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2035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2024 年 1 月 目錄目錄 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1 第 1 條 指導思想.1 第 2 條 規劃依據.2 第 3 條 規劃定位.4 第 4 條 規劃原則.5 第 5 條 規劃范圍與期限.6 第二章第二章 規劃研究對象規劃研究對象.7 第 6 條 城中村概念內涵.7 第 7 條 城中村識別與選取.7 第三章第三章 城中村存在問題及改造必要性城中村存在問題及改造必要性.10 第 8 條 城中村現狀問題梳理.10 第 9 條 城中村改造瓶頸.11 第 10 條 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13 第四章第四章 城中村改造目標與策略城中村改造目標與策略.15
2、第 11 條 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標.15 第 12 條 分區分類推動城中村改造.15 第 13 條 城中村改造策略.17 第五章第五章 城中村改造促進高質量發展城中村改造促進高質量發展.23 第 14 條 維育宜居生態環境,布局美麗國土空間.23 第 15 條 嚴守歷史文化底線,促進傳承活化協同.25 第 16 條 保障先進制造空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26 第 17 條 推動樞紐能級躍升,健全綜合交通體系.28 第 18 條 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發展能級.29 第 19 條 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協同多元主體參與.30 第六章第六章 戰略引領項目布局,積極穩步把握節奏戰略引領項目布局,積極穩步
3、把握節奏.32 第 20 條 增存聯動協同配置.32 第 21 條 項目分步推進時序安排.35 第 22 條 落實城市發展戰略.37 附件一:廣州市各行政區附件一:廣州市各行政區 2021-2035 年城中村改造項目年城中村改造項目 分步推進時序安排分步推進時序安排.41 附件二:廣州市城中村改造專項規劃圖集附件二:廣州市城中村改造專項規劃圖集.60 1 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 第第 1 條條 指導思想指導思想 城中村改造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以消除各類安全風險隱患,推動城
4、市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對廣州提出的“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作用”重要指示,以人民為中心,貫徹新發展理念,下定決心、鉚足干勁,以城中村綜合治理改造作為盤活存量用地的突破口和關鍵點,堅持“拆、治、興”并舉,戰略引領、規劃先行,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建設宜居、韌性、智慧的現代化城市,在率先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上走在前列、當好示范。從實際出發,盡力而為
5、、量力而行,穩中求進、積極穩妥,分類實施城中村改造。先謀后動、動則必快、動則必成,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強化政府在空間統籌、結構優化、資2 金平衡、組織推動等方面的作用,堅持公平公開、依法征收、“凈地”出讓,高效綜合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調動市場參與的積極性。通過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切實消除安全風險隱患,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持續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城市面貌,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中提質、促進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加快科技產業動能釋放、推進城鄉區域更趨協調、保障民生福祉不斷增強、推動經濟安全有效保障。第第 2 條條
6、規劃依據規劃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 29 號,2019 年修正)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 32 號,2019 年修正)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 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廳字202136 號)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119 號)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3 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325 號)7.自然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的通知(自然資發2022186 號)8.自
7、然資源部關于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3171 號)9.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建科202163 號)10.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扎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建科202330 號)11.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自然資辦發202027 號)12.廣東省土地管理條例(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 113 號)13.廣東省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管理辦法(廣東省人民政府令第 279 號)14.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改革加快推動“三舊”改造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粵府201971 號)15.廣東省人
8、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全省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通知(粵府函2019353 號)16.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實施意見(粵府辦202148 號)17.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廣州市第十四屆4 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 77 號)18.廣州市排水條例(廣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 88 號)19.廣州市城市更新辦法(廣州市人民政府令第 134號)20.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深入推進城市更新工作實施細則的通知(穗府辦規20195 號)21.中共廣州市委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穗字202010 號)22.中共廣州市委 廣州市人
9、民政府關于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穗字202313 號)23.廣州市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穗辦202110 號)24.廣州市關于科學綠化的實施意見(穗辦202111 號)25.廣州市關于在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實施意見(試行)(穗辦202112 號)26.廣州市城市開發建設項目海綿城市建設洪澇安全評估技術指引(試行)(穗水規計202110 號)第第 3 條條 規劃定位規劃定位 本規劃是廣州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專項規劃。向5 上銜接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落實戰略目標、國土空間格局、規劃分區、重大基礎設施等,基
10、于廣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1-2035 年),聚焦城中村概念內涵、識別原則,全面篩查識別廣州市城中村情況,并提出城中村改造的目標、規模、分區、分類、分步驟策略等,向下傳導城市發展戰略意圖,引導城中村改造工作積極穩步開展。第第 4 條條 規劃原則規劃原則 1有利于城市結構優化有利于城市結構優化 聚焦城市發展戰略,通過城中村改造引導國土空間結構優化,存量資源有序均衡開發,推動城鎮緊湊集約發展、功能提升完善,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的城市結構。2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 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要求,通過城中村改造促進存量用地高效利用、空間價值深度挖潛,保障優質產業載體,推動產業轉型
11、升級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3有利于歷史文化保護有利于歷史文化保護 處理好城中村改造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始終把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放在第一位,堅持系統保護、完整保護、全面保護,傳承文化根脈,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民記住鄉愁。4有利于宜居環境改善有利于宜居環境改善 6 緊密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在城中村改造中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動生態環境修復,統籌好山水林田湖海等要素,營造宜居健康、安全韌性城市。5有利于公共基礎設施完善有利于公共基礎設施完善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聚焦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和“急難愁盼”等問題,通過城中村改造補齊公共基礎設施短板,促進公共服務均
12、等化,打造有溫度的城市。6有利于社會綜合治理有利于社會綜合治理 搭建多元協商平臺,構建黨建引領、法治保障、政府統籌、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突出協同共治,通過城中村改造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第 5 條條 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與期限 本次規劃范圍為廣州市行政區域,總面積 7434 平方公里。本次規劃期限為 2021 年至 2035 年,近期到 2025 年。7 第二章第二章 規劃研究對象規劃研究對象 第第 6 條條 城中村概念內涵城中村概念內涵 城中村是指被現狀連續建成區包圍且位于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的以下城鎮低效建設用地:失去或
13、基本失去耕地、實行村民自治和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建成區域,以及集體土地已轉為國有、已完成撤村改制,但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繼受單位及原村民保留使用的低效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建成區域。范圍包括上述區域內的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及其緊密相關的附屬設施(含農村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和道路、市政、環衛等公共事業設施用地)用地等。第第 7 條條 城中村識別與選取城中村識別與選取 1識別原則識別原則 根據上述定義,結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印發廣東省“三舊”改造標圖入庫和用地報批工作指引(2021 年版)的通知(粵自然資函2021935 號)對舊村的標圖入庫要求,按照以下原則在廣州市域范圍內村莊及集體土地已轉為國有、已
14、完成撤村改制地區中,識別城中村建成區域作為本次規劃研究對象:(1)被現狀建設用地地類所包圍或位于現狀連片建設用地邊緣;8(2)在第三次土地利用調查中被認定為或基本認定為建設用地;(3)位于或基本位于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內,不涉及或基本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4)上蓋物(不包括隧道、橋梁、高架路、立交橋、硬化路面、鐵路軌道、露天停車場、蓄水池、沼氣池、污水處理池、戶外體育設施、堆場、綠地、地下建筑以及可移動的臨時建筑物等)基底面積占比達 30%以上;(5)2009 年 12 月 31 日已建設并達到(4)要求,且不屬于 2009 年后供地的建設用地、已實施的“三舊”改造
