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上海市根據相關規定,制定并發布了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本文將介紹該規劃中掛住重點項目的規劃內容。
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Tag內容描述:
1、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是首都老齡事業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
本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及與北京市老齡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等編制。
本規劃期限為2021年2025年。
第一部分規劃背景一、發展現狀“十三五”時期全市老齡工作取得長足發展,確定的目標任務基本完成。
五年來,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著眼首都城市發展全局,堅持從優化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策創制和完善服務體系建設等多方面著力,初步構建起老齡事業發展的總體架構,服務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老齡工作體系日趨完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老齡工作,“十三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被列為市級重點專項規劃。
市人大通過多種監督形式持續推動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落實,市區老齡工作機構編制和人員力量配備得到加強,老齡工作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良好工作格局。
老齡委的議事協調作用充分發揮,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和完善,央地、軍地一體化積極推進,市老齡委成員單位調整充實至52家。
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2020年,調整后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月平均基礎養老金、城鄉居民月平均福利養老金分別比“十二五”末增長30.73%、77%和94%。
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老年人生活保障制度日趨完善,經濟困難老年人城鄉低保制度。
2、新時代首都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資源。
全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7處,不可移動文物3840處,登錄國有可移動文物501萬件(套)。
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統籌推進文物保護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合理利用好文物資源,讓文物活起來,更好惠及人民群眾,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是首都文物工作的職責使命。
進入新發展階段,做好首都文物工作,必須胸懷“國之大者”,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高質量推進“一軸一城、兩園三帶、一區一中心”“一軸”指中軸線申遺保護,“一城”指博物館之城,“兩園”指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三帶”指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一區”指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一中心”指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
重點任務,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二、規劃編制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3.博物館條例(國務院令第659號)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5.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6.北京城市總體規劃(。
3、展邁上了新臺階。
(一)民政發展的總體設計更加科學。
樹立看民政首先從政治上看的理念,持續增強民政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公益性、底線性。
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鞏固夯實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三大職責體系。
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建設“最有溫度、最接地氣、響應群眾訴求最快部門”的目標。
高質量完成社會工委和民政部門合署辦公改革,加強黨對民政工作的領導,推動形成民政事業發展“黨政合一、雙輪驅動”新的體制機制優勢。
堅持改革創新,持續推進以社會化、產業化、信息化、體系化為重點的民政“四化改革”,實現了民政輕裝上陣,釋放了民政發展動能。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民政系統迅速行動,全力組織疫情防控,各類民政服務機構有力保障服務對象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全市社區工作者日夜奮戰在城鄉社區抗疫一線,社會力量踴躍捐款捐物,社會工作者、志愿者主動投身疫情防控,有力彰顯了民政力量、民政作用。
(二)全面小康兜底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聚焦城鄉低保人員、老年人、困境兒童、重度殘疾人、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和臨時困難等特殊群體,健全“北京版”兜底保障體系。
2015年起,歷史性實現低保標準、低收入認定標準、城鄉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城鄉統籌。
到2020年社會救助標準實現“十連增”。
對22萬戶困難家庭建立了“一戶一策一檔”精準幫扶臺賬,夯實了不落下一個困難群眾的兜。
4、心城區和郊區城鎮化地區5G網絡全覆蓋。
截至2020年底,本市基本實現千兆固定寬帶家庭全覆蓋,平均可用下載速率超過50Mbps,累計建設5G室外基站3.2萬個,室內小站5.2萬個。
國際信息通信樞紐地位增強,通信海光纜容量達到22Tbps。
推進綠色高端數據中心建設,建成面向公眾服務的互聯網數據中心103個,機柜總量近14萬架。
發布新型城域物聯專網建設導則,建設30余種智能傳感終端近60萬個。
2.數據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
著力探索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發布上海市公共數據開放暫行辦法,截至2020年底,累計開放數據集超過4000項,推動普惠金融、商業服務、智能交通等多個產業共11個公共數據開放應用試點項目建設。
啟動國際數據港建設,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進程提速。
全力推進公共數據歸集,累計歸集237.7億條數據。
強化數據共享,打通國家、市、區三級交換通道,實現跨部門、跨層級數據交換超過240億條。
3.數字經濟保持蓬勃發展勢頭。
