區域,集中連片納入生態控制區鄉村發展區包括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農田整備區和林業發展區,以及相關農業發展、農居生活和生產配套其他保護利用區包括礦產能源發展區、文化遺產保護區、區域基礎設施集中區、特殊用地集中區5.3 完善藍綠開敞空間系統藍帶為鏈,串聯山水城以濱水綠廊及帶狀綠地連接外圍田園山體,形成三條生態景觀廊道,藍綠織就山水城融合的大美圖景。綠廊滲透,構建活力節點依
9、托滸溪濱水綠廊和三條橫向生態景觀廊道的藍綠元素滲透,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要求打造零散分布于景觀節點。06區域聯動融入區域,謀求片區聯動發展 文化協同 產業協同 交通協同 風貌協同 設施協同6 區域聯動文化協同產業協同風貌協同交通協同打造杭州西北部山水人文旅游軸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長三角產業區域圈層,農旅文化產業融入杭州都市圈層的整體結構融入寧杭通道、合溫、德安高速走廊沿滸溪建筑風貌整治提升精致化的旅游標識系統設施協同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協同共享07產業發展綠色崛起,推動產業實現新跨越 明確發展思路,融入區域發展格局 立體化、多元化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構建“一核四區”的產業空間布局7.
10、1 明確發展思路,融入區域發展格局實施“4321工程”,打造中國式鄉村現代化先行示范樣板,建設最為開放的“農業+”孵化地、最有深度的鄉村旅居目的地、最具活力的青年鄉創策源地,為建設“高能級、現代化、國際范”的“大余村”注入強勁動力。四大人群原鄉人歸鄉人新鄉人旅鄉人三大產業新農業新經濟新文旅內循環創業孵化就地轉化外循環地瓜經濟數字農業數字文旅數字游民兩大載體青年大社區余村大景區1個共富機制五子聯興強村公司全球合伙人計劃+未來社區139理念產學研協作聯盟+天上山資源整合3系列IP品牌譜系共享共富驛站公益體系【原鄉人生活共富】【歸鄉人發展共富】【主客共富傳遞】7.2 立體化、多元化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
11、展新農業農業+新零售農業+文旅農業+新模式/新技術 本土IP農業 新零售供應鏈農業壯大本土自有品牌 余村農耕、一粒米孵化合伙人品牌 原力食品等做大自有平臺 余村農耕、5G養魚打造天荒坪版“東方甄選”做大產銷聯盟 全國鄉村產品選銷、展銷窗口 O2O定制農業 山野景觀農業互聯網+定制:農消對接、農超對接共享經濟+定制:共享農場休閑經濟+定制:農耕體驗、果蔬采摘農事觀光|文旅體驗|藝術活動 林下經濟 農業研發及設施農業發展“萬畝竹林”林下經濟打造以“筍菌茶稻藥”為主的系列農產品設施農業:陽光玫瑰、空中草莓示范基地農業研發:農科試驗室+試驗田新文旅藝術性礦坑山野系列大型音樂節大地策展無人機競速漂流越野
12、攀巖速降沉浸式古風武俠系列武俠影視樂園系列沉浸式戲劇特色影視文創懸崖竹海劇場參與式田園營造系列共建式家庭農場互動式動物農莊“安吉游戲”主題樂園自然研學課堂低碳生活公益人情味煙火余村系列精神性地標建筑公共型生活服務文創型活力商業品質型大眾商業產權型人才住房新經濟318創業體系:3個創業平臺+1個飛地產業園+8個在地創業載體7.3 構建“一核四區”的產業空間布局一核余村-天荒坪核心四區大余村示范區田園休閑區共富產業區潮玩鄉居區余村-天荒坪核心共富產業區潮玩鄉居區田園休閑區大余村示范區08鄉村振興全域旅游,打造“兩山”示范區 分類引導鄉村發展 謀劃美麗鄉村發展策略 加強鄉村土地資源管控8.1 分類引
13、導鄉村發展明確鄉村分類三個集聚建設村白水灣村、山河村、港口村五個整治提升類三個特色保護類銀坑村、井村村、馬吉村、五鶴村、西鶴村余村村、大溪村、橫路村集聚建設類村莊主要為重點發展的潛力村莊,是鄉村地區土地資源與公共服務設施投放的重點區域。整治提升類村莊是指除上述四類以外,廣泛分布、不受底線管控要素影響、發展方向和前景暫時難以判斷、整體需整治提升的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需滿足一定條件,且具備村莊特色資源。需平衡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集聚建設類整治提升類特色保護類白水灣村井村村山河村余村村橫路村大溪村銀坑村馬吉村西鶴村五鶴村港口村圖 例集聚建設類整治提升類特色保護類8.2 謀劃美麗鄉村發展策略依托天荒坪
14、中部宜居區,打造未來村鎮示范區依托綠水青山名片,農旅融合發展打造美麗全域景區,發展鄉村美麗經濟8.3 加強鄉村土地資源管控控制建設用地邊界,盤活存量用地結合村民建房需求,合理確定發展規模完善村莊公共服務與商業服務設施配套推動村莊產業發展,預留產業發展空間09交通體系內優外聯,提升交通服務能力 加快暢聯,實現從單一化到立體化的轉化 強化城鄉一體的公共交通體系 構建便捷的慢行交通與旅游交通體系9.1 加快暢聯,實現從單一化到立體化的轉化“兩橫”白缸線是鎮北部東西連接的交通干道,未來規劃拓寬。S218省道及二縱線連接為鎮域中部東西連接主要干道。“兩縱”省道205是天荒坪鎮貫穿鎮域南北的主要通道。規劃
15、合溫高速是鎮域未來主要的南北通道之一,規劃設置互通口。白缸線及德安高速S218及二縱線S205省道合溫高速9.3 構建便捷的慢行交通與旅游交通體系完善城鄉公交站點布局,提升建設用地的常規公交站點300米覆蓋率。預留鎮區及景區的旅游停車、集散空間,提升慢行交通的聯通性。整合提升南部的旅游林道,逐步實現環形互通,謀劃將各個景點串點成線,助推天荒坪鎮旅游的聯動開發。9.2 強化城鄉一體的公共交通體系10配套設施完善設施,構建城鄉生活圈 推進優質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 構建城鄉健康宜居生活圈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宜業宜居宜游品質天荒坪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踐行生態文明 構建一體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 健全堅韌