15、用地及已認定的閑置土地;(6)本村權屬范圍內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其他用地,可參照邊角地、夾心地、插花地有關規定納入城中村改造項目,原則上面積不超過主體地塊面積的 10%。2識別結果識別結果 共識別出 272 條城中村(行政村)作為本次規劃的研究對象,涉及改造范圍共計約 155 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約 118萬,常住人口約 515 萬、占全市常住人口約 28%,常住人口密度約 3.3 萬人/平方公里,改造范圍現狀總建設量約 2.32 億平方米,平均毛容積率約 1.5。9 其中,越秀區 5 條,改造范圍約 2.3 平方公里;海珠區18 條,改造范圍約 15.6 平方公里;荔灣區 20 條,改造范圍約
16、13.6 平方公里;天河區 22 條,改造范圍約 17.7 平方公里;白云區 50 條,改造范圍約 47.4 平方公里;黃埔區 30 條,改造范圍約 24.1 平方公里;花都區 19 條,改造范圍約 5.8 平方公里;番禺區 92 條,改造范圍約 23.6 平方公里;南沙區4 條,改造范圍約 0.5 平方公里;從化區 5 條,改造范圍約0.6 平方公里;增城區 7 條,改造范圍約 3.9 平方公里。10 第三章第三章 城中村存在問題及改造必要性城中村存在問題及改造必要性 第第 8 條條 城中村現狀問題梳理城中村現狀問題梳理 廣州城中村是超大城市中規模、功能過度集中,人口過度集聚,大城市病尤為突
17、出的典型區域。1三高:功能混合度高、人口密度高、開發強三高:功能混合度高、人口密度高、開發強度高度高 一是功能高度混合,特別是中心城區的城中村,生產、生活空間高度混雜,批發物流功能疊加造成人流復雜、衛生條件差、消防隱患多等問題,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二是人口密度高,廣州城中村實際居住人口密度高達 5 萬人/平方公里,個別城中村人口密度更是高達 12 萬人/平方公里;三是開發強度高,廣州城中村平均毛容積率為 1.25,其中居住用地平均毛容積率 1.92,部分城中村毛容積率超過 3.0,違規建筑面積占比超 50%,缺少公共開敞空間。2四不足:人居品質不足、安全保障不足、配套設施不四不足:人居品質不足
18、、安全保障不足、配套設施不足、基層治理不足足、基層治理不足 一是人居品質不足,城中村吸引大量流動人口聚居,人均居住面積遠低于全國水平,環境品質低下,與宜居的目標仍有差距;二是安全保障不足,缺少必要的消防通道、建筑通風廊道,難以支撐消防、衛生、防疫、疏散等基本安全需求;三是配套設施不足,均等化、普惠型的公共服務設施和11 市政設施在城中村內的建設投入不足,難以滿足群眾基本服務需求;四是基層治理不足,城中村提供低成本居住空間,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流動人口聚居,租賃占比大,群租轉租情況普遍,租賃人員管理困難,城市管理措施難以有效落實。第第 9 條條 城中村改造瓶頸城中村改造瓶頸 1改造效率有待進改造
19、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步提升 廣州的城中村改造起步于 2000 年代,目前已完成全面改造的不足 3%。由于城中村現狀建筑涉及村集體、村民、久居非村民、租戶等,關聯人群廣;同時存在二手、三手等層層轉租情況,利益鏈條長,實施清租難度大。村民改造期望高,希望獲得更多額外的補償面積難以實現,帶來留守戶問題,導致城中村改造推進情況不夠理想。2規劃統籌引領有待進一步強化規劃統籌引領有待進一步強化 過去城中村改造存在就項目論項目的情況,缺乏綜合性、系統性的規劃,未能充分體現城市發展戰略意圖,未能全面圍繞中心城區及重點功能片區、重大交通樞紐、重要商圈等重點區域有節奏統籌推進。對城中村改造規模、推進時序的謀劃不充
20、分,呈現外圍快、中心慢的態勢。改造過程中,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生態環境與歷史文化保護等因素考慮不足,與土地供應、房屋供需、建設用地規模與指標安排的銜接不12 充分。3政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立足廣州城中村改造推進十余年的轉型階段,過去部分政策如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城市更新辦法配套文件的通知已到期、新辦法暫未出臺。隨著廣州推進城中村改造情況日益復雜,涉及復雜權屬用地處理、利益分配管理、儲改結合路徑、土地出讓融資等系列實施性問題,僅靠現有政策難以覆蓋多類改造模式與路徑,推進存在一定困難,亟需更高法律效力層級的法律法規政策完善頂層設計。4成本核算與經濟平衡工作有待進
21、一步優化和協調成本核算與經濟平衡工作有待進一步優化和協調 不同核定方式核定總量差異較大。復建安置住宅總量有“棟”“戶”“人”三種核定方式,不同方式算出的結果差異較大,將與項目自身改造無關的費用也納入改造成本,存在希冀通過城中村改造解決一攬子城市建設問題的情況,不斷推高建設量。城中村改造過程中,項目經濟平衡與交通、環境等規劃承載力協調不足,以單個項目經濟平衡測算需求建設總量,普遍提出較高的容積率、建筑高度等要求,如規劃按此修改,將影響城市功能和品質,將“躺著的城中村”變成“豎起來的城中村”。5改造連片謀劃有待進一步提升改造連片謀劃有待進一步提升 13 城中村土地權屬復雜、邊界犬牙交錯,自下而上推
22、進的項目更多聚焦項目自身,存在零星式、碎片化推進的問題。改造更多為場地本身的物質空間煥新,難以徹底解決區域產業結構空心化、人口活力流失等發展問題。如人口密集區的項目多改造為居住功能,導致人口進一步集聚、市政公服設施承載壓力更大。與此同時,因缺少連片謀劃與空間統籌,改造范圍規模有限,難以解決區域大型公服設施短板。第第 10 條條 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1用地資源豐富用地資源豐富 伴隨廣州過去十年城鎮化迅速推進,后續城市增量空間有限。預測未來 15 年廣州建設用地年均增長將低于過去 10年水平,增量空間供需矛盾日益凸顯。2013-2021 年間,廣州市土地供應結構中存量用地占比逐年
23、上升,近三年來存量用地供應占比近半。廣州土地利用模式正從增量為主逐步轉向增量與存量并舉的階段。廣州現狀城中村建設用地規模大。至 2023 年 12 月,納入廣東省“三舊”改造地塊標圖入庫中舊村用地面積為 163.4平方公里,占標圖入庫總規模的 47%。在新增建設用地資源緊張的大環境下,該部分存量土地成為保障城市發展的重要空間資源。2支撐重點地區建設支撐重點地區建設 14 通過城中村改造支撐重點功能平臺、重要交通廊道、重要景觀地段建設,實現中心城區人口疏解、功能調整、產業提質、環境宜居,通過戰略平臺的改造,促進城市結構的優化調整,提升城市競爭力,存量用地將承擔起落實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使命。3推進
24、廣州高質量發展推進廣州高質量發展 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是廣州深入推進城市化、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途徑,是推動產業形態優化、居住功能提升、城市文明躍升的重要抓手,是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對廣州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具有重要意義。15 第四章第四章 城中村改造目標與策略城中村改造目標與策略 第第 11 條條 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標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標 城中村改造應當增進社會公共利益,以人民為中心,按照城市標準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實現下列目標:(一)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消除公共衛生和城市安全風險隱患;(二)提升居住品質,改善
25、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三)高效綜合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特色風貌;(五)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六)夯實基層治理基礎,提高社會綜合治理水平。第第 12 條條 分區分類推動城中村改造分區分類推動城中村改造 1分區推進明重點分區推進明重點 分解傳導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調整重構為主、結構性拓展為輔的空間發展模式,劃分中心城區核心區、中心城區及周邊城區城中村改造區域,優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國土空間格局。(1)中心城區核心區以整體煥發歷史城區新活力為主,突出嶺南文化中心地文脈價值。強調城中村改造協同歷史文16 化保護與活化,擦亮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品
26、牌;牽引消費升級,打造活力消費場所,支撐廣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順應人民需求變化,優化重點地區環境品質,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質,改善人居環境。(2)中心城區及周邊城區是完善城市空間功能結構、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的重要地區,強調提升區域品質,進一步發揮極核輻射帶動作用,承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展現廣州國際大都市門戶形象。應注重區域統籌、連片謀劃、有序推進,以產業升級與空間重構為抓手,增強“雙循環”空間鏈接能力。著力提升高端資源要素配置能力,激發城市經濟活力,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完善多點支撐的城市空間格局。2分類分策促實施分類分策促實施 結合國土空間規劃重點管控內容,劃分四種城中村改造項目類型,因地
27、制宜提出擬改造方式及具體實施建議,引導城中村改造項目實施。(1)歷史文化傳承活化型項目嚴格落實歷史文化保護相關要求,嚴控新建和改擴建建筑高度,采取針灸式、小規模、漸進式方式,穩妥有序推進城中村改造項目。不大規模、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筑,優先拆除有重大安全隱患的危舊破房。(2)重點平臺型項目通過城中村改造促進要素活化利17 用、產業用地價值挖潛,結合低效用地收儲、土地整合置換等方式,引導優質產業集聚、連片布局。優先支持符合重點功能片區產業導向的存量地塊實施改造,騰退低效產業空間,推動低端產業向周邊地區有序轉移疏解。(3)重大基礎設施型項目圍繞綜合交通設施推動連片謀劃,為重大基礎設施落地實施提供支撐
28、。以 TOD 開發為導向,鼓勵周邊復合利用,強化區域交通便捷性和可達性。以區域綜合交通承載力評估為重點,科學論證確定開發強度、建筑高度等,強化軌道交通一體化建設。(4)人居環境提升型項目結合 15 分鐘社區生活圈,見縫插針補齊民生設施短板。重點推動確需人居環境提升的存量地塊改造,優先保障教育、醫療、養老等重要公共服務設施。推動“三線”下地,探索建筑功能轉變,優先用于增補公共服務設施。第第 13 條條 城中村改造策略城中村改造策略 1規劃先行,全域統籌推進城中村改造規劃先行,全域統籌推進城中村改造 進一步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引領,推進高質量城中村改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規劃的核心,聚焦人
29、民群眾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生活環境、社會秩序等需求,通過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科學合理確定城中村改造單元規劃指標,優化空18 間資源和要素配置,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保障產業經濟發展,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結合城市發展片區需求、圍繞平急兩用完善城市公共服務,打造面向未來的宜居社區和十五分鐘生活圈,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加綠地和公共空間,打通水系,串聯文脈、山脈、綠脈,提升空間品質,營造宜居宜業宜游宜樂的人居環境。城中村改造可在市域內統籌平衡規劃指標,對改造項目在規劃用地性質、建筑規模等方面予以支持優化。2黨建引領,綜合整治與
30、全面改造雙管齊下黨建引領,綜合整治與全面改造雙管齊下 以黨建引領先行推進城中村綜合整治。一是實施智慧社區管理行動,搭建城中村管理智慧云平臺;二是實施消防安全行動,推動消防工程補短板,暢通消防生命通道;三是實施產業煥新行動,清理疏解存在安全隱患的小型加工廠、小作坊、倉庫等;四是實施設施提升行動,提升污水管網,植入必要公共衛生服務設施等;五是實施街道優化行動,推動“三線”整治、優化道路交通管理等;六是實施公共空間行動,挖潛增補街頭綠地,增加開敞空間。3政策補給,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政策補給,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 一是探索通過立法形式破解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堵點難點問題,為城中村改造提
31、供高層級的政策保障。二是夯實城中村基礎數據,建立“人地房業”等數據信19 息支撐系統,為城中村綜合治理、基礎數據調查核查、單元詳細規劃及項目實施方案編審、項目建設實施等提供翔實的信息化支撐,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與精準度。三是通過城中村改造,實現擴容提質、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增加商品房供給、平抑房價,規劃節余優先配置政策性住房,復建住宅配置一定比例中小戶型。將城中村改造后富余復建住宅和集體物業進行統租、整體經營,避免租金過快上漲,拓寬保障性租賃住房籌集渠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保障村集體、村民收益。4政府統籌,切實發揮在改造中的主導作用政府統籌,切實發揮在改造中的主導作用(1)優化成本核算與征拆標準。
32、基于廣州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實施辦法廣州市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收補償辦法等優化成本核算與征拆標準。合理調整改造成本構成,結合項目實際情況,考慮由政府承擔部分區域性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降低融資建設量和開發強度。復建區除了落實“一戶一宅”戶均標準的住宅需求以外,盡量安排產業建筑給予補償,提高復建產業物業占比,保障產業空間;在滿足產城融合、職住平衡要求的前提下,融資區可盡量安排住宅建筑,合理降低融資建設量。依法合理核定村民、非村民的復建方式與復建量,在保障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安排部分貨幣補償,降低回遷建設量。20(2)探索房票安置政策機制。進一步拓寬拆遷安置渠道,滿足人民群眾對房屋安置