產業數字化能級不斷提升,工業互聯網賦能全產業鏈協同、價值鏈整合,率先建成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并輻射長三角,標識注冊量突破16億,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行業平臺。
數字產業化持續深化,2020年,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成為國內產業鏈最完備、綜合技術最領先、自主創新能力最強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之一。
人工智能產業集聚核心企業1000余家,獲批國。
5、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軌”,上海港率先實施船舶低排放控制措施。
高污染車輛淘汰、新能源車推廣、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治理等走在全國前列。
碧水保衛戰方面,全面完成水源保護區排污口調整。
啟動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
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全市河湖基本消除劣類水體。
凈土保衛戰方面,完成農用地土壤詳查和類別劃定,在全國率先完成重點企業用地基礎信息調查,完成南大、桃浦等重點區域土壤修復試點。
垃圾分類攻堅戰方面,率先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全程分類體系基本建成。
重點區域綜合整治方面,全面完成“五違四必”重點區域整治任務,“五違”集中成片區域基本消除。
完成兩輪金山地區環境綜合整治,區域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二)環境基礎設施能力水平持續提升完成31座城鎮污水廠提標改造和17座污水廠新擴建工程,總處理能力達到840萬立方米/日,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7%左右,污泥設施規模突破1000噸干基/日。
完成1700余個直排污染源截污納管、54座雨水泵站截流改造,完成2.1萬余處雨污混接改造。
實施40.9萬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改造,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8%。
新增生活垃圾焚燒和濕垃圾集中處理能力1.7萬噸/日,無害化處理總能力達到4.2萬噸/日。
危廢焚燒規模達到36.5萬噸/年。
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基本貫通開放,7個郊野公園先后建成開放,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8.5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18。
6、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初步形成了安全、干凈、有序的市容市貌和城市管理格局。
1.持續推進“四化”建設,精細化管理體系初步確立(1)建立健全精細化管理總體架構。
合并市政市容管理、數字化城市管理等8個議事協調機構,成立市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和區、街鎮精細化管理機構。
(2)制定實施“三年行動計劃”。
出臺關于加強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的實施意見和第一輪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42項主要實施內容全部完成,其中50%以上內容超額完成。
(3)深入推進法治化、標準化、智能化、社會化建設。
法治建設有序開展,修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等7部地方性法規,建成全市城管執法基層服務網絡體系,城管執法基層基礎、社會基礎、群眾基礎進一步夯實。
標準體系逐步完善,出臺上海市市政道路建設及整治工程全要素技術規定城市容貌規范等近50部城市管理標準規范。
智能化建設初見成效,聚焦高頻多發城市管理問題,上線違法建筑治理、玻璃幕墻安全監管等一批應用場景,完成了市、區、街鎮“1+3+N”網格化系統2.0版開發升級和部署應用。
社會參與形成氛圍,累計組建9894個住宅小區業主大會,創新路管會、弄管會等一批自治組織,推動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家高校成立了城市治理相關研究機構。
2.以“三個美麗”為主要抓手,人居環境品質大幅提升(1)環境治理增效顯著。
連續開展三輪“五違四必”區域環境綜合整治,。
7、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上下主動積極作為,打造品牌,彰顯特色,地方志事業全面發展。
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江蘇省地方志工作條例,保障地方志工作有序開展。
黨委領導、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機構組織實施、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體制進一步加強,地方志事業形成了全省聯動、上下一體的新格局。
第二輪省、市、縣三級綜合志書編纂工作全面完成,共出版110部、271冊,計3.35億字。
省、市、縣三級地方綜合年鑒在全國率先實現全覆蓋,一年一鑒、公開出版。
主題志鑒、即時性志鑒、全媒體志鑒等創新型志鑒不斷涌現。
江蘇歷代方志全書等一批舊志文獻完成整理出版。
信息化與方志館建設、資源開發利用、方志文化宣傳、理論研究以及隊伍建設等協調發展,地方志工作在記錄時代發展、服務中心工作、宣傳地方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全省地方志事業也存在一些制約發展的問題,主要是:依法治志的意識還不強,少數地區和部門對地方志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夠;事業發展還不平衡,改革創新的力度還不夠大;人員結構有待優化,業務素質亟待提升,信息化與方志館等方志文化陣地建設還相對滯后等。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為地方志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
8、心殘疾人,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發展,省委、省政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殘疾人事業的決策部署,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目標,大力實施就業增收、社會保障、服務能力、發展基礎等四大提升計劃,順利完成了“十三五”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殘疾人脫貧致富奔小康取得全面勝利,殘疾人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殘疾人工作法規政策日益健全。
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十三五”殘疾人事業發展綱要、省殘聯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出臺江蘇省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實施辦法,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將殘疾人工作納入全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清單,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以及“健康江蘇”建設等重要內容。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研究出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做好殘疾人就業和殘疾人服務機構紓困解難的幫扶措施,有效緩解了疫情對殘疾人生產生活造成的困難。
