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嘉善片區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未來十五年是浙江省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在世界創新版圖中確立特色優勢、躋身前列的戰略窗口期,也是與長三角其他省份共同探索、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戰略突破期。為強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嘉善作為全國唯一縣域科學發展示范點和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標桿引領和典型示范作用,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根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嘉善片區發展規劃的部署要求,特制定本規劃,規劃基期是2020年,規劃期限到2035年,其中近期到2025年,遠景展望到2050
2、年。一、奮力打造走在前列的高水平創新型縣(一)現實基礎“十三五”期間,嘉善縣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引育創新創業主體,構建科技創新平臺,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建設產業層次高、自主創新能力強的示范片區。先后獲得浙江省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縣、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浙江省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區等稱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17年度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單位。創新實力大幅增強。2020年全縣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3.39%,比“十二五”末提升0.61個百分點。全省科技監測綜合排名從第40位提升至第8位,連續兩年入圍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榜單,在全國縣域科技創新百佳縣市中列全
3、國第14位、全省第3位。平臺體系不斷完善。創建通信電子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高鐵新城、歸谷嘉善科技園、科創中心等創新平臺整合發展,上海、歐洲國際科創中心開辟“科創飛地”模式,新引進創新載體5家,新增省級孵化器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國家級星創天地2家。創新主體持續壯大。在全省率先開發應用企業研發項目信息管理系統,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1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877家,比“十二五”末分別增長613%、330%,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面提高到82.9%。創新生態更加優化。出臺科技新政,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全面推行科技創新券制度,累計發放創新券6760萬元。強化科技金融支持,設立總規模5000萬元
4、的嘉善縣政府產業基金創業投資子基金,科技銀行增加到11家。木業家具(智能家居)、通信電子先后列入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創建名單,累計獲得省財政激勵資金6000萬元。“十三五”期間,嘉善縣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還存在一些短板,主要體現在高端創新資源有所短缺,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度有待提高,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增強,創新體制機制有待突破等。放眼未來,圍繞這些問題,嘉善將牢牢把握戰略窗口期、歷史交匯期和攻堅關鍵期,不斷破除影響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全方位提升科技創新能級,全力打造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二)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
5、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四個面向、兩個更加”,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高質量、一體化、生態綠色”發展為主線,忠實踐行“八八戰略”,深入學習借鑒深圳改革創新的新做法,發揮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以超常規舉措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實施高精尖科技項目、構建高水平產業體系、匯聚高層次人才隊伍、開展高標準開放合作、建立高效率治理體系、營造高品質創新生態,以高水平創新型縣建設突破推進示范區建設,奮力書寫嘉善“雙示范”建設新篇章,為全力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全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窗口提供科技硬核支撐。(三)基本原則堅持高端引領。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硬核
6、科技創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搶占創新制高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堅持改革創新。推動發展動能接續轉換,在一批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找準突破口,大膽先行先試,全面推進經濟、科技、體制等相關領域改革,積極營造創新驅動發展的良好生態。堅持開放協同。立足全球視野,推動開放融合,主動融入長三角創新生態網絡,構建互聯互通、高效協同的區域創新創業體系,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加速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堅持綠色發展。深入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方向,突出科技創新在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構筑綠色生產體系、營造綠色生產環境和建設生態文明縣域中的關鍵作用