33、的多樣化需求。通過實施房票安置,降低回遷用地安置需求,實現集約節約用地,縮短城中村改造周期,提升城中村改造效率。節省安置臨遷費,減輕財政資金壓力,定向去庫存,帶動商品房銷售,縮短去化周期,多路徑保障村民回遷安置,降低社會維穩風險。(3)多措并舉妥善處理歷史問題。一是探索不動產權利依囑托注銷登記。對城中村改造中集體土地被征收為國有土地,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回集體土地使用權,已依法補償的不動產,原權利主體不申請或未委托辦理原不動產權利注銷登記的,相關征收、收回決定生效后,區人民政府憑補償費用足額支付或者足額提存公證憑證,出具書面囑托文件通知不動產登記機構辦理原不動產權利注銷登記。二是探索破解城中
34、村改造留守戶問題。城中村改造項目需要收回集體土地使用權,符合法定情形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依法收回集體土地使用權,并按規定對集體土地使用權人給予適當補償。經依法批準收回集體土地使用權后,原集體土地使用權人在規定期限屆滿后拒不交回的,由負責組織實施城中村改造的區人民政府依法予以處理;經處理仍無法收回的,申請人民法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強制執行。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時,負責組織實施城中村改造的區人民政府應當予以支持協助。21(4)強化政府對土地開發一級市場的管理。堅持“規劃先行、依法征收、公平公開、凈地出讓”,探索政府統籌做地模式,圍繞活力創新軸、重點功能片區、重大基礎設施、重要商圈、景觀通道等區域,以
35、及人居環境惡劣、安全隱患問題突出的城中村區域重點推進。一是探索以政府統籌做地模式推進城中村改造。模式一:做儲結合,滾動開發。由政府認定的做地主體籌集資金配合屬地政府實施征收補償安置工作,實施道路、供水、供電、供氣、排水、通訊、照明、綠化、土地平整等配套設施建設工作,整理的土地納入儲備后組織土地供應,助力重大項目“上馬”。模式二:改儲結合、帶方案招商。政府在確定規劃指標、合作單位選擇條件和凈地出讓等前提下,公開擇優選擇優質合作單位,相應項目土地依法實施綜合評價出讓或帶設計方案出讓,發揮政府“有形之手”調節市場作用,積極引入民間資本參與。二是妥善處理歷史項目。已批實施方案的項目,可繼續按照批準的改
36、造模式推進;已引入合作企業的項目,可繼續按照合作改造的模式推進。5成片連片,推動城中村成片連片,推動城中村整體開發整體開發 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以城中村行政范圍為基礎,合理劃定改造區域,鼓勵實施區域統籌和成片開發,城22 中村改造項目土地四至范圍在村集體建設用地基礎上可擴大至周邊少量低效用地,可通過土地整合、土地置換等方式促進成片開發,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是在改造區域內探索集體建設用地之間、國有建設用地之間、集體與國有建設用地之間,研究支持按照“面積相近或價值相當、雙方自愿、憑證置換”原則,經批準后進行置換,依法辦理登記。二是實施“嚴控總量、盤活存量、精準配置、提質增效”的建設用地
37、管控措施,開展國家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探索研究涉及規劃用地保障、低效用地調查認定、存量資源轉換利用等政策。6拓寬渠道,加大城中村改造資金支持力度拓寬渠道,加大城中村改造資金支持力度 城中村改造項目按規定享受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和政府性基金支持,相關納稅人按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可降低改造成本。探索申請使用國家有關城中村改造項目的專項補助,將符合條件的城中村改造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府財政資金支持范圍,設立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與公司信用類債券,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提供城中村改造專項貸款,專款專用、封閉管理,加大對城中村改造資金支持力度。23 第五第五章章 城中村改造促進
38、高質量發展城中村改造促進高質量發展 以城中村改造為契機,持續提高國土空間資源利用效率和高端資源要素配置能力,落實生態文明、傳承歷史文脈、優化產業空間、完善交通體系、建設海綿城市、補齊公服短板、促進社會治理,引領廣州高質量發展。第第 14 條條 維育宜居生態環境,布局美麗國土空間維育宜居生態環境,布局美麗國土空間 1以水系治理實現水網融城以水系治理實現水網融城 保護珠江水系脈絡。結合城中村改造,加強珠江西航道、前后航道、石井河流域、大石水道、三枝香流域的水生態系統修復與建設。恢復古城水系沿線綠化景觀,提升濱水公共空間;對受到破壞的護岸、植被、水體進行整治,美化沿河兩岸的建筑和駁岸界面,按照碧道建
39、設標準完善濱水兩岸生態景觀及公服設施;對有條件實施揭蓋復涌的區域結合城中村全面改造實施暗渠復明;強化流域綜合治理。在城中村改造中不挖山填湖,不隨意改變和侵占河湖水系。連片騰退沿岸城中村低效存量用地,嚴格落實河湖水域岸線管控要求,加強河湖管理范圍內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和生態保護修復。2以山體保護實現森林進城以山體保護實現森林進城 差異保護山體森林。結合城中村改造,推進國土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有序退出位于城市山體森林、水系濕地和耕24 地資源周邊保護地區內的城中村低效存量用地;修復山城關系。保護白云山以及向北延伸的九連山脈,傳承九連山脈-白云山-越秀山所形成的“青山半入城”的傳統格局和山城交融的城市特
40、色。城中村改造不得破壞山體格局,不應遮擋白云山、越秀山與重要節點的視線通廊。3以綠地建設實現開門見綠以綠地建設實現開門見綠 完善城市綠地建設。結合城中村改造,合理規劃和擴展城市綠地面積,加強各種城市用地中的附屬綠地建設,完善社區公園,大力建設口袋公園,采用節水灌溉形式,提升城市綠地布局均衡性與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持續推動“五邊”綠化美化和“四旁”植綠,不斷改善宜居環境。持續推進立體綠化,增加城市綠量,豐富城市綠化空間結構層次。加強古樹名木及其后續資源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遷移、砍伐樹木,對確實無法避讓且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須辦理遷移、砍伐相關審批,按要求開展專家論證,并向社會公示
41、,聽取公眾的意見。4倡導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行動倡導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行動 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以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為路徑,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推動廣州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酷城”行動,提升城市氣候舒適性。在城中村改造中,充分保護利用自然開敞空間,形成“冷源”和“冷廊”;優化場地規劃設計,合理布局街區25 地塊,形成高低錯落的天際線,最大化通風、遮陽及降濕效果;鼓勵建筑首層架空,充分發揮通風作用;探索土地集約節約利用,鼓勵立體綠化和屋頂綠化,鼓勵使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打造城市“冷界面”;強化場地通風設計與規劃論證,鼓勵將通風設計納入城市設計指引。第第 1
42、5 條條 嚴守歷史文化底線,促進傳承活化協同嚴守歷史文化底線,促進傳承活化協同 1振興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振興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 加強整體格局保護。保持和延續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需在更新改造前完成保護規劃編制。更新改造需嚴格落實保護規劃要求,采用微改造或混合改造方式。改造建筑風格應與該地區歷史文化風貌相協調,但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時期的風貌,禁止沒有依據的重建和仿制,新舊建筑應具有可識別性。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應盡可能采用具有可逆性的技術措施,不對本體及其價值造成損失。探索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多元化路徑,在嚴格落實保護要求基礎上
43、,活化利用傳統資源,保留延續原有功能,因地制宜發展相關產業,促進歷史文化遺產的展示利用。2保護活化歷史資源保護活化歷史資源 加大前置調查與評估力度。在城中村改造中深入開展城中村歷史文化遺產調查評估和普查認定,制定歷史文化遺產26 保護清單,嚴格保護承載鄉愁的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老地名等。加強地下文物埋藏區建設前考古。堅持“先考古、后出讓”,在地下文物埋藏區進行工程建設或者在地下文物埋藏區以外進行大型工程建設前,應當按規定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確保地下文化遺存安全。推動保護項目落地實施。鼓勵歷史文化保護利用項目與城中村改造項目組合實施,探索容積率獎勵和轉移機制,因歷史文化保
44、護需要難以在項目所在地塊實現經濟平衡的,在總建設量平衡且符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要求的前提下,允許進行容積率轉移。第第 16 條條 保障先進保障先進制造空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制造空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1實施工業產業區塊管理實施工業產業區塊管理 嚴格保護產業發展底線。落實工業產業區塊管控要求,協調好城中村改造與工業產業區塊之間的關系。位于工業產業區塊一級控制線的用地,原則上以工業發展為主導。位于二級控制線內的用地,近期需保持工業主導功能,可實施以市政和交通基礎設施或經各區認定服務于工業發展的科研設計設施為導向的更新改造;優化存量工業用地布局。結合工業產業區塊,通過城中村改造優化全市產業空間布局。優
45、先推進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其他省級經濟開發區城中村存量用地更新27 改造,通過增存聯動、連片開發,保障高質量產業發展空間。2推動城中村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城中村產業轉型升級 結合城中村改造,提出中心城區批發市場“關、遷、改”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異地遷改與就地升級并舉,推進批發市場疏解與轉型。將生產模式落后、發展前景不清晰的小作坊有序轉移到外圍地區的產業聚集區域。重點推動紡織服裝和農副產品市場梯次轉移,重點圍繞北部空港樞紐和東部中心布局。依托數字化平臺企業,對城中村優質制造業企業進行四化賦能,將富有成長性的優質企業原地保育升級。依托優質商貿平臺型企業,加速廣州
46、傳統優勢產業實現品牌化、全球化、專業化、特色化、系列化發展。在城中村改造中探索復建物業性質留白,設置綜合產業用地(M/A/B),為城中村改造創造多元載體。3加快村鎮工業集聚區改造加快村鎮工業集聚區改造 明確更新改造目標要求。圍繞產業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要求,引導零散分布的工業企業向基礎條件較好的鎮(街道)工業園區、連片改造的村鎮工業集聚區集中,實現空間與產業的“雙轉型”;分類推進更新改造,落實上層次規劃要求,嚴格落實城鎮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管控要求,結合工業產業區塊、城中村改造推進時序安排、重點功能片區、軌道交通站點等,按政府收儲、單個全面改造、納入城中村全面改造、微改
47、造、淘汰關停、28 現狀保留六種方式,分類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更新改造。第第 17 條條 推動樞紐能級躍升,健全綜合交通體系推動樞紐能級躍升,健全綜合交通體系 1建設高能級交通樞紐建設高能級交通樞紐 支撐樞紐擴容。結合航空、鐵路、港口、公路客運站等綜合樞紐建設,同步推進周邊城中村改造。加快推進航空樞紐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推進廣州站、東部樞紐等改造建設;軌道站點帶動。充分利用軌道交通的優勢帶動存量用地再開發,引導軌道站點周邊 800 米范圍的存量資源以 TOD 模式開展更新改造,依托軌道交通引導人口匯聚,促進站點周邊用地的綜合和高效利用,促進交通走廊內的職住平衡。2擴充交通設施容量擴充交通設施容
48、量 優化全域道路體系。中心城區核心區道路以品質提升為主,通過微改造、精細化設計、精準化管理提升道路環境品質,加快完善城區次支路網。將街巷路融入市政路網體系,打造充滿活力的“行街”路徑。重點發展區域堅持交通承載力與存量土地盤活協同發展,強化道路建設與城中村改造的實施協同,確保城中村出行的必要性道路同步實施,路網密度原則上不應低于 8 千米/平方公里;完善綠色交通網絡。在城中村改造中強化人行、非機動車網絡和空間規劃建設,盡可能實現人車分離、機非分隔,形成完整一體的步行騎行網絡體系,推動生活性次支道路的步行和非機動車路權比達到29 50%以上;補齊交通設施短板。落實公共交通優先,高標準配置城中村改造
49、區域內的公交設施,優先保障落實公交站場用地,適度超前配套建設充電設施。結合城中村改造完善停車設施供給,補齊歷史停車配建短板。第第 18 條條 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發展能級 1提升市政支撐能力提升市政支撐能力 加強市政系統支撐能力。完善城中村改造地區市政基礎設施信息,全面評估市政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各類市政基礎設施的規劃規模。結合城中村改造工作,合理規劃供水設施,提升供水品質,按規定做好公共排水設施的保護、遷改、拆除工作,開展未達標河涌整治;同步開展電網和天然氣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及驗收,補足市政設施短板。中心城區補短板,重點解決規劃設施落地難和末端管