16、穩固的城鄉安全體系300m多種社交空間人才公寓健身房文體設施街角公園咨詢服務設施創意辦公城市級配套創新人群1000m文體設施便利店宿舍城市級配套生產服務產業空間街角公園產業工人菜場幼兒園小區公園行政服務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學小學社區文體設施便利店集中商業老人活動設施居民部分就業城市級配套10.1 推進優質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構建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推動公共服務設施的均等化10.2 構建城鄉健康宜居生活圈科技產業主導產城融合格局職住均衡分布依賴交通支撐多元創新融合活力街道網絡職住融合交叉虛擬平臺支撐開放共享超級混合共享線性活力街道產業配套豐富互動交往空間產業服務居住復
17、合多元生態持續單元發展生態綠色基底智慧節能建設無憂低碳交通舒適宜人環境學有優教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有效供給全民康體完善體育健身設施體系老有所依推進養老服務區域全覆蓋弱有所扶完善殘疾人服務設施體系病有良醫推動各級醫療資源增量提升以文惠民完善文化服務設施體系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加強城鄉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建設,完善便民服務設施、商業服務網點、社會福利設施等布局,形成范圍全覆蓋、設施人性化的公共服務網絡10.3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宜業宜居宜游品質天荒坪城鄉教育TWO TWO MOUNTAINS THEORYMOUNTAINS THEORY兩山示范文化體育醫療衛生DEMONSTRATION
18、電商直播中心10.4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踐行生態文明01多舉并舉節能減排02提高生態碳匯能力03應對極端天氣變化04推進海綿城市建設10.5 構建一體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保證區域防洪安全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完善雨污處理能力建立低碳能源體系打造資源循環體系10.6 健全堅韌穩固的城鄉安全體系加強城鄉防災減災,提高韌性城鄉建設水平健全監測預警體系,提高城鄉公共安全水平建設綜合應急體系,提高城鄉應急救災水平構建智慧服務體系,提高城鄉智能運行能力123411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 加強規劃傳導與管控 以重點項目為引領制定近期實施計劃 建立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考核機制11.1 加強規劃傳導與管控總體規劃構建“總
19、體規劃詳細規劃”規劃傳導體系。作為傳導落實湖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安吉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關研究,并指導下層次詳細規劃編制的依據。詳細規劃建立以單元為核心的規劃傳導機制,劃定詳細規劃編制單元,明確詳細規劃和“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范圍,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依據,不得突破相關約束性要求。落實總體規劃的指標傳導和空間管控要求。規劃傳導路徑詳細規劃傳導1、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基于功能結構和規劃分區,結合自然地理邊界和主要道路邊界,以15分鐘生活圈為空間功能基礎,綜合劃定7個詳細規劃單元,包括2個城鎮單元、5個鄉村單元。2、單元傳導和管控采用剛彈結合的傳導方式,實現有效管控,對于用地功能、骨干路網、
20、重大設施采用剛性管控,而土地利用、公共服務設施等,可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動態優化與平衡。11.2 以重點項目為引領制定近期實施計劃銜接湖州市、安吉縣國土空間規劃等上位規劃近期行動計劃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支撐作用,對規劃近期做出統籌安排,推動國土空間規劃目標任務落實實施。綜合整治文化教育產業基礎設施交通醫療旅游商貿服務11.3 建立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考核機制建立“實施-監測-評估-維護”機制健全監管與考核機制完善公眾參與機制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建立“實施-監測-評估-維護”機制,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定期評估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監管。根據規劃方案,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管考核,明確考核制度、監督監測等,構建考核評價體系,強化考核結果運用,保障規劃實施落地。規劃實施過程中,切實保障公眾知情、參與和監督權,加強公眾參與度,發揮公眾媒體的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