殘疾人生產生活狀況明顯改善。
全力推進殘疾人脫貧致富奔小康,全省30.7萬建檔立卡低收入殘疾人年人均收入達6000元。
創新實施光伏扶貧助殘工程,每戶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探索出一條破解農村困難殘疾人脫貧增收的有效路徑。
深入推動殘疾人就業增收,全省完成殘疾人新增就業6.6萬人,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惠及302萬人次,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惠及219萬人次,推動成年無業重度殘。
9、形勢分析(一)取得進展。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消防救援工作實施重大改革、推進重大轉型的重要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締造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并授旗致訓詞,黨中央、國務院對消防救援體制機制作出科學設計,開啟消防救援事業發展新征程。
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健全消防安全責任體系,創新消防安全治理,夯實消防工作基礎,全省消防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社會消防安全環境持續優化。
防范化解安全風險取得新成效。
各級黨委和政府貫徹落實中央消防執法改革決策部署,構建完善“八位一體”消防工作責任體系,持續深化“祛火源、降荷載、強設施、暢通道、重管理”防控理念,大力推行“1234N”單位消防安全管理機制,鞏固夯實社會火災防控基礎。
堅決貫徹江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決策部署,扎實開展消防安全“一年小灶”“三年大灶”專項行動。
“十三五”時期,全省督促整改火災隱患213.3萬處,掛牌督辦重大火災隱患單位1552家,火災起數、亡人數、傷人數、直接財產損失數分別為7.9萬起、416人、387人、14.7億元,較“十二五”時期分別下降24.2%、39.8%、35.3%、29.2%,火災總量實現“6年6連降”,連續21年未發生重特大火災事故。
在國務院組織的省級政府消防工作考核中,連續5次獲評“優秀”等次。
消防基層基礎建設達到新水平。
持續推進城鎮消防規劃制(修)訂工作,13個設。
10、0億噸。
3.清潔生產水平明顯提高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降低20%以上。
4.綠色低碳產業初具規模截至2020年底,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約7.5萬億元。
截至2020年底,新能源汽車累計推廣量超過550萬輛,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太陽能電池組件在全球市場份額占比達71%。
5.綠色制造體系基本構建研究制定:468項節能與綠色發展行業標準建設、2121家綠色工廠、171家綠色工業園區、189家綠色供應鏈企業、近2萬種綠色產品發展環境1.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歷史階段,面臨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等問題。
2.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碳達峰、碳中和時間窗口偏緊,技術儲備不足。
3.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綠色經濟已成為全球產業競爭重點。
11、期,我國數字經濟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
為應對新形勢新挑戰,把握數字化發展新機遇,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和形勢(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我國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不斷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取得積極成效。
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7.8%,數字經濟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信息基礎設施全球領先。
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建設和應用加速推進。
寬帶用戶普及率明顯提高,光纖用戶占比超過94%,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達到108%,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活躍用戶數達到4.6億。
產業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
農業數字化全面推進。
服務業數字化水平顯著提高。
工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水平持續提升,更多企業邁上“云端”。
新業態新模式競相發展。
數字技術與各行業加速融合,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移動支付廣泛普及,在線學習、遠程會議、網絡購物、視頻直播等生產生活新方式加速推廣,互聯網平臺日益壯大。
數字政府建設成效顯著。
一體化政務服務和監管效能大幅度提升,“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一網統管”、。
12、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一)“十三五”發展現狀“十三五”期間,“一江一河”開發建設成效顯著。
1.濱水岸線實現基本貫通。
2017年底,黃浦江沿岸基本實現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45公里濱江公共空間貫通開放。
2020年底,蘇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濱水岸線實現基本貫通開放。
城市“項鏈”越串越長,為打造世界級城市會客廳夯實了基礎。
2.公共開放空間持續優化。
到2020年底,黃浦江濱江累計建成1200公頃公共空間,漫步、跑步、騎行等休閑道長度約150公里,蘇州河沿岸同步推進濱水岸線貫通和提升改造,城市形象和市民滿意度大幅提升。
“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品質得到有效提升,服務功能更加豐富多元,逐步形成開放共享的公共休閑空間體系。
3.產業能級得到逐步提升。
“一江一河”濱水地區逐漸實現由生產型空間向生活型和服務型空間轉變。
黃浦江沿岸金融、貿易、航運、文化、科創等核心功能集聚效應初步顯現,蘇州河沿岸持續加快文化、創新、生活服務功能建設。
4.歷史文化遺產有效傳承。
黃浦江沿岸以上海船廠、國棉十七廠、老碼頭創意園區等為代表的歷史建筑和工業遺存得以保留、修復、改造和利用。
蘇州河沿岸以四行倉庫為代表的紅色遺存,以M50園區、創享塔園區等為代表的工業遺存更新利用形成特色。
5.濱水空間管理更加高效。
有序推進“一江一河”公共空間系統性規劃設計和建設,陸續制訂出臺相關標準,明確貫通開放、。
13、構的重要戰略空間。