50、網老化問題;周邊城區重點優化市政基礎設施系統布局,落實重大市政基礎設施和區域干線廊道。2健全公服設施體系健全公服設施體系 完善多層次公服設施體系。以解決存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短板為導向,結合城中村改造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面向居住區域人群的公共服務設施按市區統籌級、街道級(15分鐘生活圈)、居委級(5 分鐘生活圈)三級配置;統籌重大公服設施布局。結合城中村改造分步推進時序安排,研究市30 區統籌級及重要公共服務設施的規模及布點需求,在城中村改造中結合實際情況予以統籌落實;豐富住房差異化供給。統籌考慮城中村業態、居住人口、職住平衡、租金承受能力等情況,規范保障性住房和人才公寓等政策性住房以及中小戶
51、型租賃住房配置,豐富房源戶型、增加套數供應,助力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和培育住房租賃市場健康發展。第第 19 條條 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協同多元主體參與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協同多元主體參與 1推動精細化更新治理推動精細化更新治理 貫徹“拆、治、興”理念,健全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機制,邊拆遷邊整治,推動更新治理服務重心下移。以城中村改造為抓手,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以拆促興,構筑社區發展治理強基礎、優服務、惠民生的幸福高線,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建立城中村改造協同治理機制,創新多主體共同決策的更新治理模式,搭建城中村改造全過程參與平臺、探索參與式更新規劃治理范式,厘清主體角色與責任,實現共建共治共
52、享。2建立多元主體協同機制建立多元主體協同機制 政府主導,發揮重點引領作用。發揮政府在統籌引領和平臺搭建的主體作用,對于涉及城市重點功能片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可以政府為主導,結合重點項目同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市場參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市場主31 體參與城中村改造機制,注重城中村改造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充分調動各方參與城中村改造的積極性,暢通社會資本參與路徑。基層共建,構建長效治理模式。充分發揮基層治理能力,加強街道、社區黨組織對物業、業主委員會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培育居民家園意識,激發居民參與改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基層參與城中村改造。市區聯動,強化工作協調機制。充分發揮
53、規劃委員會、土地管理委員會、城市更新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做地指揮部、城中村改造建設指揮部等議事協調機構職能,集體審議城中村改造各階段方案,研究協調重大復雜事項。多方謀劃,提升社會共建水平。推進跨專業、跨行業的溝通交流,培育在地協作力量,共同處理城中村改造公共事務。3構建數字化智慧城市構建數字化智慧城市 加快建設智慧城市。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城市體檢,完善城市智能感知體系、智能化應用體系,搭建可視化城市規劃管理平臺,探索智慧技術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不同階段中的應用,實現全要素精細化治理。探索數字化更新管理。結合測繪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綜合利用與集成創新,探索在城中村改造全流程中開展建成環境三維信息的精細化采集
54、、動態化監測、智能化管理、可視化互動展示,完善城中村改造地區規劃建設信息化支持。32 第六章第六章 戰略引領項目布局,積極穩步把握節奏戰略引領項目布局,積極穩步把握節奏 第第 20 條條 增存聯動協同配置增存聯動協同配置 1科學測算城中村改造規模科學測算城中村改造規模 面向城市土地資源日益緊約、增量建設用地規模不足的發展現狀,以“嚴控總量、盤活存量、精準調控、提質增效”策略為引領,將城中村改造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落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與“十四五”規劃要求,平衡好增量空間與存量空間發展、土地收儲與自主改造之間關系,統籌考慮土地市場供需平衡、新增住房市場容量等因素,把握土
55、地供應與住房供應節奏,多路徑綜合測算廣州城中村改造總體規模。以微改造、混合改造、全面改造多種更新方式并舉,規劃至 2025 年,累計推進城中村改造約 70 平方公里;重點推進已批在建、已批未建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涉及“十四五”重點項目、活力創新軸、重點功能片區啟動區、綜合交通樞紐、重要民生改善以及促進歷史文化保護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推動城市綜合治理、人居環境提升、基礎設施完善取得新成效。至 2027 年,累計推進城中村改造約 90 平方公里,重點33 推進活力創新軸、重點功能片區核心區、綜合交通樞紐、重要民生改善以及促進歷史文化保護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推動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建設全面上新水平
56、。至 2030 年,累計推進城中村改造約 120 平方公里,重點推進涉及南沙新區、東部中心、北部增長極、國家知識中心城、獅子洋增長極、從化綠色發展示范區、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重點功能片區、重大基礎設施等重點地區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推動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社會治理、文化交往邁上新臺階。至 2035 年,累計推進城中村改造約 155 平方公里,重點推進涉及周邊城區民生改善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一流城市水平。2建立城中村改造正負面清單建立城中村改造正負面清單 建立城中村改造正負面清單管理機制,明確城中村改造方式。通過正面清單確立適宜全面改造
57、與混合改造的五類情形:一是一是有利于“十四五”規劃等市、區近期發展重點(重大公服設施、市政基礎設施、產業設施等)項目推進;二是二是有利于促進歷史文化保護和提升中心城區核心區能級;三是三是有利于南沙新區、東部中心、北部增長極、國家知識中心城、獅子洋增長極、從化綠色發展示范區、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等城市戰略發展區域建設;四是四是有利于市級或區級重34 點功能片區建設;五是五是有利于廣州市樞紐門戶、交通主干道建設。通過負面清單明確不列為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以微改造方式推進的情形:一是一是不符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三區三線”管控要求;二是二是不符合歷史文化名鎮和名村、歷史建筑等歷史保護規劃,不符合傳
58、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及各類自然保護地規劃,不符合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要求;三是三是大范圍涉及規劃生態廊道,預判落實生態保護要求后難以實現改造平衡;四是四是標圖建庫面積小且分布零散、土地整合難度大;五五是是不位于中心城區、城市戰略發展區域、重點功能片區、周邊無軌道站點,且預判更新改造開發量將大幅超出地區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務設施承載力;六是六是大范圍涉及不良地質區、洪澇高風險區,預判超出地質承載力、影響區域韌性安全;七是七是不符合廣州市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管控要求;八是八是預判更新改造將嚴重影響城市建筑高度管控、破壞城市風貌;九是九是涉及其他不符合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要求的情況。3多方式推進城中村改造多方式推進
59、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全面改造項目規模約 92 平方公里,以拆除新建方式對低效存量用地進行再開發。城中村混合改造項目規模約 7 平方公里,主要為涉及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35 的城中村,在落實相關保護要求的前提下,以核心保護區微改造及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活化利用、其余范圍可全面改造的混合方式推進。城中村微改造項目規模約 56 平方公里,在維持現狀建設格局基本不變的前提下,以改變功能、整飾修繕、完善公共設施等方式對存量用地進行綜合整治。第第 21 條條 項目分步推進時序安排項目分步推進時序安排 1時序安排時序安排 立足“南建面海新城、北筑產業極點、東立綜合門戶、西聯廣佛
60、同城、中興老城活力”的城市發展戰略,提出 2021-2035 年全市城中村項目分步推進時序安排,助力實現廣州“美麗宜居花城 活力全球城市”愿景。至 2035 年,擬推進 272 條城中村(行政村)改造、涉及289 個項目。其中:全面改造的城中村 133 條、涉及 150 個項目;混合改造的城中村 15 條、涉及 15 個項目,主要為涉及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城中村,在落實相關保護要求的前提下,以核心保護區微改造及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活化利用、其余范圍可全面改造的混合方式推進;微改造的城中村 124 條、涉及 124 個項目。改造項目按行政區分,越秀區 7 個(全
61、面改造 3 個、混合改造 1 個、微改造 3 個),海珠區 19 個(全面改造 1336 個、微改造 6 個),荔灣區 20 個(均為全面改造),天河區23 個(全面改造 13 個、混合改造 5 個、微改造 5 個),白云區 51 個(全面改造 20 個、混合改造 1 個、微改造 30 個),黃埔區 44 個(全面改造 38 個、混合改造 5 個、微改造 1 個),花都區 19 個(全面改造 11 個、混合改造 2 個、微改造 6 個),番禺區 89 個(全面改造 19 個、混合改造 1 個、微改造 69個),南沙區 5 個(均為全面改造),從化區 5 個(全面改造 4 個、微改造 1 個),
62、增城區 7 個(全面改造 4 個、微改造 3 個)。銜接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分期發展目標與“十四五”發展目標,按 2025 年度、2027 年度、2030 年度、2035年度分步有序穩妥推進城中村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廣州市十區 2021-2025 年擬推進項目 70 個(全面改造 65 個、混合改造 5 個),2026-2027 年擬推進項目 21 個(全面改造 19個、混合改造 2 個),2028-2030 年擬推進項目 15 個(全面改造 14 個、混合改造 1 個),2031-2035 年擬推進項目 16 個(全面改造 14 個、混合改造 2 個);黃埔區結合實際情況,2021-20
63、35 年分步有序擬推進項目 43 個(全面改造 38 個、混合改造 5 個)。其余微改造項目結合實際安排推進。2動態調整動態調整 后續可根據城市發展實際情況,結合城市重要產業項目、重大公共設施等的落地需要,進一步識別、動態優化城中村37 清單。在科學論證基礎上,經市層面會議研究,可對各區城中村改造項目安排進行增減,對推進時序、改造方式及模式進行優化調整,具體按照城中村改造項目年度計劃實施。支持已納入 廣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1-2035 年)舊村莊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更新項目分步推進時序安排、且已納入項目年度實施計劃的舊村莊改造項目,享受城中村改造的相關政策。第第 22 條條 落實城市發展
64、戰略落實城市發展戰略 1聚焦中心城區,提升城市核心功能聚焦中心城區,提升城市核心功能 圍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空間布局,積極引導中心城區核心區、中心城區及周邊城區內城中村改造。其中:2035 年前中心城區核心區擬推進項目 53 個(全面改造 42 個、混合改造 2 個、微改造 9 個)、占比約 18%,中心城區(不含中心城區核心區)擬推進項目 101 個(全面改造 55 個、混合改造10 個、微改造 36 個)、占比約 35%,周邊城區擬推進項目135 個(全面改造 53 個、混合改造 3 個、微改造 79 個)、占比約 47%,通過城中村改造不斷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環境品質。
65、2聚焦南沙新區,助力灣區合作發展聚焦南沙新區,助力灣區合作發展 結合國家以南沙為抓手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的發展戰略,以成片連片、增存聯動謀劃南沙區城市有機更新,203538 年前擬推進城中村改造項目 5 個(均為全面改造),有效盤活存量空間資源,支持南沙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3聚焦聚焦活力創新軸,強化科技轉化能力活力創新軸,強化科技轉化能力 助力構建以國家知識中心城、南沙科學城為極點,鏈接廣州科學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天河智慧城、廣州大學城、東部中心、生物島、蓮花灣等關鍵節點的活力創新軸,2035 年前擬推進城中村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項目 64個(全面改造