7、。堅持數字賦能。按照“整體智治、唯實惟先”現代政府要求,統籌推動數字技術應用和制度創新,強化科技治理能力建設,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統一,進一步提升創新供給的質量和效益。(四)發展目標到2025年,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大幅提升,支撐引領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全方位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進入長三角縣域前5位、全國前8位,初步建成高水平創新型縣。世界級湖區創新聚落初步建成。構建以祥符蕩為核心的“北斗七星”湖區創新生態布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企業總部、高水平新型研發組織、頭部創投風投機構、知名公共服務機構密集,塔尖人才高度匯聚,金融資本高度活躍,
8、研發產業和高端制造業高度發達,在醫療大健康、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引進培育一批百億級規模的企業,吸引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落地,引育高端人才1000人以上,建立新型研發機構5-8家,各類基金資產管理規模達1000億元,打造科技、產業、小鎮、生態融合發展的世界級湖區創新高地。國家數字經濟創新融合先行地初步建成。借助浙江數據產業特色優勢,積極承接長三角乃至全國知識與技術溢出,探索跨區域科技+產業合作機制,打破要素跨界流動的體制機制藩籬,率先構建數字經濟創新融合的產業生態系統,推動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電子新材料等新興數字技術在嘉善深入應用,5G、未來社區等重大場景應用在嘉善落地,數字產業在嘉善集聚發展,新
9、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在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形成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研發投入強度達5%,引進5個數字經濟重大項目落地。重要指標實現“五倍增五提升”。省級以上高端人才引育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科技型中小企業數、技術交易總額、引育科研平臺數等五方面實現倍增。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比重、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率、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PCT國際發明專利申請數、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五方面實現提升。表1 示范區嘉善片區科技創新主要指標指標名稱2019年2020年2025年省級以上高端人才引育數量(個)124169280高新技術企業數(家)286414800科技型中小企業數(
10、家)6438771200技術交易總額(億元)15.6420.0130引育科研(教育)平臺(大專院校)7914R&D經費占GDP比重(%)3.143.394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率(%)80.187.99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57.3473.4775國際專利(PCT)申請量(件)17465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件)39.2049.660到2035年,嘉善將基本建成高水平創新型縣,基本形成特定領域技術領先、應用示范超前、創新生態繁茂、軟硬發展均衡的產業體系和集群化融合發展格局,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版圖中的創新勢能大幅提升。世界級湖區創新聚落基本形成,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
11、新策源地;在數字經濟若干前沿技術和重大戰略性產業領域,建成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引育一批頭部企業和研發機構,集聚一批戰略型、領軍型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雙示范”的標桿引領作用充分顯現,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區域創新體制率先形成,創新的系統效應和整體效能顯著提高,綠色經濟、高品質生活、可持續發展有機統一,探索形成全域創新、生態美麗、格局開放、人民幸福的嘉善片區建設新路徑。展望2050年,嘉善將全面建成活力強勁的知名創新之城。“北斗七星”世界級湖區創新格局全面形成,集聚一批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吸引一群世界頂尖科學家,產出一批具有
12、前瞻性、引領性的原創成果,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共建共治共享的數字城市創新生態圈全面建成,各類數字前沿技術率先在嘉善實現落地應用,城市數字化創新策源能力不斷升級。創新示范標桿輻射效應全面擴大,成為全國科技和產業綠色創新的開路先鋒和動力核。二、加快構建高能級平臺體系,形成“1+4+N”科技創新布局充分發揮“臨滬創新活力區、科創走廊大樞紐”的區位優勢,打造以世界級創新湖區為核心,以臨滬高能級智慧產業新區、高鐵新城、歸谷嘉善科技園、科創中心四大片區為承載,以國內外科創飛地等為節點的“1+4+N”創新空間布局,構筑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創新總體態勢。(一)“1”打造世界
13、級湖區創新聚落強力打造以祥符蕩科創綠谷為核心的“北斗七星”世界級創新湖區生態圈,前瞻布局一批科技創新基礎工程和重大戰略項目,建設一批具有較強區域顯示度和綜合影響力的多級科創平臺,形成梯次合理的創新體系,加速集聚一大批高層次人才集聚。構建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創新環境+數字云服務”七環相聯創新生態鏈;升級完善“政產學研金介用”七位一體創新機制,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世界級湖區科技創新策源地。1.打造“北斗七星”世界級湖區創新格局依托祥符蕩、馬斜湖、汾湖、沉香蕩、夏墓蕩、中新湖、云湖等七個主要湖蕩形成七大創新聚落組團,以伍子塘陸斜塘生態文化綠廊為主干,以紅旗