國務院批復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以下簡稱“上海2035總體規劃”)明確,將位于重要區域廊道上、發展基礎較好的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等5個新城,培育成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綜合性節點城市。
必須把新城高水平規劃建設作為一項戰略命題,抓住“十四五”關鍵窗口期,舉全市之力推動新城發展。
為此,現提出本市“十四五”加快推進新城規劃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如下:一、提升站位,全面把握新城規劃建設的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堅持從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出發,以“上海2035總體規劃”為引領,著眼于謀劃超大城市整體戰略布局和城鄉空間新格局,按照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定位,統籌新城發展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將新城建設成為引領高品質生活的未來之城,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進人民城市建設的創新實踐區、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示范區和上海服務輻射長三角的戰略支撐點。
(二)基本原則1.堅持高點定位,落實新發展要求。
按照產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將新城建設成為“最現代”“最生態”“最便利”“。
14、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2021年12月28日上海市基礎測繪發展“十四五”規劃基礎測繪是為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提供服務的基礎性工作。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基礎測繪條例上海市測繪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和全國基礎測繪“十四五”規劃編制指南、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等總體要求,結合本市實際,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和面臨形勢(一)“十三五”主要成效1.現代測繪基準體系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間,進一步完善了全市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基礎設施,對已建的10個連續運行衛星導航定位參考站點進行了升級改造,實現了與我國北斗三號、美國GPS等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兼容,可提供基于北斗系統的實時米級/分米級差分導航定位大眾化服務和實時厘米級、后處理毫米級的高精度定位專業服務。
依托政務外網搭建立了數據轉換服務系統,提供多類型在線位置基準轉換服務。
利用似大地水準面精化成果,建立了高程轉換模型,提升了位置基準轉換技術,推進上海似大地水準面精化成果深入應用。
新一代城市平面坐標系(上海2000坐標系)正式啟用。
2.基礎地理信息資源日漸豐富“十三五”期間,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基礎地理信息成果日益豐富,形成了基于地理實體的地。
15、上海市綠色建筑上海市綠色建筑十四五十四五規劃規劃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2021 年 10 月目目錄錄一十三五工作回顧.1一總體情況.1二主要成果.1三主要經驗.5四存在問題.6二十四五面臨形勢.7一理念升級:以人民為中心成為綠色建筑。
16、產業規劃園區規劃項目包裝策劃招商規劃 產業規劃園區規劃招商規劃項目包裝策劃1 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十四五規劃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上海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 培育新發展動能 構筑新發展優勢的關鍵戰略時期。
高端裝備產。
17、 2 崇明區衛生健康發展十四五規劃為服務崇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健康服務需求, 按照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和健康崇明建設總體部署,根據上海市崇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O 。
18、 2 長寧區體育發展長寧區體育發展十四五十四五規劃規劃十四五期間,是上海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戰略關鍵期,也是長寧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精品城區的重要階段.為了更好發揮體育在激發經濟活力服務保障民生促進體質健康等方面的功能,進一步完善。
19、 2 長寧區旅游發展長寧區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長寧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精品城區推進城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五年,也是長寧旅游發展的。
20、 2 長寧區文化發展十四五規劃長寧區文化發展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上海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
21、 2 嘉興市老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為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加快推進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助力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塊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共同富裕示范區典范城市建設,根據浙江省老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和嘉興市國民經濟和社會。
22、上海市婦女兒童發展十四五規劃男女平等 兒童優先是社會文明的標志.為進一步推進婦女兒童與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 推動婦女兒童參與社會發展 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享有出彩人生,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以及上海市實施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
23、1 安吉縣老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1 年 12 月 2 目 錄 一規劃背景6 一現實基礎6 1.養老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6 2.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7 3.老年健康服務能力顯著提升8 4.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8 5.參與社會渠道日趨多。