66、56 個、混合改造 8 個)、占比約 22%,促進存量土地要素活化利用,實現產業用地價值挖潛,通過城中村改造推動產業層級躍升,打造以科技創新、高端現代服務業為主的高品質空間。4聚焦東部中心,支撐穗莞惠聯動聚焦東部中心,支撐穗莞惠聯動 圍繞東部中心,打造穗莞惠聯動門戶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開放樞紐門戶,2035 年前擬推進城中村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項目 28 個(全面改造 23 個、混合改造 5 個)、占比約10%,重點整合提升廣州東部客運樞紐集群,構建廣州東部交通樞紐商務區,加快新塘站、增城站重大交通樞紐和高快速路網、軌道網建設,推進沿線城中村改造,實現樞紐賦能。5聚焦北部增長極,促進北部門戶建設聚
67、焦北部增長極,促進北部門戶建設 支持培育廣州北部增長極,建設廣州北部綜合門戶和國39 內國際雙循環樞紐經濟功能區,2035 年前擬推進城中村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項目15個(全面改造13個、混合改造2個)、占比約 5%,提高存量空間資源效率,建設空鐵融合經濟示范區,構建廣州北部就業和服務中心,增強集聚核輻射力度。6聚焦廣佛同城,實現廣佛高質量融合聚焦廣佛同城,實現廣佛高質量融合 圍繞“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總體規劃空間布局,探索連片更新、全域土地綜合整備、發展權轉移等差異化的土地整備與更新模式,支持土地政策創新和集成試驗,促進試驗區空間質量、產業結構、人口素質和社會結構同步提升,實現
68、廣佛邊界地區高質量發展融合與整體現代化。2035 年前擬推進城中村全面改造項目 27 個、占比約 10%,支持打造全國都市圈治理與協同發展新典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開放新高地、廣佛高品質嶺南理想人居新標桿。7聚焦重點功能片區,打造高質量產業空間聚焦重點功能片區,打造高質量產業空間 圍繞推動廣州城市高質量發展目標,聚焦廣州活力創新軸等重要軸線及沿線承載國家戰略功能的重點功能片區,積極引導涉及市區兩級重點功能片區的城中村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項目推進,2035年前擬推進138個項目、占比約48%,其中:涉及市級重點功能片區項目 75 個、占比約 26%,涉及區級重點功能片區項目 63 個、占比約 22%
69、。通過城中村改造推動廣州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服務能力,促進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總部辦公、會展會議、生命健康、教育科研、40 文化創意、旅游觀光等產業功能集聚發展。8聚焦區域交通設施,支撐網絡型城市發展聚焦區域交通設施,支撐網絡型城市發展 圍繞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結構目標,著重推進綜合樞紐周邊約 2 公里范圍內的城中村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項目,2035 年前擬推進 28 個項目、占比約 10%,支撐白云國際機場、廣州南站、廣州站等綜合樞紐擴容升級,推動各類要素集聚布局、促進土地高效利用。以 TOD 發展為導向,積極引導軌道站點周邊 800 米范圍內城中村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項目推進,
70、2035 年前擬推進128 個項目、占比約 44%,推動空間復合利用,實現職住平衡、組團式發展。強化道路實施建設與城中村改造協同,積極引導近期實施道路周邊的城中村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項目推進,2035 年前擬推進 14 個項目、占比約 5%,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綠色、優質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41 附件一:廣州市各行政區 2021-2035 年城中村改造項目 分步推進時序安排 42 廣州市各行政區 2021-2035 年城中村改造項目分步推進時序安排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1 越秀區 2021-2025 年 瑤臺村 瑤臺村(沙涌南)全
71、面改造 做地 廣州中央活力區 重大基礎設施型 2 瑤臺村(王圣堂)全面改造 做地 廣州中央活力區 重大基礎設施型 3 瑤臺村(瑤臺)全面改造 做地 廣州中央活力區 重大基礎設施型 4 2026-2027 年 寺右村 寺右村 混合改造 做地 廣州中央活力區 重點平臺型 5 結合實際安排 登峰村 登峰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中央活力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6 農林村 農林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中央活力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7 西坑村 西坑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中央活力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8 海珠區 2021-2025 年 鳳和村 鳳和村(新市頭)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72、 廣州新中軸線南段 重點平臺型 9 鳳和村(康樂、鷺江)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片區 重點平臺型 10 瀝滘村 瀝滘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廣州新中軸線南段 重點平臺型 11 紅衛村 紅衛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核心區)重點平臺型 12 聯星村 聯星村(南箕、東方紅)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片區 重點平臺型 13 石溪村 石溪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片區 重點平臺型 14 赤沙村 赤沙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5 五鳳村 五鳳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片區 重點平臺型 1
73、6 東風村 東風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廣州新中軸線南段 重點平臺型 17 三滘村 三滘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廣州新中軸線南段 重點平臺型 18 2026-2027 年 龍潭村 龍潭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廣州新中軸線南段 重點平臺型 19 瑞寶村 瑞寶村 全面改造 做地 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片區 重點平臺型 43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20 海珠區 2028-2030 年 黃埔村 黃埔村(東圍、新洲、楊青)全面改造 政府收儲 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核心區)重點平臺型 21 結合實際安排 小洲村 小洲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海珠濕地
74、歷史文化傳承活化型 22 桂田村 桂田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核心區)人居環境提升型 23 石基村 石基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核心區)人居環境提升型 24 北山村 北山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海珠濕地 人居環境提升型 25 侖頭村 侖頭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海珠濕地 人居環境提升型 26 土華村 土華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海珠濕地 人居環境提升型 27 荔灣區 2021-2025 年 花地村 花地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白鵝潭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28 茶滘村 茶滘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白
75、鵝潭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29 東漖村 東漖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白鵝潭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30 河沙村 河沙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白鵝潭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31 鶴洞村 鶴洞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白鵝潭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32 南漖村 南漖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白鵝潭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33 坦尾村 坦尾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白鵝潭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34 五眼橋村 五眼橋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白鵝潭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35 龍溪村 龍溪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36 西郊村 西郊村(大坦沙島)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珠江高質量發展帶 人居環境提
76、升型 37 坑口村 坑口村 全面改造 做地 白鵝潭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38 山村 山村 全面改造 做地 白鵝潭商務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44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39 荔灣區 2026-2027 年 東塱村 東塱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白鵝潭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40 海北村 海北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 重點平臺型 41 沙洛村 沙洛村 全面改造 做地 白鵝潭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42 葵蓬村 葵蓬村 全面改造 做地 白鵝潭商務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43 2028-2030 年 西塱村 西塱村 全面改造 做地 白鵝潭商
77、務區 重點平臺型 44 海中村 海中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45 海南村 海南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46 2031-2035 年 增滘村 增滘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 重點平臺型 47 天河區 2021-2025 年 車陂村 車陂村 全面改造 政府收儲+做地 廣州國際金融城 重點平臺型 48 石東村 石東村 全面改造 政府收儲 廣州國際金融城 重點平臺型 49 棠下村 棠下村 全面改造 政府收儲+做地 廣州國際金融城 重點平臺型 50 前進村 前進村 全面改造 政府收儲+做地 廣州國際金融城 重點
78、平臺型 51 黃村 黃村 全面改造 政府收儲+做地 天河智谷 重點平臺型 52 棠東村 棠東村 全面改造 政府收儲+做地 天河智谷 重點平臺型 53 冼村 冼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天河中央商務區(珠江新城)重點平臺型 54 新塘村 新塘村(新合公司)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天河智慧城核心區 重點平臺型 55 凌塘村 凌塘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天河智慧城核心區 重點平臺型 56 吉山村 吉山村 混合改造 合作改造 天河智谷 重點平臺型 57 岑村 岑村 混合改造 做地 天河智慧城核心區 重點平臺型 58 柯木塱村 柯木塱村 混合改造 做地 天河智慧城核心區 重點平臺型 45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