14、塘、和尚塘、蘆墟塘生態水脈為分枝,聯通水鄉客廳、科創綠谷、未來新城等重點區塊生態空間,增加開敞空間和各生態綠地的連接度和連通性,形成“北斗七星”湖區創新空間格局,打造全域科創之城。其中,祥符蕩組團面積約31平方公里,重點建設祥符蕩創新中心,打造世界級科創綠谷;馬斜湖組團(水鄉客廳)面積約12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創新;沉香蕩組團面積約3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文旅創新;汾湖組團面積約4平方公里,重點發展中外合作創新;夏墓蕩組團面積約3平方公里,重點發展農業科技創新;中新湖組團面積約16.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智能傳感創新;云湖組團面積約14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生命健康創新。2.構造“基礎研究+技術
15、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創新政策 +數字云服務”七環聯動創新生態鏈探索引入中科院、清華大學等一流科研院校,聚焦基礎學科和前沿探索,爭取布局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更多 “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吸引阿里巴巴等科技型頭部企業和各類獨角獸企業設立研發總部或區域性研究中心,聚焦產業關鍵技術領域開展研發攻關,打造高端產業創新園,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建設3-5個世界級產業集群。在湖區內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企業和市場化、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形成“中試+孵化”的成果轉化模式,建立國內一流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全力打造以綠色金融為主基調的祥符基金小鎮,引進全球知名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加強科技保
16、險等新產品開發,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新興產業創投計劃,為湖區優質的綠色科技企業和項目提供專業、高效、創新、優惠的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大力實施“祥符英才”計劃,爭取在祥符蕩設立世界創新湖區論壇永久會址,開展面向全球的創新創業大賽,打造開放包容的國內外人才匯聚之地。加強湖區內5G布局,搭建數字科技研發資源共享平臺,突出人才融資、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等特色化服務數字化轉型。營造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開拓創新、寬容失敗的濃厚氛圍,打造“三生融合、宜創宜業”的優良環境,成為全球人才創新價值最佳轉化地。3.搭建“政產學研金介用”七位一體創新機制強化湖區內各政策、資金、平臺等制度供給,搭建政產學研金協同創新共享服務平
17、臺,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新機制、新方法、新途徑,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科技創新和人才管理改革升級,在湖區內實行先行先試。聚焦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加強與高校院所深入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建各類創新平臺和公共研發服務平臺,積極推動研發、技術轉移、創業孵化、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重點領域實現集聚發展。不斷完善科技金融體系,引入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全面支持。創新數字科技管理運行機制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創新生態系統。不斷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發展路徑,加快集聚優質
18、創新資源,切實打造“政產學研金介用”的創新示范地。(二)“4”構建“四區一體”協同創新示范帶1.臨滬高能級智慧產業新區。面向上海乃至全球,圍繞智能傳感、醫療器械、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推動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通信電子省級高新區、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等產業平臺優化整合、提升能級,推進一批技術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標桿性項目落地建設,構建臨滬高能級智慧產業新區,以大平臺優勢加大先進技術成果吸納與轉移力度,打造長三角重要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心。2.高鐵新城。利用多維度交通體系強化空間連通,發展國際化現代服務業,營造高品質人居環境,建設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高鐵新城。大力推進上海人
19、才創業園建設,提升智能網聯汽車、醫療大健康等領域產業創新人才集聚度,依托創客邦等平臺,構建論壇性、周期性、前沿性、專業性人才互動模式。集聚一批有創意、能創新、敢創業的青年科學家、青年工程師、青年藝術家,打造青年創業高地。3.歸谷嘉善科技園。以歸國留學人才為創業主體、以創新氣質和江南底蘊為特色、以打造新一代海歸的圓夢工場為目標,聚焦人工智能和健康醫療深度融合,強化與上海張江藥谷的互聯互動,促進創新主體集聚、創新資源聚合、創新服務聚焦、新興產業聚變,著力打造產業轉型示范點、人才集聚智高點。4.科創中心。發揮嘉善科創中心國家級孵化器平臺優勢,與科技企業加速器、各類產業園區等平臺載體鏈接互動,構建“創
20、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科技孵化生態鏈條,強化成果展示、技術交易、融資對接、創新培訓等功能,為科技創業者和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多層次、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培育基地。(三)“N”構筑多節點聯動支撐的創新網絡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健康醫療、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科技前沿領域,積極探索在北京、深圳、武漢、西安等創新資源豐富的城市以及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布局一批創新飛地,深化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嘉善國際創新中心(歐洲)等建設,全球化布局創新節點。加強與國際知名科技中介機構及科研組織深度合作,推動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向嘉善集聚,形成“研發孵化在飛地,產業化落地在嘉善”的創新
