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風格詳解建筑風格詳解 巴洛克建筑風格巴洛克建筑風格 巴洛克建筑是 1718 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 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 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 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 經叛道的建筑風格。 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 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 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 泛流行。 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 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
2、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義是 16 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 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夸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筑史中則用以指 15301600 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筑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圣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 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 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圣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裝 飾光芒。 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筑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圣瑪麗亞小教堂的處 理手法。 正門上面分
3、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 大門兩側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 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后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 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 堂富麗堂皇, 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 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 求。因此,巴洛克建筑從羅馬發端后,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過 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 17 世紀 30 年代起,意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 格的教堂。由于規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 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圣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