79、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59 天河區 2026-2027 年 新塘村 新塘村(億駿公司)全面改造 做地 天河智慧城核心區 重點平臺型 60 楊箕村 天河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天河中央商務區(珠江新城)重點平臺型 61 2028-2030 年 元崗村 元崗村 全面改造 做地 環五山創新策源區 重點平臺型 62 長湴村 長湴村 混合改造 做地 環五山創新策源區 重點平臺型 63 2031-2035 年 龍洞村 龍洞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天河智慧城 重點平臺型 64 漁沙坦村 漁沙坦村 混合改造 做地 天河智慧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65 結合實際安排 珠村 珠村 微改造 自主
80、改造或合作改造 歷史文化傳承活化型 66 沐陂村 沐陂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天河智慧城核心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67 銀河村 銀河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環五山創新策源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68 石牌村 石牌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環五山創新策源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69 沙東村 沙東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沙河片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70 白云區 2021-2025 年 小坪村 小坪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廣州白云站 重大基礎設施型 71 陳田村 陳田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白云新城 重點平臺型 72 田心村 田心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廣州西岸 重點平臺型 73
81、江夏村 江夏村(局部改造)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廣州設計之都 重點平臺型 74 黃邊村 黃邊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廣州設計之都 重點平臺型 75 棠涌村 棠涌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廣州白云站 重大基礎設施型 76 槎龍村 槎龍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廣州西岸 重大基礎設施型 77 潭村村 潭村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廣州西岸 重大基礎設施型 78 夏茅村 夏茅村 全面改造 做地 白云新城 重點平臺型 46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79 白云區 2021-2025 年 蕭崗村 蕭崗村 全面改造 做地 白云新城 重點平臺型 80 慶豐村 慶豐村 全面改造
82、 做地 廣州西岸 重點平臺型 81 螺涌村 螺涌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廣州西岸 人居環境提升型 82 松北村 松北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廣州西岸 人居環境提升型 83 松南村 松南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廣州西岸 人居環境提升型 84 三元里村 三元里村 混合改造 做地 廣州火車站片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85 2026-2027 年 棠溪村 棠溪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廣州白云站 重大基礎設施型 86 紅星村 紅星村 全面改造 做地 白云湖數字科技城 重點平臺型 87 2028-2030 年 望崗村 望崗村 全面改造 做地 白云新城 重點平臺型 88 2031-2035 年 羅崗村 羅崗村 全面改造 做地
83、白云新城 重點平臺型 89 江夏村 江夏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廣州設計之都 重點平臺型 90 謝家莊村 謝家莊一社 全面改造 做地 廣州民營科技園(未來產業創新核心區)人居環境提升型 91 結合實際安排 石馬村 石馬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湖數字科技城 歷史文化傳承活化型 92 大岡村 大岡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湖數字科技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93 大朗村 大朗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湖數字科技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94 環滘村 環滘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湖數字科技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95 滘心村 滘心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湖數字科技
84、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96 龍湖村 龍湖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湖數字科技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47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97 白云區 結合實際安排 石崗村 石崗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湖數字科技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98 唐閣村 唐閣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湖數字科技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99 京溪村 京溪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山周邊 人居環境提升型 100 柯子嶺村 柯子嶺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山周邊 人居環境提升型 101 同和村 同和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山周
85、邊 人居環境提升型 102 鶴邊村 鶴邊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新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103 聯邊村 聯邊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新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104 馬務村 馬務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新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105 平沙村 平沙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新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106 清湖村 清湖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新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107 沙涌北村 沙涌北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新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108 棠下村 棠下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新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109 新科村 新科村 微改造
86、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新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48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110 白云區 結合實際安排 永泰村 永泰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新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111 長紅村 長紅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白云新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112 橫沙村 橫沙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113 沙鳳村 沙鳳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114 鵝掌坦村 鵝掌坦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西岸 人居環境提升型 115 橫滘村 橫滘
87、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西岸 人居環境提升型 116 凰崗村 凰崗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西岸 人居環境提升型 117 馬崗村 馬崗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西岸 人居環境提升型 118 上步村 上步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西岸 人居環境提升型 119 粵溪村 粵溪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西岸 人居環境提升型 120 張村村 張村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西岸 人居環境提升型 121 黃埔區 2021-2035 年 橫沙村 橫沙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大基礎設施型 122 文沖村 文沖村(石化路以西)全面改造 合
88、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大基礎設施型 123 文沖村(渡頭、文元、江北)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24 暹崗村 暹崗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49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125 黃埔區 2021-2035 年 紅衛村 紅衛村(一、二社)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26 水西村 水西村(長龍)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27 水西村(元貝)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28 蘿崗村 大塱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29 塘頭村
89、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30 下沙村 下沙村(新溪、珠江)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31 何棠下村 何棠下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32 湯村村 湯村村(湯村)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33 湯村村(五福堂一、二社)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34 旺村村 旺村(南)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35 旺村(北)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36 楓下村 楓下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37 鎮龍村 鎮龍村(東)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