21、發展新模式。三、組織實施“334”重大科技攻關,搶占創新制高點聚焦嘉善產業發展和民生需求,立足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三大基礎性傳統產業、四大民生發展領域,圍繞重點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場景應用示范,產出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引培一批“鏈主型”企業,推動產業鏈現代化和高級化發展,推進科技賦能品質生活。(一)開展“3+3”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一代信息技術。聚力突破5G通信、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關鍵技術,加快在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封測裝備等核心環節構筑嘉善特色優勢,建設省級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打造全省乃至長三角區域“數字經濟強縣”。專欄1 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一代移動通信
22、技術。重點發展5G關鍵芯片和5G智能終端技術,加強6G技術研發布局,開發面向5G應用的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光纖技術,提升光導纖維等產品技術含量。智能網聯車。在智能網聯車領域強化汽車系統控制處理器、模組、智能中控臺等關鍵環節的技術能力,促進從上游IC設計到軟件系統集成、車機系統到下游互聯網應用的全產業鏈創新。集成電路與高端芯片。鼓勵發展面向智能傳感、圖像處理等高端芯片及傳感器件技術研發與創新。重點支持高密度三維系統集成技術、芯片級封裝(CSP)、系統級封裝(SiP)等新型集成電路封裝測試技術的研發。生命健康前沿技術。面向體外診斷、醫學影像等前沿領域,加快突破中高端診療設備核心部件的技術瓶頸以及新型疫
23、苗、生物檢測等關鍵技術。專欄2 生命健康前沿技術新藥研發。重點支持防治重大疾病的治療性抗體藥物研發。支持防控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新型疫苗藥物研發。支持小分子干擾核酸(siRNA)新藥、干細胞、診斷試劑、生物芯片、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多肽藥物等領域的技術和藥物研發。高端醫療器械。以體外診斷為突破口,重點發展新型磁共振設備、新一代超聲成像、遠程影像診斷平臺等領域,突破數字X光機(DR)平板探測器、高壓發生器、X線球管等關鍵部件技術瓶頸,實現進口替代。新能源(新材料)技術。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數字化產品前沿應用,著力突破儲氫、制氫以及燃料電池核心技術及配套工藝設備,加強新能源材料、半導體材料、磁性材料等前沿
24、材料的研究布局,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專欄3 新能源(新材料)技術氫能源與燃料電池。圍繞氫氣制備、存儲和氫能應用,以中間環節儲氫為突破點,重點發展儲氣罐設備、加氫/脫氫催化劑等領域,加強氫能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及多功能復合薄膜材料研發設計,推動氫氣制備、雙極板、膜電極等制氫核心技術及配套設備技術攻關及產業化。儲能鋰電池。順應消費電子、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領域動力電池趨勢需求,重點開展三元鋰電池、碳酸鋰電池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加快吸引和構建鋰電池研發、檢測、推廣等服務平臺。功能性新材料。大力發展高容量儲氫材料、固體氧化燃料電池材料、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材料。加大對石墨烯、半導體硅材料、磁性材
25、料等領域的研發與生產,重點開發一批應用于航空航天、生物醫療、能源設備等新型功能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技術。以產品精密化、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為主攻方向,加強產業鏈合作和技術攻關,大力提升精密鑄件和機械基礎件的產品結構設計、制造工藝及基礎材料水平,延伸拓展集成工藝和配套能力。專欄4 高端裝備制造技術關鍵機械基礎件。大力突破高性能關鍵金屬構件高效增材制造工藝、精密及超精密加工(切削、磨削、研磨、拋光)等先進基礎工藝,重點發展高速重載精密軸承、機器人用軸承、高強度緊固件、高性能密封件、碳纖維傳動軸等核心基礎零部件。精密鑄造。大力提升本地企業材料技術、生產工藝、質量檢測、節能減排等技術水平,積極發展高精
26、度保持性機床鑄鐵件、ADI齒輪和曲軸、高檔球墨鑄鐵件、高氣密性液壓鑄件等高端鑄造產品。智能成套裝備。重點發展智能測量儀表、新型元器件制造成套裝備、新型平板顯示制造成套裝備等電子信息裝備、高功率光纖激光器、掃描振鏡等增材制造裝備。大力發展多軸聯動加工中心、數控雕刻機、櫥衣柜模壓門板轉移設備等定制家具專用裝備,機電一體化噴氣織機、自動絡筒機、數碼印花機等智能紡織及印染裝備。綠色智能家居技術。以“創意+設計、互聯網+制造”為發展導向,聚焦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加快提升智能家具制造技術,大力發展以智能家居為核心的個性化定制服務,打造總部型綠色家居產業基地。專欄5 綠色智能家居技術智能家具制造。利用仿真和
27、虛擬設計制造、參數化智能設計、網絡協同設計等技術,實現銷售設計網絡化、生產排程電腦化、制造執行信息化、流程管理數碼化,大力提升柔性化生產制造能力。制造服務化技術。推動家居產業服務業化發展,研發推廣“定制化規模生產”和“服務型生產”等高端生產模式的配套技術。時尚紡織技術。圍繞服裝面料和輔料兩大特色領域,研發高性能、高附加值紡織材料和高端服裝輔料,大力發展綠色智能紡織技術,提升產品附加值。專欄6 時尚紡織技術高端服裝輔料。推廣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和應用技術與服裝輔料產業深度融合,提升產品的創意設計、新材料研發和工藝裝備水平,重點發展天然、環保型的,融合科技、時尚和文化的鈕扣、拉鏈等高端輔料產品。高