90、新軸 重點平臺型 138 筆崗村 筆崗村(筆村、宏崗、烏石)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139 茅崗村 茅崗村(茅崗路以西)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140 劉村村 劉村(劉村-格崗、雙井)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141 劉村(崗貝、元崗、華甫-荷村、洋城)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元崗片政府收儲)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142 雙沙村 雙沙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143 廟頭村 廟頭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144 南崗村 南崗(南)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50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91、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145 黃埔區 2021-2035 年 賢江村 賢江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146 永崗村 永崗社區(不含橫東、橫南、橫北)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147 黃陂村 黃陂村(華僑)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人居環境提升型 148 黃陂村(長安)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人居環境提升型 149 沙步村 沙步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人居環境提升型 150 夏園村 夏園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人居環境提升型 151 墩頭基村 墩頭基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人居環境提升型 1
92、52 下沙村 下沙村(裕豐圍)全面改造 做地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53 滄聯村 滄聯村 全面改造 做地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54 紅衛村 紅衛村(三、四社)全面改造 做地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55 鎮龍村 鎮龍村(西)全面改造 做地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56 茅崗村 茅崗村(茅崗路以東)全面改造 做地 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157 南崗村 南崗(北)全面改造 做地 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158 火村村 火村二期(枝山、小塱等 7 個社,蓮潭)全面改造 做地 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159 水西村 水西村(水西)混合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60 蘿峰村 蘿
93、峰村 混合改造 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重點平臺型 161 火村村 火村村(崗頭元、上嶺、花廳)混合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162 南灣村 南灣村 混合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人居環境提升型 163 姬堂村 姬堂村 混合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重大基礎設施型 164 結合實際安排 新莊村 新莊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人居環境提升型 165 花都區 2021-2025 年 三東村 三東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北部增長極 重大基礎設施型 51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166 花都區 2021-2025 年 橫
94、潭村 橫潭村(河西經濟社)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北部增長極 重點平臺型 167 田美村 田美村(東南經濟社)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北部增長極 重點平臺型 168 楊二村 楊二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北部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169 2026-2027 年 石塘村 石塘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北部增長極 重點平臺型 170 新街村 新街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北部增長極 重點平臺型 171 蓮塘村 蓮塘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北部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172 楊一村 楊一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北部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173 三華村 三華村 混合改造 做地 北部增長極 重點平臺型 174 2031-2035 年
95、 鄺家莊村 鄺家莊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北部增長極 重點平臺型 175 新村 新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北部增長極 重點平臺型 176 九潭村 九潭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北部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177 新華村 新華村 混合改造 做地 北部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178 結合實際安排 大華村 大華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北部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179 公益村 公益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北部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180 合成村 合成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北部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181 聯合村 聯合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北部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182
96、兩龍村 兩龍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北部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183 五華村 五華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北部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184 番禺區 2021-2025 年 東郊村 東郊村 全面改造 政府收儲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52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185 番禺區 2021-2025 年 石壁一村 石壁一二三四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廣州南站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石壁二村 石壁三村 石壁四村 186 里仁洞村 里仁洞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長隆萬博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187 沙溪村 沙溪村 全面改造 合作
97、改造 珠江高質量發展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188 羅邊村 羅邊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獅子洋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189 蔡邊一村 蔡邊一村 混合改造 合作改造 番禺大道發展軸 人居環境提升型 190 2026-2027 年 南村村 南村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 重點平臺型 191 勝石村 勝石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廣州南站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192 塘埗東村 塘埗東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長隆萬博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193 東聯村 東聯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194 新基村 新基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珠江高質量發展帶 人居環境提
98、升型 195 2028-2030 年 福涌村 福涌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沙灣珠寶產業園 重點平臺型 196 塘埗西村 塘埗西村 全面改造 做地 長隆萬博商務區 重點平臺型 197 員崗村 員崗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南大干線經濟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198 羅家村 羅家村 全面改造 做地 亞運大道經濟發展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199 欖山村 欖山村 全面改造 做地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00 2031-2035 年 蔡邊二村 蔡邊二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番禺大道發展軸 重大基礎設施型 201 南浦西一村 南浦西一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 重大基礎設施型 202 小
99、羅村 小羅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03 鐘村二村 鐘村二村 全面改造 做地 長隆萬博商務區 重大基礎設施型 204 結合實際安排 官坑村 官坑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南站商務區 歷史文化傳承活化型 53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205 番禺區 結合實際安排 謝村村 謝村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南站商務區 歷史文化傳承活化型 206 赤崗村 赤崗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獅子洋增長極 歷史文化傳承活化型 207 詵敦村 詵敦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長隆萬博商務區 歷史文化傳
100、承活化型 208 沙南村 沙南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人居環境提升型 209 沙頭村 沙頭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人居環境提升型 210 新橋村 新橋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人居環境提升型 211 鐘村三村 鐘村三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人居環境提升型 212 鐘村四村 鐘村四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人居環境提升型 213 甘棠村 甘棠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大道發展軸 人居環境提升型 214 龍美村 龍美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大道發展軸 人居環境提升型 215 蜆涌村 蜆涌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大道發展軸 人居環
101、境提升型 216 涌口村 涌口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大道發展軸 人居環境提升型 217 竹山村 竹山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大道發展軸 人居環境提升型 54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218 番禺區 結合實際安排 北郊村 北郊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19 陳涌村 陳涌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20 大羅村 大羅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21 丹山村 丹山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
102、環境提升型 222 東沙村 東沙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23 黃編村 黃編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24 南郊村 南郊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25 沙圩一村 沙圩一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26 沙圩二村 沙圩二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27 西郊村 西郊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28 云星村 云星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29
103、 左邊村 左邊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番禺市橋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30 北聯村 北聯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55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231 番禺區 結合實際安排 北亭村 北亭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大學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232 貝崗村 貝崗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大學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233 南亭村 南亭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大學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234 穗石村 穗石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大學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23
104、5 板橋村 板橋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236 梅山村 梅山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237 市頭村 市頭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 人居環境提升型 238 沙涌村 沙涌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人居環境提升型 239 石樓一村 石樓一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人居環境提升型 240 石樓二村 石樓二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活力創新軸 人居環境提升型 241 赤山東村 赤山東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獅子洋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242
105、 東星村 東星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獅子洋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243 群星村 群星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獅子洋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56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244 番禺區 結合實際安排 上漖村 上漖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獅子洋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245 衛星村 衛星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獅子洋增長極 人居環境提升型 246 大山村 大山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南大干線經濟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247 大維村 大維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南大干線經濟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24
106、8 官堂村 官堂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南大干線經濟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249 會江村 會江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南大干線經濟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250 猛涌村 猛涌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南大干線經濟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251 龍岐村 龍岐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沙灣珠寶產業園 人居環境提升型 252 沙北村 沙北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沙灣珠寶產業園 人居環境提升型 253 沙東村 沙東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沙灣珠寶產業園 人居環境提升型 254 沙坑村 沙坑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沙灣珠寶產業園 人居環境提升型 255 傍江東村
107、 傍江東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亞運大道經濟發展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256 傍江西村 傍江西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亞運大道經濟發展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57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257 番禺區 結合實際安排 石崗東村 石崗東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亞運大道經濟發展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258 石崗西村 石崗西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亞運大道經濟發展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259 漢溪村 漢溪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長隆萬博商務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60 河村村 河村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長隆萬
108、博商務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61 禮村村 禮村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長隆萬博商務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62 植村村 植村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長隆萬博商務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63 鐘村一村 鐘村一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長隆萬博商務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64 大興村 大興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珠江高質量發展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265 洛溪村 洛溪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珠江高質量發展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266 南浦東鄉村 南浦東鄉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珠江高質量發展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267 南浦西二村 南浦西二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
109、作改造 珠江高質量發展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268 廈滘村 廈滘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珠江高質量發展帶 人居環境提升型 269 大龍村 大龍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人居環境提升型 58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270 番禺區 結合實際安排 江南村 江南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人居環境提升型 271 舊水坑村 舊水坑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人居環境提升型 272 欖塘村 欖塘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人居環境提升型 273 南沙區 2021-2025 年 大涌村 大涌村(新村街)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南沙新
110、區 重點平臺型 274 東瓜宇村 東瓜宇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南沙新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75 金洲村 金洲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南沙新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76 2028-2030 年 大涌村 大涌村(上下街)全面改造 做地 南沙新區 重點平臺型 277 2031-2035 年 鹿頸村 鹿頸村 全面改造 做地 南沙新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78 從化區 2021-2025 年 聯星村 聯星村西華社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街口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79 禾倉村 禾倉村 全面改造 做地 街口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80 2028-2030 年 城南村 城南村 全面改造 做地 街口城區 人居環境
111、提升型 281 2031-2035 年 城郊村 城郊村 全面改造 做地 街口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82 結合實際安排 雄峰村 雄峰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街口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83 增城區 2021-2025 年 群星村 群星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284 金星村 金星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荔湖新城 重點平臺型 285 夏街村 夏街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荔城中心城區 人居環境提升型 286 2028-2030 年 長崗村 長崗村 全面改造 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重點平臺型 287 結合實際安排 東華村 東華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人居環境提升型 288 甘涌村 甘涌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人居環境提升型 59 序號 行政區 時序 行政村名稱 項目名稱 擬改造方式 擬改造模式 區位 類型 289 增城區 結合實際安排 新何村 新何村 微改造 自主改造或合作改造 東部中心 人居環境提升型 60 附件二:廣州市城中村改造專項規劃圖集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