28、性能、高附加值紡織纖維及面料。大力研發新型纖維材料和綠色加工技術,重點發展功能性纖維混紡紗線、智能纖維及其制品、新型復合植絨布等高附加值產品。積極開展石墨烯等新纖維面料研發與應用,開發低碳環保和健康舒適的功能性面料。綠色智能紡織技術。發展廢舊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等廢棄物回收與循環再生利用技術,加快推廣印染廢水分質分流及深度處理回用技術、有機廢氣綜合治理技術、高溫廢水熱能回收等技術。緊密圍繞現代紡織業網絡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等需求,構建面向工業4.0的紡織生產大數據平臺。(二)推動“4”個重大場景和產業化應用示范現代農業。積極推進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爭創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全力推進數
29、字技術與農業加速融合,加強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廣泛應用。集合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信息技術,以農田智能監測、養殖環境監測、設施園藝精細管理、設施環境精準控制為重點,打造智慧農業云平臺。推進農業新品種示范應用,引入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品質管理模式,加強對綠色生態種養殖技術的應用示范,促進高科技生態農業集群發展。健康嘉善。積極聯合浙江大學醫學院開展腫瘤診治研究,以嘉善縣腫瘤早診早治為基礎,逐步輻射到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全力建成區域腫瘤早診科研中心。開展醫學前沿技術的臨床轉化應用研究,重點在微創治療、精準醫療、慢病綜合防治等領域取得一批診治新技術、新方法,推動人工智能
30、、大數據、5G等信息技術與醫療領域融合發展,加快智慧診療技術、智能醫療器械、智慧診斷設備、醫療機器人等研發、應用與產業化,構建平戰結合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體系。智慧城市。積極共建示范區“智慧大腦”,全面推進阿里巴巴“云上嘉善”城市大腦項目建設,加強智能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深化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政務服務、城市治理、生活服務、風險防控、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的應用示范,積極發展智慧教育、智慧醫院、智慧金融等,加強綠色低碳未來社區建設,打造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美麗嘉善。以建設國家綠色技術創新綜合示范區為契機,推動清潔生產、節能環保等領域關鍵共性技術的
31、研發和重大項目應用示范。開展環境監測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水體、大氣、土壤污染防治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示范。加強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開發與應用,積極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加強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等領域技術,以及氣象、地質、洪澇、地震等災害預防預警技術的研發應用。(三)加快推進重大標志性成果產出面向長三角產業發展需求,通過積極籌建聚焦關鍵領域技術發展趨勢的集成創新平臺,或整合跨領域專業研究所、核心企業合作伙伴、海內外戰略合作高校等創新主體資源,探索集成創新項目組織方式,打通創新鏈各個環節,促進各類創新載體、創新主體和創新要素融通創新,面向重大技術突破和產品開發,推進重大標志性成果產出。支持企業牽頭著力
32、攻克一批產業發展缺乏的關鍵核心技術,開發一批蘊含關鍵核心技術的產品,盡快實現所處產業環節高端化,推進若干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緊跟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在戰略必爭領域和產業前沿方向,提前布局一批可引發產業變革、開創新興產業的前沿引領和顛覆性技術,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增材制造、智能仿生和超材料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探索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供給,力爭510年產出一批重大原創成果。以提升企業產品技術競爭力為導向,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顯著提升相關
33、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四、大力培育高水平創新主體,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完善“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梯次培育機制,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創新雁陣梯隊。實施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鏈主型”企業。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后備庫,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成為高新技術企業。聚力壯大創新型領軍企業隊伍,引育具有產業鏈控制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頭部企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與高端芯片、新藥創制等優勢領域,著力培育一批“獨角獸”“瞪羚”企業和細分領域“單項冠軍”“隱形冠軍”,推動更多高成長性企業股改
34、上市。支持企業建設研發機構,提高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設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級載體。創新運用“揭榜掛帥”等機制,開展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攻關。鼓勵企業組建創新共同體,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二)建設高能級創新載體共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瞄準智能計算、量子科學、航空航天等前沿領域,爭取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創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吸引一批國內外一流高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高層次人才團隊等優勢科技創新資源在嘉善設立新型研發機構。按照“強核心、多基地、網絡化”模式,協同嘉興優勢科研力量,建設南湖實驗室
35、嘉善分中心,融入嘉興南湖實驗室布局;積極爭取布局之江實驗室嘉善分中心,構建完善自主科技創新體系,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探索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嘉善路徑”。深入實施“深根計劃”,深化校地、院地合作,推進與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上海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大學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合作,力爭引進一批頂尖院校設立校區,共建各類高端創新載體。支持有條件的載體爭創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爭取實現國家級創新基地“零”突破。(三)推動各類園區高質量發展堅持系統性重構、創新性變革,整合提升各類開發區(園區)。推動通信電子
36、省級高新區擴容提質,推進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打造智能傳感“萬畝千億”新產業發展平臺。以通信電子省級高新區、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為主核,整合祥符蕩、歸谷等創新資源,爭創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積極探索“一區多園”模式。高質量推動各類特色化園區集聚整合,打造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陣地。(四)打造重量級創新型產業集群聚焦嘉善縣“3+3”重點產業,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為建設產業鏈供應鏈備份系統作出嘉善貢獻。實施一批前期研究基礎扎實、技術含量高、產業輻射帶動性強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重點打造智能家居、時尚紡織、電子信息等2-3個優質的制造業產業集群。實施數字經
37、濟賦能工程,以信息技術的應用和融合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制造方式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五、超常規集聚高層次創新人才,打造長三角智力新高地(一)匯聚全球高端創新人才深入實施“祥符英才”等人才計劃,探索“一事一議”引才、產業精準引才、全球柔性引才等更加開放的引才模式。充分發揮世界級創新湖區、歸谷嘉善科技園、上海人才創業園等高能級平臺引才聚才作用,承接長三角地區乃至全球創新人才溢出,吸引一批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海外科學家、海外工程師等頂尖人才,匯聚一批全球頂尖的研發團,全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吸引力的長三角一體化人才高地。在國內創新先鋒城市和國際創新前沿陣地布局一批“科技人才飛地”,
38、構建全球引才網絡。鼓勵龍頭企業、高水平研發機構通過實施重大產學研項目、設立開放基金等方式,面向全球延攬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團隊。(二)強化產業創新人才培育聚焦嘉善主導產業和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加快產業技術研發、科技創業、高技能、青年科技人才等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依托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創建,最大限度激發、釋放本地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加快構建高技能人才培育體系,實施“大工匠”培育行動,鼓勵企業在國內外高校院所、職業院校設立特色學院,采取“訂單式”方式培養高水平工程師和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加快青年人才驛站建設,引導和助推青年人才留在嘉善。(三)優化創新人才發展環境全面推進省級人才改革試驗區建設,
39、充分賦予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權,加強薪酬分配、科研經費等人才政策創新突破。探索競爭性人才使用機制,推進“首席專家負責制”“賽馬制”等方式,激勵更多的科技人才在科研攻關中施展才華。推進長三角地區外國高端人才互認工作機制,打破人才要素在一體化示范區內自由流動的體制障礙,優化行政審批,推行外國人來華工作、居留兩許可“一件事”辦理。舉辦“科技領軍人才嘉善行”等一批標志性人才活動。深入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大力推行“人才住房券”和“人才金卡”制度,打造“人才e點通”服務云平臺,實施租購并舉的人才住房計劃、國際化教育的子女入學計劃,提供高水平、國際化、多樣化的醫療服務計劃,營造最優人才保障生態。六、全力
40、構筑開放協同創新網絡,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一)推動三大片區協同聯動發展以世界級創新湖區建設為核心,高標準啟動西塘鎮、姚莊鎮等先行啟動區建設,謀劃建設長三角數據中心嘉善分中心,搶占數字化新業態先機,帶動嘉善片區創新能級整體提升。強化與上海青浦區、江蘇吳江區等兩區的對接聯動,推動技術、人才、資本跨區有序流動。支持三區龍頭企業、高校院所強強聯合,共建高能級創新平臺,共同承接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優勢互補的產業鏈供應鏈,著力構建高質量科創產業協同體系,形成嘉善融合型數字經濟產業、青浦生態創新產業、吳江智能裝備產業錯位發展格局。推動示范區內創新券通用通兌,促進重大科研基礎
41、設施、大型儀器設備等科技資源開放共享。(二)打造長三角技術轉移轉化核心樞紐積極融入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建設,全力打造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建設長三角技術轉移轉化核心樞紐和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節點。加快與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等創新策源地的融通互動,加快建設科技大市場,充分發揮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和技術轉移中心(協同創新驛站)作用,主動承接長三角地區的技術成果溢出。推動嘉善中試產業化基地建設,鼓勵科技企業、服務平臺聯合共建中試基地,縮短“從1到N”的距離。以嘉善科創中心國家級孵化器為核心,完善全鏈條科技創業服務,深化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打造科技服務
42、產業集群。(三)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加強與主要創新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合作交流,更多展現嘉善元素,加快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網絡。加快嘉善國際創新中心(歐洲)建設,支持高新區、經開區、龍頭企業探索在創新資源密集、產業優勢突出的國家和地區設立更多國際創新中心、海外創業基地等方式,集聚高端資源。推動嘉善骨干企業組建產業聯盟,整合資源“抱團出海”,輸出優勢產能。推進開放創新合作園區建設工程,積極創建中荷(嘉善)產業合作園為省級國際產業合作園,爭取上升為國家級國際產業合作園。實施關鍵核心技術全球“揭榜掛帥”,完善“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全球創新資源協同破題”攻關機制。七
43、、率先探索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建設最優創新生態圈(一)構建高效創新治理體系開展縣域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試點,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實施改革備案制。建設“科技大腦”,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推動政府數字化轉型。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決策咨詢制度,加強新型科技智庫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科研項目一體化實施機制,支持企業申報三省一市科技攻關項目。推行本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與政府首購相結合的模式,推動創新產品在國有投資項目中應用。推行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經費使用“包干制”,充分賦予科研人員主動權。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在職或離崗創辦企業,鼓勵科
44、技人才雙向流動。(二)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發揮財政對科技創新的杠桿與導向作用,擴大政府產業基金創業投資子基金規模,探索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等多樣化支持方式,積極推送創新項目納入省創新引領基金投資項目庫。支持設立綠色支行、科技支行,實施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大力發展投貸聯動、投保聯動、專利權質押融資等。落實“金融新政”,支持其投向我縣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并對在科創板成功上市的企業給予財政激勵。推動設立長三角上市公司創業產業母基金,支持企業上市并購。支持現有保險公司成立科技保險專營機構,鼓勵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證保險等業務。(三)優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實
45、施知識產權強縣戰略,強化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深入實施全民科學文化素質行動計劃,加強科學教育和科技普及,全面提高群眾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組織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等品牌活動,激發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完善科研誠信體系和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盡職容錯免責機制。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對創新企業、創新人物、創新成果、創新經驗的宣傳報道力度。八、切實強化統籌推進,保障規劃有效實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管人才、黨管科技工作的原則,強化“一把手”首要負責、直接謀劃、親自督辦的創新工作領導體制。建立統一、高效、暢通的部門協調工作推進機制,增強工作合力。完善黨政領導科技進步和人才工作目
46、標責任制,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形成“一手抓GDP、一手抓R&D”的良好氛圍。加強科技管理人才隊伍建設,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戰略性思維和專業化素養的科技管理人才。積極與省和國家有關部門對接,爭取更多試點政策支持和傾斜。(二)加強政策供給貫徹落實“科技新政”,加大對新型研發機構、實驗室、孵化器、高新技術企業、創新人才團隊的支持力度,加強政策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強化科技、教育、財政、投資、土地、稅收、人才、產業、金融、知識產權等政策協同,充分發揮疊加效應,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三)優化要素配置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逐步提升財政科技投入中用于研發的資金比例。全面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技術服務增值稅減免等優惠政策。創新一體化財稅分享機制,支持科技型企業創新股權和分紅激勵制度。創新一體化產業用地政策,設立重點項目綠色通道,加大創新型產業用房供給,降低優質產業項目的土地成本。(四)優化考核評價科學制定規劃的路線圖、時間表、項目庫,分解各項重點目標任務,明確責任部門和責任人,促進各項任務落實。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和統計監測制度,及時跟蹤分析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和評價指標,定期對規劃實施績效開展科學評估,及時總結經驗、獎優懲劣、找準差距、完善措施,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全面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